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下的法國政治困局

10月6日,勒科爾尼在法國巴黎總理府馬提翁宮發表講話後離開
文/馬燁昕 彭姝祎
編輯/吳美娜
法國總理勒科爾尼10月6日突然向總統馬克龍遞交辭呈,隨後得到馬克龍批准。勒科爾尼在任僅27天,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任期最短的總理,也成為馬克龍總統任內下&的第七位總理。
勒科爾尼&&,他之所以辭職,一是因為政府此前已聲明放棄行使可繞過議會投票、直接通過法案的憲法權力,為政黨協商營造良好環境,但部分政黨對此視若無睹;二是因為部分政黨之間黨爭不斷,互不妥協;三是因為新內閣名單在支持政府的陣營裏也引發了爭議。
然而僅過了幾日,馬克龍就於當地時間10日當晚宣布,任命辭職的勒科爾尼再次擔任總理。
此次戲劇性的辭職又復職事件,堪稱數月來震蕩不斷的法國政壇態勢的“生動詮釋”。自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年6月“衝動”解散國民議會,新選出的議會明顯呈現左翼、中間派、極右翼三足鼎立格局。
9月中旬以來,法國多地因反對政府財政緊縮方案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國際評級機構惠譽9月12日發布報告,將法國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從“AA-”下調至“A+”。報告指出,此次下調法國評級源於該國政治動蕩持續、預算法案久拖未決。
根據這份報告,法國國內政治分裂和極化加劇,削弱了政府進行大規模財政整頓的能力。2027年法國總統選舉臨近,激烈的競選活動將進一步壓縮短期財政治理空間,政治僵局將延續至選舉之後。一些媒體和分析人士認為,法國正“處於命運的十字路口”,法國的遭遇,一定程度上也是歐洲政治和治理困境的縮影。
當前政局三足鼎立
就相關事態,近日有媒體指出,無論誰出任總理,都無法在國民議會獲得優勢地位,將面臨與其前任相同的挑戰,讓馬克龍頭痛的難題仍將持續。法媒説,法國政壇已瞄向“後馬克龍時代”,愈演愈烈的黨派鬥爭恐令政治僵局越發難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2024年,為挽回歐洲議會選舉頹勢,法國總統馬克龍倉促解散議會並提前舉行立法選舉,但結果未能産生絕對多數,而是形成了“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執政的中間派聯盟-極右翼(國民聯盟)”三足鼎立格局。懸浮議會不僅進一步削弱了執政黨的議會基礎,左翼聯盟和中間派聯盟兩大聯盟的內部分裂也讓法國政治陷入了長期不穩定。
為選舉而進行聯盟的左翼陣營並未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聯合目的主要是為防止國民聯盟贏得議會多數,各黨派實則難以就實質問題達成一致,尤其是在推舉候選人問題上。無論是2024年的議會選舉,還是2026年市政選舉及2027年總統選舉左翼初選,左翼陣營內部的矛盾始終存在。
激進左翼“不屈法國”與傳統左翼社會黨在意識形態和政治綱領上存在分歧。“不屈法國”領袖梅朗雄雖是左翼最具號召力的人物之一,但其鮮明的個人風格和激進的立場常與左翼盟友衝突。勒科爾尼的辭職加劇了左翼的混亂,其內部黨派各有盤算:社會黨再次呼籲任命左翼人士出任總理,“不屈法國”仍堅持要求總統馬克龍下&;綠黨試圖説服各方克服分歧,達成一致,但收效甚微。左翼聯盟內部力量進一步分化,很難形成合力。
總統陣營目前陷入嚴重的信任危機。兩位前總理級別的重量級成員公開質疑馬克龍:前總理加布裏埃爾·阿塔爾坦言“難以理解馬克龍的多項決策”;前總理愛德華·菲利普則公開呼籲馬克龍辭職並提前舉行總統選舉。作為關鍵盟友的共和黨也深陷危機,部分成員主張與極右翼國民聯盟結盟組閣,引發左翼指責其背離“共和派”傳統的激烈批評。如今共和黨在戴高樂主義與現實利益之間搖擺:既想與執政的中間派共享權力,又試圖向極右翼靠攏,爭取下次大選的勝利。

9月10日,在法國巴黎街頭,警察阻止示威者用垃圾桶封鎖街道
這種圖景折射出法國政治的深層變遷:極右翼日益成為“正常”和主流大黨,甚至是法國政治亂局中的唯一贏家。
內外困局交織影響
當前,馬克龍政府陷入一個環環相扣的困境。
經濟層面,多年以來,法國財政問題持續惡化:2024年,法國公共赤字約為國內生産總值(GDP)的5.8%,遠高於歐盟3%的上限標準;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法國的公共債務已達GDP的113.9%。自新冠疫情以來,馬克龍政府一直未能有效減少赤字,反而進一步擴大。
