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土爭議”背後的丹美軍事合作
3 月 29 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民眾聚集在美國駐丹麥使館門前進行抗議
文/方曉志
編輯/黃紅華
丹麥議會近日以94票贊成、11票反對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項法案,賦予美國在丹麥領土上設立軍事基地、駐紮士兵以及儲存軍事裝備的權利。這是自今年年初美國特朗普總統上任後多次提出對格陵蘭島領土訴求,導致丹美關係緊張加劇的背景下,丹麥試圖緩和與美關係所採取的一項舉措,也表明其作為北約成員國在防務合作問題的務實考量。但是,該法案因涉及諸多敏感問題,不僅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爭議,也對北極戰略結構和地區安全形勢都構成了極大衝擊。
丹美軍事合作持續深化
丹麥與美國的軍事合作由來已久。二戰時期,丹麥奉行“契約中立”政策,企圖置身於戰爭之外,但未能如願,在遭受德國入侵後丹麥迅速喪失主權獨立性,被迫接受“合作政策”。這一屈辱經歷深刻塑造了丹麥戰後的安全觀,即與其被動防禦,不如主動依附大國以換取主權安全。
1949年,丹麥作為首批成員國加入北約,正式開啟了與大西洋集體安全組織的合作歷程。1951年,丹麥與美國簽訂《格陵蘭防務協定》,允許美國在格陵蘭島建立圖勒空軍基地,部署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其雷達覆蓋範圍可延伸至蘇聯腹地,這不僅強化了北約的北極防線,更使丹麥成為美國監控蘇聯戰略導彈的前沿陣地,由此奠定了與美國的特殊防務關係。作為交換,美國向丹麥提供每年約4.5億丹麥克朗的軍事補貼,這筆資金佔當時丹麥國防預算的30%。隨後,丹麥又通過允許美軍永久駐軍、共享情報資源等方式,逐步構建起以美國為支柱的防務體系,為冷戰時期美國全球戰略的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
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丹麥出於自身安全考慮,進一步深化了與美國的軍事合作。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丹麥積極推動北約東擴,主導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成為美國遏制俄羅斯的“北歐橋頭堡”。2023年,丹麥與美國簽署《新防務合作協議》,允許美軍使用分別位於日德蘭半島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卡魯普、斯克裏德斯楚普和奧爾堡的三個空軍基地,並提供埃斯比約港為美軍運送人員、車輛和武器,將其軍力部署與美國戰略需求深度綁定。
6 月 25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中)在荷蘭海牙出席記者會
此次丹麥通過的法案實際上是對2023年丹美防務合作協議的深化拓展,不僅進一步明確了美軍可在所提供的基地以及基地外地區開展軍事活動,包括駐紮人員、儲存軍事物資和裝備、訓練和演習等,更是賦予美軍司法豁免權。根據法案規定,若美軍人員在丹麥境內犯罪,可移交美國軍事法庭審理,依照美國而非丹麥的法律體系接受懲處,美國士兵和憲兵甚至還將對丹麥平民擁有管控權。這一規定實際上給予了美軍“治外法權”,將丹麥的主權部分讓渡給了美國,同時也顯示出丹麥對美政策正從“被動依附”向“主動捆綁”演變,折射出丹麥在安全自主性與大國庇護之間的戰略權衡。
對地區安全産生多重影響
丹麥與美國的防務合作升級對北歐乃至北極地區安全格局將産生深遠影響,一方面推動北約在北部方向的防禦體系優化調整,使其防禦效能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將加劇北歐安全網絡的“碎片化”風險,進一步加劇北極地區的戰略競爭。
