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教育出海探路的廣州實踐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的校門口
文/《環球》雜誌記者 胡艷芬
編輯/劉娟娟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以下簡稱暨大港澳學校)理事長鄧強光至今仍記得2021年學校首屆招生時的情景。當時,大量香港家庭的子女因疫情無法跨境求學,急需一個既能延續香港課程體系,又能銜接內地教育的&&。作為全國首家港澳子弟學校,暨大港澳學校迅速成為“剛需選擇”。
2022年6月14日,一個對廣州南沙區開放發展至關重要的文件&&——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
2個多月後,在南沙慶盛樞紐,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下簡稱港科廣)正式開學,500余名學生在這裡開啟新的學習生涯;距其約4公里的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以下簡稱民心學校)也迎來建成後的第二個學年,該校採取香港學制,可與香港本地課程實現無縫銜接。
“從此,代表高等教育的港科廣和代表基礎教育的民心學校,以‘雙子星’的姿態落戶南沙,成為整個南沙營商環境優化、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陳學明如是説。落實《南沙方案》,教育是優先項,有了“雙子星”,以及高中階段20多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廣州開放的基礎教育格局就此搭建起來。
暨大港澳學校和民心學校的誕生,絕非偶然。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港澳子弟學校”以來,廣州率先破題,將港澳教育特色與內地教育體系深度融合,形成獨特的“廣州模式”。
這一實踐不僅滿足了港澳居民隨遷子女的教育需求,也為國家推動教育對外開放,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教育“出海”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打造“廣州模式”
近年來,中國在教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戰略部署,推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宏大背景下,港澳子弟學校的建設不能僅僅看作是簡單的教育供給,它更承載着增進港澳青少年對祖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實現三地教育理念和制度創新、提升大灣區核心競爭力以及為中國教育領域改革探路的重大使命。
“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個非常重要的支點,在教育國際化上始終抱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高端國際學校,包括港澳子弟學校能落戶廣州。廣州作為中國南方地區最重要的開放門戶之一,不可能通過封閉式教育發展贏得未來。而且南沙是‘灣區之心’,這裡有太多的國際資源,因此也需要優秀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進行有效支撐。”陳學明在接受採訪時&&,過去這幾年,廣州已有20所國際學校。其中港澳子弟學校,有着更特殊的定位和使命。因此,才有了暨大港澳學校、民心學校、廣州市中黃港澳子弟學校,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南沙方案》&&後紛紛創辦,並得到穩定快速發展。這其中,暨大港澳學校、民心學校的設立,成了這一探索中的重要里程碑。
暨大港澳學校於2021年9月正式成立,其創辦是廣州落實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發展戰略、推動大灣區規則銜接的重要教育民生項目,旨在擴大廣州基礎教育公共産品供給,促進大灣區教育融合創新。
據鄧強光介紹,該校致力於打造“IB+港澳融創課程+HKDSE”兩文三語課程體系,目前具備IB(國際文憑組織IBO為全球學生開設的小學、中學、大學預科等課程)、HKDSE(香港中學文憑課程)、AP(美國大學先修課程)、A-Level(英國高中課程)四大國際課程體系,滿足學生申請中國內地、中國港澳&及海外大學的多樣化升學需求。學校被評為國務院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其辦學模式被稱為“廣州模式”,並在全國推廣。
緊隨暨大港澳學校之後,民心學校於2022年9月開學,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牽頭成立。該校的建設在短短10個月內完成,被視為粵港高效合作的智慧結晶和示範項目。
民心學校以“無縫對接香港教育”為特色,以推動兩地教育模式互鑒為使命。據學校校長潘淑嫻介紹,學校採用香港學制,與香港課程完全同步,學生可隨時返回香港銜接學業。而且,DSE成績被香港本地、內地(如“港澳&&考”政策)及國際高校廣泛認可。DSE課程包含中文、通識教育等科目,教學內容兼顧香港社會文化特色,幫助港人子女保持文化認同。同時學校開設國民教育課程,促進學生對國家發展的認知,體現學校培養學生“香港根、中國心”的辦學宗旨。
兩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均強調培養學生立足內地、融入世界,並成為愛港愛澳愛國的新一代。
暨大港澳學校為此還開設了“經史子集進校園”講座以及國學美育等活動,學校與宋慶齡基金會緊密合作,邀請國內知名高校專家、學者前來授課,積極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同根同源同心”穗港澳青少年學習營,以增強青少年的身份認同感。校長趙均寧特別強調:“我們不僅要教學生普通話,更要讓他們理解‘國家’二字的深層含義。”
民心學校不僅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同根同源同心”穗港澳青少年學習營,還組織多族裔青少年大灣區共融科創探索交流團研學等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大疆、小馬智行、廣汽豐田科技館、中科宇航火箭基地等本地高新科技企業,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中國現代科技蓬勃發展帶來的變化。
民心學校創辦的“民心講堂”系列活動,不僅讓學生們大開眼界,有了更高遠的理想和追求,也使本校來自世界各地的120位教師大受震撼。“我們定期邀請國內外行業大咖,如航天英雄楊利偉、中國著名考古學家王巍、中國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士等開展講座。學生借此了解中華璀璨文明,增強民族自信心,拓寬視野格局,更好地把握國家發展脈絡,找準自身融入國家發展的方向。”潘淑嫻笑着説。
可以説,兩校的教育實踐都超越了單純的學術培養,而是旨在塑造具有複合身份認同的未來公民。這反映了中國在國際教育領域的新探索:如何在保持國際化視野和學術標準的同時,深度融入中華文化和國家認同教育。
