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學文科改革嘗試效果幾何
行人走在下雪的日本神奈川縣相模原市青山學院大學
文/《環球》雜誌記者 楊汀
編輯/劉娟娟
在高度少子老齡化、生源日益減少的日本,大學文科改革已悄然推進10年。當年日本文部科學省提出國立大學裁撤或合併文科專業,媒體和輿論一片批評。從政策震蕩到漸進轉型,日本做了哪些嘗試,效果又如何?
國公立大學文科縮減,私立大學卻在擴大
2015年8月,日本《讀賣新聞》報道了“國立文科改革、定員減少、院係調整”的相關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隨後發表調研報道稱,日本全國設有文科系的60所大學中有26所計劃裁撤或改革文科院係。隨着改革向前推進,日本國公立大學文科規模縮減,文科向私立大學轉移的趨勢明顯。
根據日媒報道的2024年日本大學新生的入學情況,進入國立和公立大學就讀理科專業的學生佔11.9%,文科佔9.6%;進入私立大學就讀理科專業的學生佔26%,文科佔52.5%。為何經費主要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撥款的國公立大學縮減文科,而由私人財團或企業經營,主要依賴學費、捐款等民間資金,自負盈虧的私立大學文科卻在擴張?
回答問題之前,首先要對日本的國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不同特點有一個基本了解。在日本,國公立大學是學術研究導向,基礎學科優勢強,尤其理工科、醫學等傳統學科資源豐富,實驗設備先進;而私立大學以實踐與就業為導向,課程靈活,注重市場結合,商科、傳媒等應用學科突出。目前日本有國公立大學近180所,分佈較均衡,覆蓋日本全國;私立大學近590所,佔日本大學總數的76%,多集中在東京、大阪等經濟中心。學費方面,國公立大學統一為約53.6萬日元/年(1日元約合0.05元人民幣);私立大學學費差異大,文科80萬~110萬日元/年,理工科120萬~140萬日元/年,醫學類高達500萬日元/年。
國公立大學的文科縮減正是源於國家方針——明確國公立大學的教育目的和方向是推進改革,回應時代要求。尤其是2017年安倍政府&&了《未來投資戰略2017》,明確將大學預算的70%投向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據文部科學省數據,2023年度在日本總計2167億日元科研經費中,大學理工科研究經費是文科的2.4倍。
而私立大學未縮減文科,首先是因為私立大學吸納了大量“中等學力”的學生。日本進入新世紀後開始實施寬鬆教育政策,導致中小學生數理能力下降,學生“畏懼”理工科。國公立大學質高量少,學費低,入學考試要考五六門,競爭非常激烈。私立大學數量多,入學考試只考3門,且教學側重就業導向,對成績處在中間段的學生而言門檻較低。
其次應指出,日本私立大學的文科並非歷史、哲學、社會學等傳統文科,而是側重培養學生具有適應服務行業等企業看中的通用能力,簡單説是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文科。比如,日本私立“雙雄”早稻田大學和慶應大學,前者的“職業規劃課程”從學生大一開始便邀請行業精英授課,並提供在跨國企業實習的機會;後者以“産學連攜”著稱,文科生可參與企業諮詢項目,如為全日空(ANA)設計旅游服務方案。兩校都與大型企業有深度合作,文科畢業生進入金融、商社、製造業行業的比例極高。
又如,被稱為MARCH校(明治、青山學院、立教、中央、法政)的東京5所私立大學,針對服務業、金融業需求設置課程:明治大學商學部與日本交通公社(JTB集團,日本最大的旅行社)合作開發旅游管理實戰課程,學生直接參與旅游産品策劃;立教大學觀光學部提供迪士尼、東日本旅客鐵道公司(JR東日本)等企業的帶薪實習崗位。最新就業數據顯示,MARCH校就業率高於國立大學平均水平。
文理融合創新實踐
文科改革在世界範圍內都是被熱議和正在被實踐的課題,而文理融合可以説是最容易被想到但並不那麼好操作的探索。
