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卡因緣何氾濫德國
文/《環球》雜誌記者褚怡(發自柏林)
編輯/馬琼
近年來,一場悄無聲息卻又來勢洶洶的毒品危機逐漸侵蝕着德國,其中可卡因的氾濫尤為嚴重,它正從昔日的“奢侈毒品”搖身一變成為德國人的“新寵”,讓整個國家“毒影重重”。
據德國聯邦刑事警察局透露,可卡因等“硬性毒品”正在全德範圍內迅速氾濫,而與致幻劑和新型合成毒品相關的犯罪率更是猛升。數據顯示,與2023年相比,2024年德國與致幻劑相關的犯罪案件數量增加了32.6%,新型合成毒品相關犯罪案件數量增加了41.6%。
分析稱,隨着北美毒品市場供應趨於飽和,更多的可卡因涌向歐洲,德國成為重要流入目的地之一。這種國際毒品市場的動態變化,直接推升了德國的毒品犯罪率。
“白色毒藥”充斥德國市場
法蘭克福市政府近期宣布,計劃在市中心建設一個約2000平方米的可卡因使用與休息場所,以此緩解街頭吸毒者扎堆的問題,這也讓“白色毒藥”可卡因再度成為輿論焦點。在德國,可卡因曾因高昂價格被視為“奢侈毒品”,如今卻在逐漸走向“平民化”,成了越來越多人觸手可及的“時尚單品”。
德國聯邦刑事警察局(BKA)局長霍爾格·明希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德國正陷入可卡因氾濫的危機,這種白色毒品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擴散。他説:“隨着北美市場趨於飽和,國際毒品販運正將歐洲視為新的重點市場。”
根據BKA發布的最新報告,2023年德國繳獲可卡因總量高達43噸,是前一年的兩倍多,達歷史新高。而在2017年,這一數字僅為8噸。另據德國海關方面的消息稱,德國可卡因的查獲量從2021年的21.5噸激增至2023年的近40噸。
德國法定醫療保險機構Barmer稱,過去十年中,因可卡因濫用而接受治療的人數翻了兩番,僅柏林在2023年就超過7200人,20歲至39歲男性是主要人群。
“幾乎沒有哪個社會群體能完全擺脫可卡因。”漢堡跨學科成癮研究中心社會學家兼犯罪學家海克·楚霍爾德説。該中心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德國成年人中使用可卡因的人數已翻倍。德國電視一台“今日新聞”(Tagesschau)的報道也證實了這一趨勢:經分析檢測,城市污水中可卡因殘留濃度顯著上升。
德國“可卡因氾濫”的原因之一是毒品種類的變化。德國聯邦刑事警察局局長明希説,隨着塔利班政府禁止在阿富汗種植罌粟,傳統海洛因市場出現供應短缺,更多人和組織轉向了可卡因市場。
與此同時,在德國,獲取可卡因的方式也越來越便捷和隱蔽。德國電視一台報道指出,如今人們可以通過Telegram等即時通訊工具輕鬆下單可卡因。“就像叫外賣一樣方便。”楚霍爾德説,“只不過外賣員送來的不是披薩,而是可卡因。”
可卡因成新寵
德國自2024年4月起開始實施大麻部分合法化政策。根據新規,成年人在公共場所最多可攜帶25克大麻供個人使用;每名成年人在家中最多可存放50克大麻、種植3株大麻植物。此外,人們可以通過政府批准的所謂“大麻俱樂部”獲取大麻,但有一定限制。
按照德國政府的説法,新法旨在“打擊黑市,更好地保護青少年”,因為從黑市購買的大麻成分未知,可能包含毒性更大的添加劑和雜質。但這項政策並未如預期削弱黑市交易。柏林警察局長芭芭拉·斯沃維克·邁澤爾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新法律反而助長了大麻黑市的擴張。據柏林警方透露,2024年繳獲了近6噸大麻,而2023年僅為1.6噸,大麻非法貿易依然活躍。
“大麻不再違法”也讓其失去了往日的神秘和刺激感。在德國街頭、公園甚至部分公共交通工具上,吸食大麻的現象愈發普遍,空氣中常常瀰漫着大麻的氣味。德國刑警聯盟成員約恩·梅門加説:“隨着大麻合法化,它的‘禁忌誘惑’也正在消退。”
柏林-勃蘭登堡廣播公司報道稱,與大麻相關的違規行為數量已從2023年的7200多起驟降至2024年的不到3200起。
“如今人們可以在街頭大大方方地吸食大麻而不用擔心惹麻煩,這可能促使一些人轉而嘗試像可卡因這類仍具‘違法刺激’的新選擇。”梅門加説,“一條可卡因只需5歐元,對很多人來説已經相當‘親民’。”
目前在德國,1克可卡因的終端售價大約為50到80歐元,足夠製作約15條“線”(一次吸食量)。一條“線”僅約5歐元,和酒館裏一杯葡萄酒的價格差不多,也因此它成了不少人眼中的“廉價快感”。
德國聯邦藥品事務專員布克哈德·布利納特説,大麻合法化後,可卡因已成為德國乃至整個歐洲最主要的非法毒品。
港口走私加劇,腐敗風險上升
