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陰影下的美國農民

2025-07-04 12:54:20 來源: 《環球》雜誌

 

  文/《環球》雜誌記者 楊士龍 劉亞南 李溪芮

  編輯/吳美娜

  5月下旬,正值美國中西部播種旺季,記者再次來到艾奧瓦州這片被譽為“美國糧倉”的黑土地。放眼望去,大片田壟裏玉米和大豆剛出芽,春雨尚未幹透的土壤散發着清新的氣息。在這片擁有得天獨厚資源的土地上,今天的艾奧瓦農民卻沒有經歷上一輩所享受的“風調雨順”。相反,這裡正面臨着極端氣候、農民老齡化、國際市場動蕩等種種挑戰。

  而特朗普政府關稅舉措所帶來的貿易政策的不可預測性,對美國農民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今天播下希望的種子,秋天能否收穫希望?《環球》雜誌記者此行深度對話了5戶艾奧瓦農民家庭,深深感受到關稅陰影下普通人的無奈與掙扎。

5月21日,拉文·格裏菲恩在查看自家大豆的長勢

“這簡直太亂了”

  拉文·格裏菲恩是位於艾奧瓦州安克尼市附近、已有123年歷史的一個家庭農場的農場主。農場裏,玉米和大豆的幼苗長到約兩英寸高,名叫凱斯的黑色拉布拉多混種犬像黑鯊一樣在綠意盎然的田地中穿梭。這個家庭農場在4月中旬開始種植,玉米與大豆各佔一半。

  格裏菲恩剛把一批新孵出的雞仔帶進大棚裏。對她而言,今年的種植計劃必須考慮關稅和不斷上漲的投入成本。一旦這些小雞長大開始産蛋,她希望能繼續以5美元一打的價格出售這些雞蛋,儘管其他物價都在上漲。

  每年到了收穫季,黑犬凱斯總是最先知道。它會從田裏叼回來一根比它自己還長的玉米秸。當格裏菲恩看到它坐在門口啃玉米秸,就知道收穫的時節到了。但不斷變化的關稅談判形勢讓今年的收成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儘管正處於美國與中國的90天“關稅戰休戰協議”期間,格裏菲恩仍不安心,在她看來,這只是她所謂“農民已經無法據此制訂計劃的動蕩周期”中的又一次暫緩。雖然她也自我安慰 “任何降溫都是好事”。

  畢竟,10月的收穫季早已超出了“關稅寬限期”。談判雙方是否會延續協議、作出新安排,或者重啟高關稅,從目前看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這簡直太亂了”,格裏菲恩對《環球》雜誌記者説,“他(特朗普)説徵就徵,説停就停,還把墨西哥、加拿大——我們所謂的盟友也拖了進來。沒人能在這種環境下做生意。”

  安克尼是艾奧瓦州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格裏菲恩家種植了約1100英畝(1英畝約合0.4公頃)的農作物,同時還經營肉類直銷業務,是如今已不多見的多樣化家庭農場的代表。但即使如此靈活,她説過去幾年她和許多同行依然緊張不安。“我們現在基本是收支平衡,因為市場已經低迷了三年。”

  格裏菲恩&&,“關稅暫停”尚未給消費者帶來明顯影響,也未能給生産者提供清晰的指引。 “公眾其實還沒真正感受到,因為漲價還沒有體現在商店裏,但我們已經在承擔成本了。”

  “我們還在試圖賣掉去年的糧食,現在還有糧食堆在倉庫裏。”格裏菲恩説,“我們得想辦法把糧食賣了,明年才能繼續幹。”

  她提到一個關鍵損失:出口市場。“如果沒有中國這個客戶,我懷疑我們的大豆價格還能不能漲起來,而且你一旦失去這些市場,就會被別人,比如巴西的同行所取代。”

  格裏菲恩説,如果無法出口,他們也許會把大豆轉用於國內能源生産。“我對此感到矛盾。世界上還有人挨餓,我們卻用糧食來製造燃料,這聽上去不太合適。但可能今後我們的大豆就會變成生物柴油。”

  格裏菲恩&&,關稅政策應當由國會更深入地討論。她期待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能促使政策出現轉變。

  如今,格裏菲恩一家使用數據驅動的田地繪圖技術,種植玉米、大豆、苜蓿並飼養牲畜,比大多數農場更加多元。“我們養牛、養豬、養雞、養火雞和羊,飼料都是我們自己研磨的,這讓我們能多一些附加值。”格裏菲恩説。

