巴以持久和平還有多遠?

2025-10-22 16:03:13 來源: 《環球》雜誌

10月9日,在加沙地帶中部代爾拜拉赫,巴勒斯坦民眾在獲悉加沙停火協議的消息後慶祝

文/《環球》雜誌記者 吳美娜 趙偉宏

編輯/馬琼

  “世界正在見證一個歷史性時刻,它展現了和平意志戰勝了戰爭邏輯。”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10月9日達成第一階段加沙停火協議,斡旋方之一埃及總統塞西當天在社交媒體上寫道。他説,這項協議不僅結束了戰爭,也為該地區人民打開了希望之門。

  加沙停火協議的達成,使持續兩年多的新一輪巴以衝突迎來一個局勢相對和緩的窗口期。諸多輿論認為,無論如何,勸和促談、停火止戰值得肯定,但相關計劃從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缺陷和漏洞,未來難料。加上中東地區固有的複雜矛盾和態勢,巴以之間迎來真正的、持久的和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停火六步驟披露

  哈馬斯和以色列10月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開啟的新一輪加沙停火談判以間接方式進行,埃及、卡塔爾和美國居中斡旋。10月9日凌晨,談判斡旋方宣布,已達成一項涵蓋加沙停火協議第一階段所有條款和實施機制的協議。

  哈馬斯首席談判代表哈利勒·哈亞10月9日晚&&,參與調解的地區國家和美國已提供保證,確認戰爭將“全面結束”。哈馬斯高級成員烏薩馬·哈姆丹説,第一階段協議將滿足巴勒斯坦人民最重要的訴求,即停止對加沙地帶的侵略。

  以色列政府10月10日凌晨宣布,已批准與哈馬斯簽署的加沙停火第一階段協議。以色列國防軍發表聲明説,加沙停火第一階段協議已於當地時間10月10日12時(北京時間17時)生效。

  以色列媒體10月10日披露了以色列、哈馬斯和調解人在埃及簽署的協議副本。根據相關內容,停火將分為六個步驟實施: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結束加沙地帶戰爭,各方同意為此採取必要措施”;在以色列政府批准後,戰爭將立即結束;人道主義援助立即全面進入加沙地帶;以軍將根據所附地圖撤至商定界線,這將在特朗普宣布戰爭結束後並在以政府批准後的24小時內完成,且只要哈馬斯全面執行協議,以軍就不會返回加沙地帶;在以軍撤出後72小時內,哈馬斯釋放所有被關押在加沙地帶的以方被扣押人員,歸還已故人員遺體,同時以色列也將相應地釋放被關押的巴勒斯坦人員;由美國、卡塔爾、埃及和土耳其等國代表組成工作組,跟進雙方執行協議情況並進行協調。

  被扣押人員互換被認為是這份協議執行的重點。人員交換結束後,以軍將撤至商定界線,但仍將控制加沙地帶53%的領土。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10月10日説,以軍“仍在加沙地帶駐守並控制所有關鍵區域”,以此對哈馬斯施壓,為加沙停火協議的後續階段做準備。哈馬斯將解除武裝、加沙地帶將實現非軍事化。“如果無法以容易的方式實現目標,以方將以強硬的方式進行。”此前,內塔尼亞胡曾威脅説,在第二階段,以方可能用軍事手段解除哈馬斯武裝。

10月9日,以色列被扣押人員親友在特拉維夫慶祝達成停火協議

  另據美國媒體10月9日報道,美國將向中東派遣一支人數為200人(初步)的軍事小組,部署在以色列,“監督”加沙停火協議執行情況,但美軍不會進入加沙地帶。此外,埃及、卡塔爾、土耳其等國也將派遣軍事人員參與“監督”。

  哈馬斯、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和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人陣)10月10日晚發表聯合聲明説,堅決拒絕任何“外國監管機構”接管加沙地帶,“確定加沙地帶的行政形式及其機構工作基礎是巴勒斯坦內部事務”,應由巴勒斯坦人自行決定。要“堅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權利,繼續進行一切形式的抵抗,直至佔領結束,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巴勒斯坦國”。

  據法新社10月9日報道,巴勒斯坦總統馬哈茂德·阿巴斯當天罕見地接受了一家以色列電視台的採訪。他&&,希望在簽署加沙停火協議後,巴以能夠實現持久和平。當被問及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是否實施了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與這份停火協議相關的“20點計劃”中提到的改革時,阿巴斯説,改革已經在進程中。

