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中的RCEP
2022年1月《區 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實施,當年的第 19屆東博會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客商參展
文/張琳 蘇慶義
編輯/吳美娜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24日發布的亞洲經濟增長預測,在貿易摩擦升級背景下,亞太地區今年經濟增長率將放緩至3.9%,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5個百分點。IMF亞太部主任克裏希納·斯裏尼瓦桑指出,此次下調源於“關稅措施、貿易緊張局勢、不確定性加劇以及金融條件收緊”。
截至6月上旬,斯裏尼瓦桑口中的“下調之因”依然存在。“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經給全球貿易機器的齒輪中摻入了沙子,導致成本上升、供應鏈中斷、信任受損。如果其他國家採取報復措施,損害將呈指數級惡化。世界經濟將面臨陷入螺旋式下降的風險,重蹈1930年代的覆轍,一連串的報復性關稅將一場金融危機演變成了全球大蕭條。”國際知名全球化專家、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理查德·鮑德溫説。他將這一系列事態形容為“貿易大黑客”(Great Trade Hack)。
鮑德溫指出,關稅風暴持續不斷,席捲全球,不僅是對每一個貿易夥伴出口的打擊,更是對整個世界貿易體系的衝擊,標誌着全球貿易格局的一次重大轉折。“後美國領導時代”的全球貿易,更需要各國加強團結合作,以積極、緊密的區域性合作,抵禦衝擊和動蕩。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穩定市場預期、保障區域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暢通方面發揮着舉足輕重的戰略作用,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全球經濟韌性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
關稅風暴對RCEP區域供應鏈造成衝擊
過去二十年間,亞洲國家已形成緊密的區域生産網絡,“雁陣模式”帶動了製造業在區域內的轉移和重新布局。在遭遇日本“3·11”大地震、新冠疫情等風險衝擊時,亞洲供應鏈呈現出較強韌性。
中國處於世界工業中心地位,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重要地位,截至2023年,中國製造業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也是亞洲産業鏈的重要節點;得益於工業化的先發優勢,日本和韓國在人才和技術研發等領域擁有比較優勢。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顯示,2024年亞洲經濟規模在全球佔比達4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在製造業領域,亞洲佔據全球産值增加值的53%。但亞洲區域長期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地,對美出口長期存在大額順差。
基於此,特朗普政府推動“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和投資政策,旨在通過高額關稅提高中國等貿易夥伴對美出口的成本,促使美國企業將部分製造業遷回本土,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此次關稅風暴對RCEP成員國的影響最為直接。中國、越南、日本、韓國等美國主要貿易逆差來源地成為了此次關稅戰的重點打擊對象。
在美國加徵稅率最高的10個國家(地區)中,有4個來自東南亞地區,分別是柬埔寨(49%)、老撾(48%)、越南(46%)和緬甸(45%)。泰國和印度尼西亞被徵收稅率也較高,分別為37%和32%,文萊(24%)、馬來西亞(24%)和菲律賓(18%)相對較低。中國、日本和韓國均被加徵20%以上的關稅,其中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為34%、中國台灣地區為32%、日本為24%、韓國為25%。
儘管4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暫緩對大部分貿易夥伴徵收高額“對等關稅”90天,但90天窗口期僅僅是按下暫停鍵,未來全球貿易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高額關稅不僅直接抑制了RCEP成員國對美國的出口,也削弱了RCEP成員國之間已建立的供應鏈和産業鏈,加速區域産業鏈和供應鏈的重構,無疑將對長期形成的亞洲産業鏈分工體系産生衝擊。
RCEP“穩鏈固鏈補鏈”效應凸顯
這種情勢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機制“大顯身手”。RCEP促進了區域産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融合,構建了包容、開放、多元、高效、韌性的區域供應鏈體系,面對關稅風暴,其穩鏈、固鏈、補鏈的作用尤為凸顯。
RCEP覆蓋下區域供應鏈擁有巨大的經濟合作潛力。RCEP成員國之間經濟結構高度互補,域內資本要素、技術要素、勞動力要素齊全。低關稅、高效率和良好的營商環境,進一步提高了勞動力、資本等生産要素在區域內流動的便利性,令區域內雙向貿易、投資、服務貿易的成本顯著下降,以正向的經濟收益對衝了高關稅帶來的成本激增。
RCEP為區內各經濟體提供了強有力的公共産品。其中,中國提供了區域內互聯互通、開放大市場的發展機遇,東盟國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憑藉其地理位置和産業互補性,在RCEP中扮演着樞紐角色。東盟是區域供應鏈的中心,也是中日韓與澳大利亞、新西蘭之間貿易流動的必經節點。RCEP以“內部自由化”對衝“外部保護主義”,充足的公共産品供給對衝了關稅風暴造成的不確定性風險。
與此同時,區域內生産上下游環節的各企業緊密互補,提高了供應鏈韌性。此次美國關稅激增,帶來更多的是來自需求端的衝擊,過去多年的“東亞生産-北美消費”模式遭到嚴重破壞,這種背景下,RCEP開放型經濟合作對於推動亞洲區域大市場的建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
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除中國外,有日 本、泰 國等10個RCEP成員國的企業積極參與。 圖為2023年4月12日,觀眾在 韓國企業展&參觀