首先,丹美防務合作深化將促使北約防禦體系效能整體提升。丹麥作為北歐地區支點國家,其軍事基地的開放將使得北約在北面方向的戰略縱深顯著增強,特別是美軍在丹麥的常態化駐紮,能夠更高效地協調波羅的海三國的防禦部署,形成對俄羅斯的“弧形包圍”。例如,美軍在奧爾堡基地部署的MQ-4C“海神”無人機,可對北冰洋海域進行24小時不間斷偵察,其探測半徑覆蓋俄羅斯北方艦隊主要活動區域。此外,丹麥還允許美軍使用其衛星地面站,使北約在北極地區的實時通信能力能夠突破極地遮擋的限制,進一步提升了北約的綜合實力。
其次,丹美防務合作深化將加劇北極地區的戰略競爭。美軍擴大在丹麥本土的軍事存在,客觀上為美國介入北極事務提供了跳板。例如,美軍在皮圖菲克基地部署的AN/TPY-2反導雷達,可同步監測俄羅斯“鋯石”高超音速導彈的軌跡,並為北約艦隊在巴倫支海的航行提供預警。作為應對,俄羅斯大幅增加了北方艦隊在格陵蘭以東海域的巡邏頻次,所搭載的“匕首”導彈射程也覆蓋美軍在北歐的所有基地,這進一步激化了北極地區的緊張態勢。
最後,丹美防務合作深化將削弱歐洲自主防務能力建設。儘管丹麥強調與美防務合作基於北約框架,但其過度親美的態度仍可能對歐盟共同防務機制的運行構成損害,加劇歐盟內部的協調困境。例如,2025年4月,歐盟啟動了一項名為“歐洲防務機制”的共同基金,但丹麥仍將60%的防務預算投入北約框架,而非歐盟聯合項目,凸顯其在美國與歐盟之間的戰略取捨。此外,由於在丹美關係中丹麥的主權主張常被美國戰略利益裹挾,也使得丹麥在歐盟防務決策中的話語權不斷下降,嚴重損害丹麥的戰略自主性。
面臨諸多制約因素
從未來發展來看,丹美防務合作還將受到多重變量制約,這些變量既包含地緣政治的剛性約束,也涉及政治利益的柔性博弈,從而導致兩國防務合作發展前景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格陵蘭島領土爭議仍然是影響雙方防務合作深化的潛在引爆點。格陵蘭島是丹麥的自治領地,享有高度自治權,但國防和外交事務由丹麥政府掌管。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後,頻繁揚言要得到格陵蘭島,並多次暗示可能通過經濟施壓或軍事威脅來實現這一目標。甚至有報道稱,在法案剛剛通過不到一天,美國防部長赫格塞思便毫不掩飾再度威脅要奪取格陵蘭島,美國情報機構也被命令加強在該島的間諜活動。對此,格陵蘭島自治政府總理延斯-弗雷德里克·尼爾森明確&&,該島“永遠不會成為任何人都可以購買的財産”。丹麥政府也多次表態“格陵蘭永不獨立”,強調“格陵蘭主權不容交易”。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更是公開&&,如果美國試圖吞併格陵蘭島全部或部分地區,丹麥有權終止該法案。
丹麥國內民意的結構性分裂將會對雙方防務合作發展形成掣肘。表面上,丹麥議會以94︰11的壓倒性優勢通過法案,但深層民意則呈現出複雜圖景。2025年4月哥本哈根智庫“北歐安全觀察”的調查顯示,58%的丹麥人認為與美軍事合作將會損害國家主權。而就在法案投票前,紅綠聯盟領導人德拉格斯泰德公開宣稱,這項協議“對國家有害”,“它意味着我們將擁有一些由美國管轄的丹麥地區”,批評此舉是“21世紀的殖民主義”。很多民眾也抱怨,該法案是在將丹麥“出賣”給美國,甚至可能違反丹麥憲法。這種民意分裂可能導致丹麥政府出現政策反復,法案前景面臨變數。
此外,歐盟共同防務機制的持續推進也會成為影響丹美防務合作的重要變量。《歐洲防務基金》生效後,計劃投入800億歐元發展自主防務能力,其中丹麥獲批的12億歐元主要用於與德國聯合研發第六代戰機。這種“有限自主”策略使丹麥陷入兩難:若過度依賴美國,將喪失在歐盟防務自主進程中的話語權;若轉向歐洲合作,則可能損害現有的與美防務合作。在此之前,丹麥曾在歐盟“颱風”戰鬥機升級項目中選擇與法國達索合作,從而導致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暫停向丹麥出售F-35備用引擎,迫使丹麥議會緊急撥款2.3億歐元填補缺口。而隨着《歐洲防務基金》的推進,丹麥可能被迫在跨大西洋聯盟與歐洲自主防務間重新定位,尋求更加平衡的外交策略。
總體來看,丹麥通過讓渡部分主權換取美國安全承諾,雖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安全環境,卻也陷入更複雜的權力依賴。未來,如何在北約框架下維護自主性、在北極競爭中平衡利益、在民意分裂中凝聚共識,將是對丹麥外交戰略的重要考驗。
(作者係國防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