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數字博弈重塑全球經貿格局
這是4月2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外拍攝的歐盟旗幟
文/朱帥
編輯/馬琼
2025年以來,美歐圍繞數字規則的博弈成為國際貿易談判的焦點,雙方在監管主權、市場准入和關稅政策上的分歧顯著。歐盟通過嚴格監管捍衛自身利益,試圖塑造全球數字規則;美國則以關稅威脅施壓,要求歐盟放鬆對美國企業的限制。短期內,雙方可能在商品貿易領域達成階段性妥協,但數字立法領域的衝突將持續存在,成為未來歐美經貿關係的長期焦點。
美歐分歧的加劇,或促使歐盟加速向《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靠攏。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日在歐盟峰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出,歐盟27國可以與CPTPP相關成員聯手,共同發起一項全新的貿易倡議,推動重塑全球貿易秩序。未來,全球貿易體系或將進入“多中心”時代,而歐盟與CPTPP能否實現深度融合,將取決於各方在規則對接、利益平衡與地緣博弈中能否找到新平衡點。
歐盟堅守自主權,借CPTPP突圍
歐盟通過強化數字立法捍衛主權、塑造全球規則,並為本地區産業爭取發展空間。
在主權與立法自主權方面,歐盟多次強調,數字立法如《數字市場法》(DMA)和《數字服務法》(DSA),涉及主權決策和立法自主權,並不在貿易談判議題之列。
在監管目標方面,歐盟通過《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實施嚴格的數據保護,並採用限制科技巨頭市場支配地位的反壟斷措施,確保公平競爭和用戶權益。同時,歐盟通過制定高標準的數字規則,試圖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影響力,推動跨國公司採納歐盟規範。
在現實考量方面,歐盟由於缺乏如美國蘋果、微軟、英偉達等“七巨頭”級別的本土科技企業,因此希望通過強化監管手段,為歐洲數字産業爭取發展空間,平衡與美國科技巨頭的競爭。
一般認為,歐盟在面對美國的關稅威脅與監管指控時,可能會作出有限讓步以緩解短期壓力,但在數字立法這一核心議題上,其政策紅線恐不會退讓。
一方面,美國反對歐盟的“選擇性監管”,認為歐盟的DMA/DSA“不公平地針對美國科技公司”,要求其放寬對美國企業的監管。例如,美國指責歐盟對蘋果、“元”公司(Meta)的罰款是“歧視性執法”。
另一方面,美國持續通過關稅威脅與經濟施壓逼迫歐盟。此前,美國已對歐盟實施高額關稅,試圖迫使其讓步。分析認為,近期美國與歐盟在關稅問題上達成協定,或許與歐盟在農業、能源等領域的“有限讓步”有關。不過展望未來,在數字規則等核心領域,歐盟幾乎不存在妥協空間。
在此背景下,歐盟欲借CPTPP推進戰略自主,抗衡美國單邊主義、重塑全球貿易規則並降低對美經濟依賴。馮德萊恩&&,CPTPP合作可“展現基於規則的自由貿易的可能性”,並試圖通過多邊機制削弱美國的單邊關稅政策。CPTPP成員國如英國、加拿大、日本與歐盟在數字規則、綠色經濟等領域存在利益交集。
同時,CPTPP的數字貿易規則如數據自由流動、電子交易免稅與歐盟的“技術主權”理念部分契合。歐盟希望通過CPTPP擴大其規則影響力。此外,歐盟對美依賴度高,而CPTPP涵蓋亞太新興市場,可為歐洲企業開闢新渠道,減少對美依賴。
但同時,歐盟轉向CPTPP面臨內部分歧難彌合、規則門檻難越過、美歐博弈動態牽制等三重阻礙。
首先,歐盟內部協調難度大。德國、法國等大國支持對美強硬,而匈牙利、波蘭等中東歐國家更傾向於向美妥協。統一立場是一致對美的關鍵。同時,CPTPP成員國如日本、越南在數字監管、補貼政策等方面與歐盟存在差異,歐盟需在“技術主權”與開放市場之間尋求平衡,協調難度亦不小。
其次,CPTPP的接納門檻較高。CPTPP要求成員國在數據流動、國有企業改革等領域作出較大讓步,歐盟需調整部分政策如GDPR與CPTPP的數據規則,這可能引發歐盟國家內部爭議。
最後,從長期博弈來看,歐盟與CPTPP的聯合將加劇與美國的規則博弈,甚至可能引發新一輪全球貿易體系的分裂。
地緣經濟格局的裂變與重組
當前,全球貿易格局正經歷深刻重構。歐盟靠攏CPTPP這一戰略轉向若落地,其影響不僅限於經濟領域,更將重塑全球産業鏈、規則體系與地緣政治平衡,引發一場靜默的“規則革命”。
