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匯的星空
文/韓松
編輯/胡艷芬
徐家匯書院是上海新文化地標,一年接待260萬讀者和游客。除了20萬冊藏書,有一個令人矚目的景觀,是三樓張挂的巨幅星圖1:1複製件。這個製作於明朝末年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是17世紀前期世界上最為全面精準的皇家星圖,收錄星體1812顆。站在這片燦爛的宇宙群星前,那種震撼感令人窒息。
中國有漫長的天文學傳統,天是君權象徵,皇帝稱作天子,但這個首次匯聚了中西方科技成果的星圖,改變了中國的傳統天文理念。參與星圖測繪的不僅有中國士大夫,而且有西方傳教士,並使用了多種西方天文觀測儀器。
上海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伍彥心説,天文學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新階段,但人們來到這裡仍然可以向人類的瞬間成果致敬。而今天的瞬間則是人類更長歷史的一個瞬間。星圖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中西方文明交流史上具有啟示意義。
這也體現出當時中國的務實開放,並促發更多想象。劉慈欣在評價一部描述明朝科技文化新氣象的科幻小説《天啟》時説:“一個完全解放科學生産力的大明王朝,與全球大航海時代碰撞,會發生什麼?”
實際上,這幅更科學的星圖深得崇禎皇帝喜愛,被他放在身邊,他也成為第一個用望遠鏡看星空的中國君主。主持測繪的是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他也被譽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這還要追溯至徐光啟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交往的歷史。利瑪竇帶來西方的天文學、地理學、數學。徐光啟與利瑪竇等人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等書。他看到欽天監推算日食不準,便與傳教士一起製作新型天文儀器,並撰寫《簡平儀説》等天文學著作,為測繪《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打下紮實基礎。
當時既有西學東漸,也有中華文化西傳。利瑪竇將《四書》等翻譯到歐洲,向西方描繪出一個文明發達而國力強盛的中國形象,甚至影響了啟蒙運動。有學者説,兩種異質文化傳統之間的溝通了解,必然會在更大範圍內引起建設性的傳播和解釋的應用。不幸的是,後來中西科技文化交流中斷,至清朝晚期再沒能繪製出超越《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的星圖。
如今中西文化交流得以復興。進入徐家匯書院,跨過光啟之門,能看到徐光啟和利瑪竇所著書籍,書院附近就是徐光啟墓和徐光啟紀念館,還有徐光啟與利瑪竇論道的雕塑。徐光啟墓和北京的利瑪竇墓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5月在利瑪竇的故鄉意大利馬切拉塔市,利瑪竇廣場落成,並舉行了揭牌儀式,利瑪竇徐光啟論道雕塑也在此立起,中國駐佛羅倫薩總領事尹琦出席儀式並發表了講話。
進入新時代,上海更成為中國海納百川、創新開放的重要窗口,是中西方文化科技交匯的前哨。徐家匯書院為一座穹頂建築,其結構巧妙運用了歐幾裏得幾何原理,整座建築由202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英國建築師奇普菲爾德負責外觀設計,中國建築師俞挺負責內部空間設計。人們希望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東西方交流能夠持續,不同文明能夠相互理解、包容,一同促進人類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