隨着毒品的氾濫,德國毒品犯罪也加速攀升。最新公布的2024年德國全國犯罪統計數據顯示,與海洛因相關的犯罪案件數量雖然略有下降,但可卡因相關案件增長近5%,與致幻劑相關的犯罪案件數量增加了32.6%,新型合成毒品相關犯罪案件數量增加41.6%。
在柏林,2023年警方記錄了近2500起可卡因相關違法案件,同比增長超過20%,其中“大宗販賣”案件激增近80%。毒品問題的一個核心區域是德國的港口城市,尤其是漢堡。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3年間,漢堡港的可卡因緝獲量增長了750%。儘管安檢措施不斷加強,大量毒品仍通過集裝箱、小型港口,甚至以在船舷或船體夾層藏毒等“寄生走私”的隱蔽方式滲透入境。毒資不僅支撐着跨國毒梟的犯罪網絡,也逐漸侵蝕着德國的本土金融系統。德國媒體稱,從警察、港口工人到被指控出賣案件信息的檢察人員,腐敗風險日益加劇。
德國之聲報道稱,2023年,德國執法機構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可卡因查獲行動。在漢堡港截獲總計35.5噸可卡因,按街頭售價計算,市值約為26億歐元。同年,德國共有2227人因毒品致死,這是自收集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
媒體稱,漢堡的多起可卡因案件的線索來自哥倫比亞方面的情報,而走私源頭,是南美毒品輸出的新中樞厄瓜多爾。
厄瓜多爾的港口城市瓜亞基爾,毗鄰世界主要毒品生産國哥倫比亞、秘魯(産量為全球第二)和玻利維亞(産量全球第三),是毒品交易理想的物流跳板。原本是熱帶水果出口重鎮,如今淪為了國際毒品交易的集散地。
厄瓜多爾國家高等研究院安全問題專家卡拉·阿爾瓦雷斯説,“白色黃金”可卡因通常藏在香蕉等出口水果中,通過貨輪源源不斷流向歐洲。
“每週有超過2000個集裝箱從厄瓜多爾發往歐洲,可卡因就藏在這些貨物中。有時貨船已經在海上,毒品走私者乘坐快艇尾隨,將可卡因存放在貨船上。”卡拉·阿爾瓦雷斯説,賄賂、走私、海上傳遞、隱蔽包裝等手段層出不窮,“從種植區的司機、港口工人,到協助開綠燈的腐敗官員,毒品網絡早已滲透多個環節。”
到達歐洲後,可卡因會通過配有專業隱藏裝置的走私車輛進行分發。據德國聯邦刑事警察局的調查,這類走私車輛的總數已達五位數。
緝毒困局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指出,拉美的毒品生産商和販運者普遍認為,在歐洲被查獲的風險相對較低。與一些國家相比,歐洲打擊毒品犯罪在執法力度與效率方面仍存在明顯差距。
德國漢堡、荷蘭鹿特丹和比利時安特衛普等港口,已成為毒品走私進入歐洲的主要通道。比利時和荷蘭近年來大幅增加了緝毒執法人員和裝備投入,與之相比德國在海關與警方資源配置上明顯滯後,導致其在應對跨國販毒集團時力不從心。
內外壓力之下,德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在打擊毒品走私方面的應對機制。2024年7月,德國前內政部長南希·費澤邀請比利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荷蘭的內政部長齊聚漢堡,共同商討打擊毒品走私網絡以及提升歐洲港口安全與韌性等問題。她説:“我們希望採取更嚴格、更加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以遏制可卡因及其他毒品的非法交易。”
然而,毒販屢屢成功賄賂德國港口的工作人員,甚至官員。近日,一名德國檢察官因涉嫌多年來向毒品犯罪團夥洩露調查信息而被起訴,引發廣泛關注。
輿論分析認為,打擊毒品走私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歐洲對可卡因的需求。歐洲目前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可卡因黑市,其高額利潤不斷吸引了犯罪團夥。這些團夥也屢屢證明,即使安全管控嚴密,他們依舊能找到走私的路徑。
“單靠警方手段和刑事處罰已無法應對目前的挑戰。”德國聯邦藥品事務專員布克哈德·布利納特説,打擊毒品走私必須更加高效,並將重點放在有組織犯罪上。他呼籲聯邦、各州、市政府以及社會保障機構通力合作,加強預防措施、提升公共健康保障水平,乃至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諮詢與治療服務。
德國毒品和成癮觀察站負責人埃絲特·諾伊邁爾説:“未來除了要對毒品趨勢進行科學評估,我們還需要掌握能更快獲取和傳遞信息的渠道。”她呼籲建立更快速的中毒與致死毒理分析機制,以及全國範圍內更緊密的信息網絡,從執法部門到援助系統,再到用戶本身,全鏈條各環節都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