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巴托的“中國元素”
6月24日,蒙古國國立大學教授其米德策耶在烏蘭巴托中國文化中心進行主題為《中國故事:中庸之道的智慧》的講座
文/《環球》雜誌記者 於嘉 勿日汗 哈麗娜
編輯/吳美娜
行走在蒙古國的城市與鄉村,舉目四望,中國元素已深度融入當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首都烏蘭巴托漢語教室裏青年學子的熱烈討論,到蒙古國讀者對中國文學的熱切追捧;從“一帶一路·光明行”行動為當地白內障患者帶來的光明希望,到中國苗木助力蒙古國“十億棵樹計劃”的生態守護……中蒙兩國在人文交流、醫療互助、生態合作等領域的互動日益深化。
這些跨越國界的合作與交融,不僅讓蒙古國民眾的生活更添色彩與溫度,更成為中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持續向前的生動注腳,彰顯“親誠惠容”理念下睦鄰友好、互利共贏的深厚底蘊。
中國味道飄香蒙古國
正午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烏蘭巴托市中心一家蘭州拉麵店的餐桌上。服務員剛把冒着熱氣的拉麵端上桌,剛巴雅爾就迫不及待地品嘗起來,他説:“這個味道,跟我以前吃過的牛肉麵都不一樣,好吃。”
這家2024年開業的拉麵店,如今已是烏蘭巴托年輕人手機裏的“網紅地標”。店主張文峰還記得剛開業時的忐忑:“擔心蒙古國食客吃不慣這口中國西北風味,沒想到短短半年,中午的大堂就再難尋空位。”張文峰笑着説。
不止拉麵,還有火鍋的咕嘟聲、川菜館飄出的麻香、烤鴨皮脆裂的輕響、麻辣燙攤前自選食材的熱鬧……如今在烏蘭巴托的街頭巷尾,中國美食正以多種姿態融入當地人的日常。
麻辣燙是新晉“網紅”飲食之一。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常能看到寫着“MALATANG”招牌的店舖,店面裝修年輕時尚,中國一些家喻戶曉的麻辣燙品牌在這裡開了連鎖店。
為讓本地食客吃得習慣,不少中餐館做了“本土化改良”。一家麻辣燙店的老闆趙亮説,一些蒙古國顧客吃不慣太辣的食品,於是他把湯底裏的小米辣換成甜辣椒,還專門推出“微辣”“不辣”兩種湯底。
“剛開始心裏沒底,怕改得不倫不類,沒想到很受歡迎。”趙亮説,雖然麻辣燙與當地傳統餐飲相比價格偏高,但依然顧客盈門。
近年來,蒙古國大小城市裏的中國餐廳越來越常見,超市裏的“中國綠”也豐富了蒙古國百姓的餐桌。
在烏蘭巴托最大的Emart超市,蔬果區熱鬧非凡。鮮嫩翠綠的西蘭花、圓潤飽滿的西紅柿、修長筆直的黃瓜整齊排列,一旁的蘋果、柑橘、香蕉等水果也擺放得錯落有致,十分吸睛。一位當地居民正仔細挑選黃瓜,他笑着説:“中國的蔬菜新鮮又好吃,種類還多,現在我們家餐桌上的蔬菜比以前豐富多了。”
據超市工作人員額日登圖雅介紹,這些中國果蔬不僅供應穩定,而且銷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在周末和節假日,更是供不應求。
二連浩特口岸作為中蒙最大陸路口岸,憑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與便捷的通關環境,從這裡出口的蔬菜水果滿足了蒙古國80%以上的需求。每天,約20輛裝滿各類新鮮果蔬的集裝箱運輸車從這裡駛入蒙古國。除了二連浩特口岸,甘其毛都口岸也在果蔬貿易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降低了運輸成本,提升了産品新鮮度。2024年,二連浩特口岸果蔬出口量達14.9萬噸,同比增長31.9%;貨值6.1億元,同比增長1.9倍。
隨着中國果蔬的持續涌入,蒙古國百姓的飲食習慣也在悄然改變。過去以肉食為主的餐桌上,蔬菜品類越來越豐富,飲食愈發均衡健康。而且,中國果蔬的多樣選擇激發了蒙古國廚師的創意,一些融合中蒙特色的新菜品應運而生,為當地飲食文化注入新活力。在烏蘭巴托的一家餐廳,老闆將中國的西蘭花與當地羊肉結合,推出“西蘭花炒羊肉”,廣受食客好評。
蒙古國青年為中國文化着迷
在烏蘭巴托的一間漢語教室裏,二十多個青年正跟着老師朗讀中文課文,發音標準流利。下課鈴響後,他們圍在老師身邊,用中文討論着中國電影裏的&詞、網絡流行語,交流聲充滿整個教室。如今,學習中文在蒙古國青年中已形成一股熱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中文視為打開機遇之門的鑰匙。
“我從小就喜歡看中國功夫電影,對中文産生了濃厚興趣。”22歲的蒙古國大學生巴音吉日嘎拉説他從高中開始系統學習漢語,如今已能熟練用中文進行日常交流。
在蒙古國,像巴音吉日嘎拉一樣正在學習中文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蒙古國國立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程勝利説,現在蒙古國學外語的人裏,學習中文的人數僅次於英語。
目前,蒙古國有18所國立中小學校和40多所私立學校開設了中文課,另有150多所中小學校計劃開設中文課程。包括蒙古國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孔子學院在內的4所孔子學院和蒙古國育才中文學校孔子課堂,已成為蒙古國中文教學和中蒙文化交流的重要&&。
隨着近年來中蒙兩國經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文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在烏蘭巴托一家中蒙合資企業工作的娜米拉告訴《環球》雜誌記者,公司日常業務往來頻繁,熟練的漢語能力讓她在工作中更具優勢,“很多蒙古國企業都優先招聘會中文的員工,薪水也比其他崗位高一些”。
4月,中國電影《哪吒2》在烏蘭巴托上映,引發觀影熱潮。“沒想到中國動漫電影如此震撼,裏面的親情故事讓我很感動。”蒙古國大學生賀西格蘇榮説。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視劇通過蒙古國的電視台和視頻&&播出,《瑯琊榜》《歡樂頌》《父母愛情》等作品圈粉無數,讓當地人透過屏幕了解中國。