2024年4月11日,暨大港澳學校成為內地首批、廣州首個DSE內地試點考場;2025年1月,民心學校成為廣州第二個、內地第三個DSE試點考場,符合條件的在校中六(相當於內地高三)學生可在本校完成考試,無需赴港。這一政策突破,標誌着中國在教育領域主動探索跨境教育融合的“廣州模式”成形。其核心在於,通過教育機制的創新(如DSE考場落地),促進人員、文化、教育標準的“軟聯通”。
這種模式為未來更大範圍的區域教育一體化提供了實踐範本,也體現了國家對港澳青少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考量;這種模式也為未來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出海”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探索中國國際教育的“出海”之路
隨着中國在全球舞&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及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國際社會對能夠理解中國、與中國打交道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這催生了全球學習“中文熱”。有數據顯示,國際中文學習者和使用者累計已超過2億人。不過,儘管將中文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習人數已達1億,但這些學習者分散在全球不同國家。
當中國經濟崛起,全球對中文和中國文化的需求增加時,香港DSE作為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設立的大學入學選拔考試,其成績受到全球眾多大學的認可,提供了一個既讓內地學生保持中文根基又能無縫對接國際教育的獨特通道。DSE是唯一可用中文應考的國際考試,除英文科目外,其他所有科目都可以用中文作答,這讓內地學生既保留中文優勢,同時又可以提升英語水平。
暨大港澳學校和民心學校在構建“出海”優勢方面,就充分利用了DSE課程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多元化發展。兩校均以香港DSE課程為主,同時融合IB、A-Level、IGCSE(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開發的國際課程)等國際認可的多元化課程。這種多軌制升學路徑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國際升學選擇。
兩校都強調“兩文三語”的沉浸式教學,不僅利用港澳學生的語言優勢,也培養學生未來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度交流的關鍵能力。兩校在國際課程中融入中國國家課程和傳統文化元素,如中藥園、國學室、陶藝以及非遺等,培養學生的“中國心”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使其成為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國際人才。
從根本上講,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提供一個國際文憑,更在培養一種“全球勝任力”。這種能力包括跨文化理解、多語言溝通、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能力。這些學校正在培養一批既能理解中國又能與世界對話的複合型人才,他們無疑將是未來中國企業“出海”和進行國際交流的天然使者,也是中國國際教育“出海”最核心的“産品”。
暨大港澳學校的語言環體育環2025比賽
趙均寧告訴記者,對於中國國際教育“出海”這項使命,“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我們不僅要在大灣區9座城市,更要在全世界華人文化圈中推廣中國國際教育。我們可以為國家貢獻非常專業、豐富、立體的教育概念、模式和創新經驗。未來,在模式發展成熟的情況下,我們要真正把這種辦學模式推向海外,貢獻中國方案的教育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的教育智慧。”
應指出的是,港澳子弟學校的“出海”之路並非孤立的教育現象,而是與大灣區乃至國家層面的經濟發展戰略緊密相連。學校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向,都與中國企業“出海”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
例如,南沙經濟結構完整,是香港青年來南沙發展的很好&&。近年來,南沙一邊在招商引資、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一邊加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布局港人子弟學校、粵港澳雙創産業園等港澳元素項目。這種教育與經濟的協同發展,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經濟發展吸引人才,人才需求催生教育創新,教育創新又反哺經濟發展。
中文世界的吸引力法則
在陳學明看來,廣州港澳子弟學校,正通過提供一種“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將中國崛起帶來的經濟吸引力轉化為文化和教育上的“磁場效應”。這種“教育出海”模式,比傳統的文化交流更具深度和持續性,因為它直接塑造了未來一代對中國的認知和情感,是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和軟實力的重要戰略布局。
廣州港澳子弟學校的成功實踐,特別是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作為首批香港DSE內地試點考場的落地,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範圍內的教育融合與創新提供了寶貴經驗。而“廣州模式”體現了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通過教育領域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實現粵港澳三地教育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路徑切實可行。
暨南大學指導下的“一門三校”新格局(廣州、佛山、東莞的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則展示了這種模式的可複製性和規模化推廣潛力。
當前,廣州的港澳子弟學校正在構建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如港科廣)、科研合作,以及與産業的緊密聯動。這種生態系統化的發展模式,使得教育的“出海”不再是單一學校的行動,而是成為區域整體戰略的一部分,未來,通過更有效地整合資源,加快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影響力,其必將為更大範圍的粵港澳基礎教育融合發展提供可複製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