  但即便計劃再周全,也難敵極端天氣的打擊。“現在沒有規律性的降雨了,5月我們這裡一共下了三英寸的雨,是有記錄以來最多的一次。土地因為長期乾旱吸收了這些水,但也搞亂了我們的排水系統。氣候變化是真實存在的。”

  除了政策、成本和天氣,城市化也是他們目前面臨的挑戰。安克尼的城市邊界不斷向農場逼近,帶來土地爭議和開發壓力,格裏菲恩愈發擔心家庭農場的未來。她希望能有一個城鄉緩衝帶。眼看著肥沃的土地變成住宅區,傳統農人的角色也逐漸消失,這讓格裏菲恩感到很痛心。

5月22日,比爾·佩利特試圖接近自己所養殖的牛群

“我們評估風險的方式正在進化”

  兩年前,艾奧瓦州農場主比爾·佩利特為孫輩種下了50棵胡桃樹。如今,其中49棵已經枝繁葉茂——這些樹不是為了收成或利潤,而是一份傳承。“這是一片他們可以走進去、傳承下去的樹林,提醒他們要愛護土地和那些一旦失去就難以挽回的自然事物。”佩利特説。

  在大西洋鎮邊的這片土地上,佩利特對土壤、陽光和鳥鳴充滿敬意。但在這份寧靜背後,他的世界卻被國際貿易的緊張局勢所牽動——尤其是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中國一直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他瞇着眼望著春末的陽光説,“我們賣給那裏大豆、牛肉、穀物。我去過中國,和消費者面對面交談。那時你就會意識到,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同。”

  這種關係在今年4月受到衝擊。5月中旬中美同意暫停90天加徵新關稅。對佩利特而言,“這不只是玉米和大豆的問題,這關乎信任。而信任不是通過新聞稿建立的,是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我們不是賣導彈,我們交換的是食物、價值觀、思想,以及彼此智慧的産物。”

  佩利特直接管理着約1700英畝的土地,同時參與總規模達7000英畝的家族農場網絡。這種規模生産有控製成本的優勢,但擔子也很重。他的農場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播種-收割”輪迴。他每週和市場顧問視頻通話,研究全球庫存報告、期貨市場走勢,並制定未來數年的銷售策略。“如果賣了不賺錢,就別賣,我們儲存起來,等市場回暖。”

5月22日,凱爾·佩利特在接受記者採訪

  佩利特的24歲孫子凱爾如今在美國農機公司約翰·迪爾公司工作,同時也在農場協助經營。他繼承了祖父的理念,也帶來了新一代的技術觀念。“我小時候跟着爺爺在拖拉機上玩,”凱爾説,“現在我用的是人工智能(AI)識別牲畜系統、高速種植機和數據分析工具。農業工具變了,節奏也快了。”

  對於關稅政策的影響,凱爾感觸尤深。“前段時間暫停加徵關稅後,玉米的盈利前景更好,有些人原本準備種大豆,結果臨時改種玉米。你能看出來貿易政策對農民影響有多大。”

  他對政策的不確定性感到沮喪。“建設一個可再生柴油工廠需要18個月,一場貿易戰18小時就能毀掉一個市場,這種錯配真的讓人措手不及。”為應對不確定性,凱爾強調“機動性”:“我們用衛星導航精準播種,實時分析産量數據。策略和速度同等重要。我們的工作態度和爺爺一樣,但評估風險的方式正在進化。”

  儘管充滿政治喧囂,佩利特仍對中美關係的恢復抱有希望——關鍵在於人與人的交流。 “我去過中國,見過中國客戶,他們很想知道我們為什麼使用轉基因,如何控制病蟲害,怎麼保障全球糧食安全。面對面解釋後,就能建立信任。只看媒體報道不行。政府間談判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人與人的關係才更重要。”

5月24日,梅爾文·倫茲(左)和兒子蘭迪在他的老爺車前合影

“雙方需要更深入的相互理解”

  艾奧瓦州農民倫茲一家擁有一支跨世紀的農用車隊:從車內配備6個監控屏的現代約翰·迪爾拖拉機,到保養如新的1929年款福特A型老爺車,象徵着從“手感農耕”到“智能農業”的時代演進。

  現年97歲的倫茲家族族長梅爾文·倫茲仍會駕駛着他的福特老爺車穿過小鎮曼寧主街,前往德布餐廳喝咖啡。有時他也會走進大豆或玉米地裏,伸手抓起泥土,然後給兒子們出出主意:“你應該這樣做,或者那樣!”