各方呼喚穩定和平

  當地時間2025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貝林佐納同瑞士聯邦委員兼外長卡西斯共同會見記者時,表明中方對以色列同哈馬斯達成第一階段停火換俘協議的看法。王毅&&,中方歡迎一切恢復和平、挽救生命的努力。加沙人道災難是21世紀的污點,人類的良知必須得到喚醒。中方有三點呼籲:一是應當共同努力實現真正的全面持久停火,有效緩解人道危機,恢復地區穩定局面;二是應當履行“巴人治巴”這一國際社會業已達成的共識,任何關於加沙未來的安排,都需要尊重巴勒斯坦人民自己的意願;三是應當堅持“兩國方案”大方向不動搖,只有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實現民族正當權利,才能消除歷史不公和暴力根源,達成巴以之間的長久和平共存。中方願繼續同包括瑞士在內的國際社會一道,為實現中東持久和平安寧作出不懈努力。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出席中亞-俄羅斯峰會時&&,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是實現中東局勢長期穩定以及解決與之相關所有棘手問題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條件”。俄方認為,中東問題只能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解決。俄方願意支持一切旨在停止流血衝突、為中東地區帶來和平的努力。

  約旦、阿曼、敘利亞、伊拉克、突尼斯等多國對該協議的達成&&歡迎,認為這有助於實現地區安全與穩定。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説,很高興看到達成加沙停火第一階段協議。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媒體發文對協議生效&&歡迎,呼籲各方嚴格遵守協議。德國總理默茨10月10日説,加沙停火對中東乃至更廣闊地區的人民來説都是好消息。為此,德國提出包括為獲釋人員提供醫療和心理支持、立即提供2900萬歐元額外人道主義援助資金等多項措施,推動加沙重建。

  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秘書長蓋特對協議生效&&歡迎,呼籲斡旋方繼續不懈努力,確保協議持久有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聯合國將全力支持加沙停火協議,並已與合作夥伴做好準備,加大對加沙地帶的人道救援。

多重考量下的“不安停頓”

  有分析指出,以色列與哈馬斯目前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的基本框架“數月來一直擺在談判桌上”,而雙方此時達成協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哈馬斯迫於形勢的選擇。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丹尼爾·拜曼認為,隨着以軍9月以來不斷深入加沙城展開軍事行動,哈馬斯擔心以方被扣押人員的“談判籌碼意義”正在降低。在當前協議下,哈馬斯可以通過釋放被扣押人員,換取以軍部分撤出加沙地帶和釋放大量被關押的巴勒斯坦人,獲得一定意義上的“勝利”。

  其二,以色列面臨越來越大的內外壓力。兩年來的軍事行動讓以色列國力消耗、經濟承壓,國內反戰情緒漸漲。以色列目前在國際社會中也日益孤立。拜曼認為,內塔尼亞胡可以無視歐洲國家的譴責,但很難忽視特朗普政府參與的停火提議。對內塔尼亞胡而言,在一場越來越不受歡迎的戰爭中違抗特朗普政府有戰略和政治風險,“他可以以特朗普的施壓作為結束戰爭的理由,而這也不會令他失去在以色列右翼中的信譽”。

  歐美媒體分析説,特朗普近來急於促成加沙停火協議,一大原因在於試圖影響諾貝爾和平獎評選結果。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援引巴勒斯坦人士的話評論説,特朗普只是為了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不是為了真正實現長期和平。在拜曼看來,這次停火協議並非衝突雙方的“勝利”,而是各方“出於疲憊、壓力和政治考量的一次不安停頓”。

  身處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分析人士穆斯塔法·易卜拉欣説,當前協議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但還不代表持久和平的到來,“鋻於此前加沙短暫停火的經驗,巴勒斯坦人民只能謹慎樂觀”。

持久和平仍很遙遠

  儘管各方表態積極且協議開始進入執行階段,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仍存在不確定因素。短期來看,雙方的人員交換面臨信任危機。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包澄章認為,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本就缺乏互信,一旦出現撤軍延遲或被扣押人員釋放受阻等履約問題,協議的執行可能隨時中斷。

  從長遠看,儘管第一階段停火協議有望結束當前交戰狀態,但這僅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一小步,距離實現巴以持久和平仍很遙遠。真正的挑戰在於下一階段的和平協議。按照特朗普政府的“20點計劃”,以軍完全撤出加沙地帶、哈馬斯解除武裝將是下一階段談判重點。

  哈馬斯堅持將以色列結束佔領、巴勒斯坦建國作為完全解除武裝的前提條件。而內塔尼亞胡政府目前僅同意第一階段協議,沒有對以軍完全撤出加沙地帶作出明確承諾。英國《金融時報》評述,加沙民眾和哈馬斯方面擔心,停火協議最終僅淪為一項美國促成的人員交換協議。再接下來,加沙重建以及“兩國方案”的落實更是漫長且艱難的過程。