其一,數字規則制定權爭奪白熱化,形成“跨大西洋”與“跨太平洋”雙極體系。
歐盟與CPTPP的規則融合將構建抗衡美國“數字霸權”的替代框架。美國通過《美墨加協定》(USMCA)和《美日數字貿易協定》推行“數據自由流動+最低監管”模式,而歐盟堅持“數據主權+高標准保護”的監管路徑。
CPTPP中既有日本、加拿大等支持數據自由流動的國家,也有越南、馬來西亞等保留數據本地化要求的經濟體,這種“規則包容性”為歐盟提供了調和空間。若歐盟成功協調CPTPP形成“基礎數據自由+分層監管”機制,將形成與美式規則並行的另一極。
這種雙極體系將引發全球數字産業鏈重組。美國科技巨頭在歐盟市場面臨更嚴格審查,可能加速向CPTPP成員國轉移數據中心和研發中心。
例如,歐盟《數字市場法》對“守門人”企業(根據《數字市場法案》規定,每月活躍用戶超過4500萬、市值達到750億歐元或年營收達75億歐元的企業應被視為“守門人”企業)的限制,可能促使“元”公司將歐洲總部從愛爾蘭遷出,進而改變全球雲計算服務布局。
同時,CPTPP的“原産地規則”和“數字産品非歧視條款”將推動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供應鏈加速向亞太地區聚集,從而削弱美國在數字技術標準制定中的主導權。
其二,全球貿易體系加速重組,多邊機制與區域聯盟博弈加劇。
歐盟若正式加入CPTPP,將重塑全球貿易版圖。CPTPP現有成員國疊加歐盟27國,形成的聯合經濟體量將佔全球32%,遠超美國主導的《美墨加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種“跨太平洋—大西洋聯盟”將形成與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並行的高標準貿易網絡,推動全球貿易規則向“規則導向”和“價值觀聯盟”演變。
例如,CPTPP的數字貿易條款與歐盟《數字市場法》的監管邏輯存在契合點,可能催生一個覆蓋全球60%數字貿易的“規則共同體”。
這一進程將加劇WTO機制的邊緣化。當前WTO爭端解決機制因美國阻撓上訴機構而陷入停擺,而CPTPP建立的“快速審查機制”和“數字貿易爭端仲裁庭”則提供了替代方案。歐盟與CPTPP成員國已就跨境數據流動、數字服務稅等議題展開規則協調,其形成的“事實標準”可能迫使WTO成員被動接受新規則體系。
例如,CPTPP禁止要求企業轉讓源代碼的規定,與歐盟《數字服務法》對&&責任的強化形成互補,可能成為未來數字貿易規則的基準。
其三,地緣政治格局演變,全球治理碎片化風險上升。
歐盟轉向CPTPP將被視為對美國“背信棄義”的信號,進而導致美歐關係出現結構性裂痕。美國對歐盟加入CPTPP的反對不僅出於經濟利益考量,更涉及地緣政治控制權爭奪。美國國會聽證會已流露出對“盟友拋棄美國”的深層焦慮,或促使美國採取反制措施,包括向CPTPP成員國施壓以延緩歐盟加入進程,或通過WTO渠道孤立歐盟。這種裂痕將削弱北約的凝聚力,甚至影響歐美在氣候變化、安全合作等領域的協作。
同時,CPTPP與歐盟的聯合可能催生多個基於規則的貿易集團,導致全球貿易體系分裂為“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歐盟—亞太”等平行體系。這種碎片化趨勢將削弱WTO等多邊機構的權威,使全球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進一步陷入癱瘓。
此外,CPTPP的高標準規則如國企改革、數據自由流動等,與發展中國家的政策方向不符。
搭建對話&&,推動規則協商
在上述背景下,業內人士呼籲應盡快設立多邊數字治理對話&&。例如,在聯合國框架下成立數字治理委員會,吸納美國、歐盟、CPTPP成員國及發展中國家代表,推動數據跨境流動規則分層協商,允許歐盟保留GDPR核心標準的同時,與CPTPP的“數據自由流動”條款建立過渡期豁免機制。
同時,考慮建立區域協定“規則橋梁”。要求CPTPP、USMCA、RCEP等區域協定保留“多邊兼容條款”。若歐盟加入CPTPP,其數字規則需與WTO電子商務談判進展動態銜接,避免形成封閉性“規則集團”。
此外,設立技術援助專項基金是一個選擇。由世界銀行牽頭,聯合美歐及CPTPP成員國出資,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數字監管能力。這其中,重點支持建立符合CPTPP標準的數據安全體系,同時保留必要的數據本地化政策空間,以緩解“規則壁壘”衝擊。
(作者係賽迪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