  倫茲一家在艾奧瓦州西部務農已有好幾代人。如今,他們耕種着數千英畝土地,並經營着一個大型畜牧場,在堅守傳統的同時不斷適應新時代的轉型與挑戰。

  梅爾文的兒子斯科特仍然奔波於田間地頭,應對波動的市場,鑽研高科技農業的管理,努力適應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性。另一個兒子蘭迪,則走上另一條路——依然根植農業,但已將觸角延伸至全球農技交流與政策研究。

  儘管他們的農業生産已經高度現代化:GPS導航拖拉機、雲端聯網的飼喂系統、數據驅動的種植規劃……但他們的核心關切始終如一:成本、穩定性與國際合作。

  “春天一到,我們已經在種子、化肥和農藥上投入了幾十萬美元,”斯科特説,“華盛頓&&什麼政策都不會影響我們眼前這一季,但下一年呢?我們就得重新計劃了。”他列出了一些關鍵投入:種子50萬美元、化肥30萬美元,設備投入高達數百萬美元。一台機器如果壞了,維修費就得上萬美元。“利潤空間已經很小,哪怕價格下跌10%,都可能影響到土地貸款、設備還款和家庭收入。”

5月24日,斯科特·倫茲接受記者採訪

  從農機棚到智能手機,倫茲家像一個數字化指揮中心。應用程序幫助他們追蹤天氣、監測土壤、調配牛飼料,甚至對衝農産品價格。“我們用FieldView、Performance Beef Analytics、NOAA天氣數據……你能想到的都有,”斯科特説,“我們不只是農民了,我們是管理者、市場分析師、工程師。”不過,他強調這並不代表更輕鬆。“體力上確實輕鬆了,但心理上更累了。你整天要排查設備故障、盯緊市場、控制風險。”

  目前他們的大部分玉米被送往周邊的乙醇廠——曼寧方圓40英里內就有四家,這成為他們重要的收入來源。剩下的一部分用於自家飼養牲畜,還有一部分出口海外。斯科特説,關稅正影響這種供需平衡。過去中國是最大買家,現在的情勢則變得不可預測。“具體出口了多少,我説不準——一直在談判中。”

  每一季種植都像賭博。斯科特説,“一場冰雹或一次乾旱,就能把一整年毀掉。”農作物保險價格昂貴且保障不足,無法真正兜底。儘管如此,他仍不動搖。“我們有應用程序、數據和技術,所有事都盡量做到最好。但我們無法控制關稅、政治或天氣。我們只能對衝、監控、調整。”

  被問到是否常聊起關稅時,斯科特聳了聳肩。“關稅?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只能交給政府,希望他們能處理好。”他説,“我們管不了,只能想辦法熬過去。”

  除了政策與市場,蘭迪還強調中美之間在農業領域的長期合作——這是他在約翰·迪爾公司工作時的專長所在。他多次訪問中國,與農民、官員、工程師們交流合作,這段經歷令他學會了耐心與務實。“中國人看得很長遠,”他説,“在他們幾千年的歷史面前,幾年的摩擦算不了什麼。”

5月23日,蘭迪·倫茲接受記者採訪

  蘭迪仍記得在江蘇、北京與中國夥伴建立信任的過程。“無論在艾奧瓦還是在中國,人們的願望其實都一樣——更好的工具、更豐富的知識、孩子們更好的未來。”這也是他認為“民間外交”在政局動蕩時尤為重要的原因。“貿易關係不是靠演講建立的,而是靠一次次握手、拜訪和堅持。”他説,“換了領導人,那些積累下來的關係仍然重要。”

  蘭迪不僅珍藏着工作經驗,也珍藏着友誼。他保存着十幾年前在中國展示約翰·迪爾産品的PPT,保留着和中國朋友們的合影,還細心地存檔着所有收到的名片。每次換手機,他都會第一時間把照片轉過來。他老爹房子客廳墻上還貼着一張中國地圖,上面標注了他去過的每一座城市。

  “那不僅是生意,”他説,“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他也希望中國朋友能了解美國農民的生活方式——在困難面前的韌性,對豐收的喜悅,與中國農民並無二致。他認為,雙方需要更深入的相互理解。

“經濟規律終將勝出”