一位在日本主流媒體從事財經和社會報道近40年的資深媒體人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指出,文科和理科的區別至少在17世紀之前是不存在的。“中世紀西方大學裏有神學、法學、醫學之分,除此之外只有藝術。藝術由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以及代數學、幾何學、天文學、音樂等構成,其在16世紀成為哲學,也就是&&博士的‘Ph.D.’中‘Ph’的由來。笛卡爾既是哲學家也是數學家。萊布尼茨是哲學家,同時也是發現微積分的數學家。文理原本是一體的。”
針對學生數理能力下降這一情況,日本探索文理融合的方向之一是如何把數學“找回來”。文部科學省2014年&&了關於中小學和大學教育中數學學科現狀、課題和改善方向的草案,認為需要讓學生“理解計算的意義,用數學解釋事情和場景,運用數學的觀點和想法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數學等學科不會成為應試以後或者得到文憑以後就不再碰的內容。
相應地,日本需要加強在人才培養方面的ICT(信息與通信技術)投資佔比。前述資深媒體人指出,日本的該項投資嚴重不足,大幅低於美國、德國等國家,導致日本在企業內部革新、物聯網技術運用、AI技術引入等方面落後於先進國家。2019年日本政府&&“AI戰略2019”,提出在大學生和大專生中每年培養50萬、在社會人士中每年培養100萬ICT技術人才的目標。
此外,設立新的跨文理學科也是文理融合的一個方向。一批文理融合學科在日本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阪大學開設人間科學部,將心理學、醫學、社會學融合,分成行動學、社會學、教育學、共生學四個方向,注重解決社會實際問題;九州大學的共創學部有7門必修跨文理課程(如數據科學、社會設計),強調“概念-合作-實踐”循環,並提供海外實習機會;橫濱國立大學都市科學部從人文與工程雙視角研究城市可持續性,包括建築、環境、防災等方向;一橋大學是商科強校,社會數據科學學部融合數據科學,培養“AI+社科”複合人才,課程含統計學、經營學、AI技術;滋賀大學數據科學學部前兩年設置數據分析課程,後兩年重點是企業項目實戰,培養學生的數據驅動決策能力。
立足地方創生和區域經濟
文部科學省在提出大學文科改革草案的當年,還開始推行“COC+計劃(地方大學作為知識據點推進地方創生的計劃)”,2018年進一步推出“地方大學·産業創生交付金”制度,促進大學與地方政府、企業合作,培養地方定向人才,助力産業振興。
文部科學省將國立大學分為“世界卓越型”“特色優勢型”“地域貢獻型”三類。55所地方大學被劃為“地域貢獻型”,需聚焦地方需求調整學科布局。“COC+計劃”主要資助地方大學開發地域導向課程和設立孵化&&,幫助畢業生本地就業。如長野縣信州大學通過“信州志向”通識課程,結合長野縣山地資源、環境問題設計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地域歸屬感;青森縣弘前大學設立“地區創生本部”,結合青森縣居民健康問題開展研究,推動健康産業商業化;北海道室蘭工業大學通過“産品製造和人才培養”項目,推動北海道傳統産業升級;千葉縣淑德大學綜合福祉學部聚焦社區服務與公共政策,其學生參與地方政府福祉項目調研,社區政策學部則開設“地域振興實踐課”,協助中小企業制定營銷策略。
但“COC+計劃”也面臨一些爭議,如部分項目因缺乏長期資金支持、課程體系碎片化等,未能顯著提升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前述資深媒體人指出,日本從二三十年前就一直在提“地區振興”“地區再生”,但成功的例子並不多。如今,地方城市的少子老齡化和人口減少進一步加速,大學要擔起地方創生的擔子並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教學水平的高低以及設立新學科進軍新領域後如何一邊教學一邊引導學生保持對學習的熱情,非常關鍵。而其成果,包括促進學生就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可能會在5至10年之後才能顯現出來,在此之前,大學裏的考試、教材、授課方式等都需要進行不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