在烏蘭巴托一家書店,用西裏爾蒙古文翻譯的中國作家莫言的小説被擺在顯眼位置。2024年9月,中國作家劉震雲在烏蘭巴托舉辦小説《一日三秋》西裏爾蒙古文版首髮式。活動現場,前來請劉震雲簽名的蒙古國讀者排成長隊。
中文典籍中《四書》《孫子兵法》以及《紅樓夢》等四大名著均在蒙古國翻譯出版,莫言的《酒國》《生死疲勞》《變》,余華的《活着》,徐則臣的《跑步穿過中關村》等小説也出現在蒙古國圖書市場。
蒙古國國立大學教授其米德策耶&&,在蒙古國,對中國文學感興趣的讀者有不少,他們渴望讀到更多中國著名作家的當代優秀作品。
中蒙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同樣熱烈。今年6月3日,烏蘭巴托中國文化中心舉辦青海傳統手工技藝展,來自中國的堆繡、銀銅器、黃河石藝畫等吸引了很多蒙古國觀眾。
烏蘭巴托中國文化中心揭牌15年來,秉持“增進人民了解和友誼,促進兩國人文交流與合作”的宗旨,已成功舉辦800多場文化活動,向蒙古國民眾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國的發展成就和多彩文化,架設起兩國人民心靈相通的橋梁,為促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中蒙兩國各領域交流合作越來越深入,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文化參讚兼烏蘭巴托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李峙説。
中國援助為蒙古國民眾帶來福祉
來自中國的醫療援助深受蒙古國民眾歡迎。不久前,68歲的烏蘭巴托居民道爾吉蘇仁在中國二連浩特市人民醫院接受了免費白內障復明手術,他的視力明顯提升,不僅可以看電視,還能清晰辨認報紙上的文字。
“真心感謝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我的眼部手術特別成功,現在這只眼睛看東西非常清晰。等視力徹底恢復後,我一定要去中國更多地方轉一轉。”道爾吉蘇仁滿懷感激地説。
道爾吉蘇仁是“一帶一路·光明行”行動的受益者之一。今年5月21日至23日,2025年“一帶一路·光明行”蒙古國行動走進烏蘭巴托,為當地白內障患者開展篩查等工作。根據篩查情況,120名符合手術條件的蒙古國白內障患者6月下旬在中國二連浩特市人民醫院成功接受了免費復明手術。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與蒙古國紅十字會攜手推出的跨國人道合作品牌項目,“一帶一路·光明行”蒙古國行動自2019年啟動以來,已成功為蒙古國白內障患者實施免費復明手術645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幫助蒙古國提高眼健康醫療水平,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聯合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與蒙古國紅十字會共同發起“蒙古國眼視光學培訓項目”,計劃用五年時間,對50位蒙古國醫師進行系統性的眼視光學教育培訓。
蒙古國第二醫院眼科醫生賀西格都仁是這一培訓的參與者之一,他在中國完成為期4周的教育培訓。“在中國,我不僅學習到先進的臨床技術,也了解到中國眼視光學科研最新成果,這些為我今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賀西格都仁説。
更廣的“視界”正在打開。今年4月,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昌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培育的落葉松、雲杉、金葉榆等苗木出口到蒙古國,用於烏蘭巴托公園綠化。公司負責人張天梁説,此次出口的落葉松、雲杉、金葉榆等苗木品種,具有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能在乾旱、貧瘠的土壤中茁壯成長,還耐受嚴寒,非常適合在蒙古國種植。
近年來,受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雙重影響,蒙古國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嚴峻。為應對這一危機,蒙古國於2021年正式啟動規模宏大的“十億棵樹計劃”,旨在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改善本國生態環境。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憑藉地理臨近優勢和在苗木培育方面的深厚技術積累,成為蒙古國重要的苗木供應地。
蒙古國戈壁熊技術援助項目”實施期內,中蒙雙方專家實地勘察戈壁熊蹤跡
據統計,2024年內蒙古向蒙古國共出口苗木282.6萬株。出口苗木的種類也從最初的幾種擴展到如今的十幾種,涵蓋適應不同環境生長的樹種。預計2025年內蒙古對蒙古國苗木出口將達1000萬株。
與此同時,中蒙持續加強了荒漠化防治合作。2023年9月,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烏蘭巴托正式揭牌成立。該中心深度參與中國政府支持蒙古國實施“十億棵樹計劃”行動,具體舉措包括援建生態保護與修復示範區、推廣中國成熟植樹造林和防沙治沙技術及模式、開展沙塵暴監測與早期預警合作等。
2024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在蒙古國色楞格省人工造林基地實施“中國呼和浩特友誼林”項目,雙方通過簽署相關協議,建立荒漠化防治定期溝通交流機制,聯合開展生態修復技術培訓、沙塵暴早期預警等項目合作。
此外,二連浩特市人民政府也曾多次組織面向蒙古國東戈壁省扎門烏德市防沙治沙工作人員的培訓活動。培訓內容涵蓋綠化種植技術、防沙治沙措施、土壤處理方法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