  在農業與創新交匯的艾奧瓦州腹地艾姆斯生活的查爾斯·赫伯赫認為,農業的未來將由自由貿易、本土創新與人文交流共同塑造。

  赫伯赫是艾奧瓦州立大學農業工程教授,專注於穀物品質、市場營銷以及食品供應鏈可追溯性。他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艾奧瓦州的農民正努力適應市場的不確定性,而真正的突破將在於取消關稅,實現自由貿易。

  “你從艾奧瓦的任何一個小鎮開車出去,不是玉米田就是大豆田——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憑藉數十年穀物處理與加工的經驗,赫伯赫與當地農民和農業企業密切合作。他指出,艾奧瓦的農業經濟不僅僅是種植作物,還包括將其加工成飼料、乙醇,乃至新興的可持續航空燃料等下一代生物燃料。

  “艾奧瓦州的經濟高度依賴農業。在穩定時期這是優勢,但在不確定時期,我們受的打擊也更大。”赫伯赫説,“關稅對我們的打擊尤其沉重,因為我們的經濟高度依賴出口。”這裡每年大約有40%到45%的大豆和20%到30%的玉米出口海外。如今,乙醇生産已吸收了該州約60%的玉米,幫助降低對海外市場的依賴。但出口依然至關重要。

  “十年前乙醇還不算什麼,現在卻消耗了全美40%的玉米。”他説,“下一步是航空燃料。這會是個巨大轉變——既能增加本土需求,又能減少交通運輸的碳足跡。”儘管如此,赫伯赫強調,全球市場,尤其是中國,仍不可或缺。

  “我很高興看到關稅下調,尤其是針對中國。中國曾是我們最大的豆類出口市場,還是一個不斷擴大的玉米市場,”赫伯赫説,“關稅降低後,談判也不那麼劍拔弩張。”他對當前中美的90天關稅“停火期”持積極態度。“高關稅對農民沒有幫助,對中國消費者也沒有益處。我認為這不會持續太久。歸根結底,經濟規律終將勝出。‘你有錢,我有豆’——這就是全球貿易的本質。”

5月23日,瑞克·金伯利(右)和格蘭特·金伯利在查看種植的玉米

“農業可以成為溝通的窗口”

  艾奧瓦州肥沃的田野不僅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農民,也孕育了中美之間超過40年的友誼與交流。“我種地已經50年了。看到了很多變化——這也是我們喜歡談論的話題:我們在美國是如何變化的,我們為何必須適應新的做法,如何在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使用更多機械。我們耕種的土地更多了,但人手卻更少了。”第五代農民瑞克·金伯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説。

  金伯利家族農場位於得梅因東北方向22英里處的馬克斯韋爾鎮,這裡展現的是一幅典型的中西部農業畫卷:高聳的糧倉、印有家族名字的卡車、整齊排放的綠色約翰·迪爾拖拉機,以及停放在一側的大豆和玉米播種機。金伯利家每年耕種近4000英畝的土地。

  “務農帶給你一種成就感,也是一種擁有自己土地和事業的自豪感,”金伯利説,“你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我們在世上的時間有限,所以也希望保護土地和土壤,以可持續的方式耕作。這對我們來説非常重要。”金伯利認為,中國農民也秉持着類似的理念,他觀察到中國農業的機械化和效率都在提升。

  早在10多年前,中國領導人就曾經訪問金伯利家族農場,那也成為中美農業交流的高光時刻。金伯利仍然記得,他被中方稱作“來自艾奧瓦的老朋友”。

  不過,中艾人民之間的友誼要追溯到更早。1985年,中國河北省與艾奧瓦州結為姐妹省州,開啟了雙方代表團的長期交流。例如,位於河北灤平縣的中美友誼示範農場就是以金伯利家的農場為藍本建設的。理念的交流、互訪與對話,促進了彼此間更深的理解。

  格蘭特還擔任着艾奧瓦大豆協會市場拓展部高級主任。在過去17年裏,他曾訪問中國25次以上——中國是艾奧瓦最大的大豆市場之一。格蘭特參與了多次貿易談判和文化交流,他認為農業是一座聯結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橋梁。

  “我曾與中國政府官員、農民、加工商會面。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可以從彼此身上學到很多——無論是可持續發展、效率提升,還是技術採納,兩邊都有值得借鑒的經驗。”格蘭特説,“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很重要。恢復正常的貿易關係對兩國都有好處,而農業可以成為溝通的窗口。”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