法國前財政部長蒂埃裏·佈雷東不久前在接受法國電視台聯合採訪時&&,“我們目前是歐元區所有國家中財政狀況最糟糕的,財政赤字超過6%,今年債務將再增加1700億歐元。債務滾雪球式擴大,將危及法國的國際地位。”
內政外交層面,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後,美方逐漸減少對北約盟友的安全承諾,並在今年6月的北約海牙峰會上要求盟國增加共同防禦開支,加劇了歐洲的戰略自主焦慮。7月,馬克龍宣布增加2026年軍費預算,並&&《2025年國家戰略評估》,明確&&法國將投入額外資源進行再武裝與戰略自主。
債務約束和戰略開支使馬克龍政府不得不嘗試犧牲部分社會福利,進行制度性改革來尋求財政平衡:前總理博爾內推動退休制度改革,巴尼耶和貝魯也相繼推出包含福利緊縮的預算緊縮和債務削減計劃。
但是,購買力、通貨膨脹、移民等問題才是選民關心的核心話題,社會保障與公共福利更是被視為法國民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府未能解決痛點問題的情況下,對福利系統動刀令民眾難以接受。
2024年,法國民眾接連在短期內經歷了兩次全國級的投票,隨後馬克龍無視選舉結果任命總理的行為讓選民感到失望。2024年12月的“法國裂痕”民調顯示,僅26%的受訪者仍然支持總統,14%的受訪者對政黨有信心,而絕大部分民眾(78%)認為法國政治體系運作不良。而近期多項民調則顯示,僅有約15%的法國受訪者對馬克龍執政有信心,約64%的受訪者要求馬克龍辭職,創下新高;約33%的受訪者希望新的法國總理來自國民聯盟或其政治盟友。
法國智庫政治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呂克·魯班指出:“潛在的憤怒和不滿在法國民眾中蔓延,除了國民聯盟的話語外,其他政治話語越來越無效。”因此,馬克龍政府的改革性法案推進愈發艱難,常常受到政界反對黨和民間的強烈抵制。為了在失去多數支持的情況下推進改革,其單在博爾內任期內訴諸憲法第49-3條款(有關政府預算案強制通過的條款)的次數便高達23次,這又進一步激化了民眾的不滿,為反對黨創造了指摘執政黨、擴大政治版圖的機會。
制度設計影響深遠
2022年以來,幾位總理始終缺乏議會多數支持,源頭或可追溯到法國政治體制設計層面。2000年,法國憲法和選舉法改革將總統任期和國民議會議員任期均限定在五年,立法選舉時間緊隨總統選舉之後,增加了總統和議會多數派同屬一個政黨的可能性。但是,這種改革也使總統同時成為國家元首和議會多數派的政治領袖,需要參加更多政治決策、面臨更多公眾監督、承擔更多責任和壓力,因此同時也加大了執政黨內部分歧的可能性。
自2022年以來,執政黨失去絕對多數,必須依賴其他政黨的支持來通過法案,讓政策推行變得困難重重,需要政黨間的不斷妥協與談判。但法國缺乏政治妥協文化,尤其是在經濟增長乏力時推行不受選民歡迎的政策,多數政黨都不願意合作。在難以説服其他黨派的情況下,馬克龍政府頻繁訴諸憲法第49-3條款強行推動政策,雖然確保了部分政策落實,卻加劇了政黨碎片化以及行政部門和立法部門之間的衝突,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未來,法國政黨體系或將延續“三極化”態勢,但與2017年馬克龍吸納左右翼溫和派形成中間陣營不同,如今這股勢力或將重新被傳統左翼與極右翼吸引,或嘗試另起爐灶,參與2027年總統角逐。內部的政局混亂,加上歐盟經濟壓力、防務自主困境、美國的壓力以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等外部變量,法國政治或將長期處於不穩定與高風險中。
法國之困在一定程度上也映照出當前的歐洲之困。歐盟經濟頭號“引擎”德國同樣出現福利體系難以為繼的問題,德國總理默茨日前公開&&,德國的經濟能力已無法持續負擔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此外,極右翼民粹力量在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等歐洲多國政壇崛起,歐洲政治碎片化趨勢加劇。分析人士指出,若極右翼民粹力量繼續擴張,可能導致歐盟決策機制陷入僵局,動搖歐洲一體化進程。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