  包澄章説,哈馬斯解除武裝與以色列停止軍事行動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可能導致停火難以持續。哈馬斯雖稱同意放棄加沙治理權,但對國際監管和部署維和部隊持抵制態度,可能造成停火後加沙治理出現權力真空與混亂。

  在埃及法拉比政治戰略研究中心秘書長穆赫塔爾·戈巴希看來,協議很多內容並不清晰,這意味着以色列可能會抓住其中漏洞,繼續在加沙地帶駐軍,並隨時找藉口重新發起軍事行動。

  卡塔爾《半島報》執行總編輯穆罕默德·奧斯曼·阿里&&,對於戰後加沙治理,美方提出的“20點計劃”主張由所謂的“和平委員會”監管,該委員會由美方主導,完全沒有給巴勒斯坦人一席之地,這是嚴重隱患。

  西北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晉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提到,美國作為停火方案的主要策劃方,其立場和作用直接影響後續斡旋與執行,但“20點計劃”方案文本並未明確規定美國未來需承擔的具體責任。美國更多是通過政治表態展示影響力,將停火有關各方,包括以色列、哈馬斯、海灣阿拉伯國家、歐洲國家等,通過文本方式“黏合”在一起,但不承擔實質風險,這使方案本身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王晉認為,鋻於加沙地帶及更廣泛巴勒斯坦內部派系關係的複雜性以及政治現實的掣肘,加上各方都不願直接承擔國際責任、亦不願投入大量資源與注意力,這種情況下幾乎無法推動加沙問題的有效解決。“停火文本本身已在很大程度上回應了各方的主要關切,至於停火能否在未來得以切實執行或進一步推動,則取決於更為複雜的因素,並非當前當事方所最為關切的核心議題。”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鈕松也認為,真正的變數在於“20點計劃”邁入深水區後,即面對加沙的戰後政治重建、哈馬斯是否甘心去軍事化並退出加沙的政治舞&等問題時。同時,這份文件過分強調國際社會的深度介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作用。“該計劃顯然將哈馬斯排斥於加沙未來的政治版圖之外,甚至巴民族權力機構也被邊緣化。”

  巴勒斯坦政策與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哈尼·馬斯裏説,美國方案把巴勒斯坦的任何代表都排除在加沙治理之外,直接剝奪巴勒斯坦人的自決權,這等同於“新殖民主義”統治,只會加劇加沙地帶與約旦河西岸分離,侵蝕“兩國方案”基礎。在馬斯裏看來,美國方案給出的加沙前景“只有糟糕和更糟糕”。糟糕的情況是,戰爭停止,但加沙被美以掌控,巴勒斯坦被割裂;更糟糕的情況是,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徹底摧毀巴勒斯坦事業”。

  “近年來以色列持續加大對巴勒斯坦人的打壓,自2007年哈馬斯奪取加沙地帶控制權後,以色列即對加沙實施封鎖,導致該地區經濟持續惡化。在此背景下,哈馬斯兩年前發動對以色列的重大襲擊行動看似偶然,實則偶然性中有必然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區域國別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所長田文林對《環球》雜誌記者如此解析。

  在他看來,回頭看這一輪巴以衝突主要有三大促成因素:一是巴以力量對比失衡,導致以色列的軍事報復行動始終沒有受到強有力牽制;二是以色列奉行絕對安全的安全觀,通過不對稱的軍事報復行動迫使哈馬斯未來不敢再輕易對以色列目標發動襲擊;三是美國對以色列近乎無條件支持,促使以色列敢於藐視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壓力。

  王晉補充説,儘管以色列咄咄逼人的軍事行動是加沙衝突持續的主要原因,但也應當看到,加沙衝突折射出的,是巴以問題本身的僵局和窘境。巴以之間實現真正的和平仍遙遙無期,受制於多重因素。

  在以色列國內,右翼與極右翼政治力量在人口構成、社會話語權及政黨影響力方面的主導地位,已遠超中間翼與左翼政黨,從而對巴以和平方案構成重大阻礙。在巴勒斯坦內部,派系紛爭的負面效應持續凸顯。過去幾年,巴勒斯坦各派系簽署的十余份和解協議內容高度相似,卻均未能得到有效執行,派系矛盾仍未緩解。

  王晉強調,更需關注的是,以色列持續侵佔約旦河西岸及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土地、興建猶太定居點,導致未來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地理空間被急劇壓縮,進一步激化巴以矛盾。此外,美國對巴以和平談判的熱情已顯著消退,不再積極推動雙邊對話與溝通。因此,巴以之間真正和平的前景,將面臨愈發嚴峻的挑戰。

  (參與記者:林昊、路一凡、姚兵)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