RCEP規則下成員國在貨物、服務、投資等領域的市場准入進一步放寬,原産地規則、海關程序、檢驗檢疫、技術標準等逐步統一,促進了域內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強化了成員國間的生産分工合作,拉動了區域內消費市場擴容升級,推動區域內産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進一步發展。
從規則層面看,RCEP從多維度架構起地區乃至全球範圍內有利於貿易往來的穩固橋梁。
一是關稅削減帶來的緩衝作用。RCEP明確在2035年前逐步取消成員國間90%的商品關稅,顯著降低了區域跨境貿易的成本,抵消掉部分成員國因此次關稅激增産生的額外貿易壁壘,形成“內部避風港”效應。RCEP生效實施後,關稅削減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持續放大。RCEP區域內中間品貿易佔貿易總額的比重,2021年約64.5%,2022年約65%,2023年約66%,呈現持續增長。
按照RCEP第二章貨物貿易和各國關稅遞減表,以及各國海關發布的《RCEP關稅執行手冊》,2024年區內貨物貿易平均關稅已降至3.2%;協定中70%的關稅減免集中於零部件、半成品等中間品。以電子産品和機械零部件等關稅削減為例,這一措施直接降低區域價值鏈、供應鏈合作的成本,顯著提升産業鏈效率;又如中國對東盟的鋼鐵製品、醫療器械製品等部分産品已提前實施零關稅,有效彌補了這類産品因對美出口受限造成的損失。
二是原産地規則重塑區域價值鏈布局。中國貿促會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中國RCEP原産地證書簽證金額達219.63億美元,簽證份數共計64.74萬份。RCEP累積性原産地規則允許成員國原材料和加工價值跨15國累計計算,更加有利於企業靈活配置生産基地,有助於實現如“中日韓零部件生産+東盟組裝+澳新資源性産品供給”全産業鏈的分工模式,降低對單一生産節點的依賴,實現“多中心化”生産網絡和産能分散佈局。
這一規則促使企業優先在RCEP供應鏈網絡內布局,推動中日韓與東盟形成“中國+1”産業備份網絡,減少對區外經濟體的依賴,形成緊密的産業分工和資源優化配置,降低了外部關稅戰波及的風險,強化、優化了RCEP區域産業鏈供應鏈安排。
三是貿易便利化措施和統一的貿易規則對衝單邊主義。RCEP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措施,減少了非關稅壁壘帶來的不確定性,為區內成員提供了比WTO更具體的規則保障,有效削弱了關稅風暴的傳導效應。RCEP明確了提前申報、裝運前檢驗證書等制度安排,進一步簡化海關程序、提高海關程序法律和法規的透明度,將區域貨物通關時間壓縮至48小時內,整體水平超過了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加快了貨物通關放行,促進了貿易便利化;在其他單證要求、查驗比例、延遲交稅等方面也同樣給予便利。RCEP減少了“亞洲麵條碗”帶來的規則不統一的干擾,大大減少了企業的合規成本和貿易的時間成本。
四是服務和投資開放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深度一體化。投資方面,RCEP引入“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模式,與原東盟“10+1”自貿協定相比,顯著擴大了開放範圍;服務貿易方面,RCEP規定在金融、通信、專業服務等領域提供更多的市場准入和法律保障。這些深度一體化的措施,推動了東亞産業鏈深度整合,有利於企業在RCEP內部建立垂直整合的供應鏈,在關鍵産業(如電子、汽車)領域形成互補性生産網絡。此外,RCEP還涵蓋金融科技、電子商務、數字貿易等新領域,加速了新興産業的合作,強化了補鏈作用,大大提高了地區經濟增長潛力。
發揮RCEP作用抵禦外部衝擊
未來,RCEP將繼續在應對外部關稅衝擊時發揮作用。過去三年的實踐,反映出面臨外部衝擊時各成員國抓住RCEP關稅減免和規則統一的紅利,重塑區域化、數字化供應鏈網絡的重要性。
2024年8月30日,來自中國、馬來西亞兩國的50余位專家學者、企業及媒體代表齊聚吉隆坡,就提升RCEP規則利用率、進一步釋放 RCEP 紅利等議題 展開深入研討
如今,全球貿易體系處於“後美國領導時代”,各國更應採取積極的多邊主義,提高適應性;進一步強化合作,通過深化區域和跨區域的經濟協定,來抵禦未來衝擊;通過更緊密的、基於規則的貿易網絡,提高區域經濟和區域供應鏈的結構性韌性。可以預見,RCEP以及正在討論中的RCEP升級版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意義巨大。
今年4月,RCEP成員國的27家商協會以RCEP區域産業鏈供應鏈合作聯盟名義,共同發布《關於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的聯合倡議》,展現了支持開放、自由、基於規則、普惠包容的全球經濟貿易體系,共同維護區域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的決心。
5月結束的RCEP第九次會議就RCEP新成員加入機制展開積極討論,擴容後的RCEP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將不斷擴大。當今世界85%的國際貿易發生在美國之外,各個國家,特別是亞太經濟體通過亞太經合組織(APEC)、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多種合作框架,堅定支持並實行貿易自由化,將能夠最大程度地削弱美國干擾帶來的衝擊。
下一步,中國對RCEP的深化發展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中國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為區域貿易自由化和合作注入凝聚力;中國在供應鏈互聯互通、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發揮着引領作用,促成了制度型高水平開放,構建了高標準規則體系。
2023年,RCEP的15個成員國對美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約15%,區域內部出口額佔比已超過40%。在美國市場越來越難以進入的情況下,RCEP統一大市場將成為區域內各成員應對美國貿易關稅風暴的重要依託。
觀察人士認為,未來,應加快實施RCEP“零關稅”,力促RCEP成為區域經濟體開展經貿協商和政策協調的主&&。RCEP深度發展還可依託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本,打造更加強韌、緊密的中國-東盟産業鏈供應鏈,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早日取得突破。
(張琳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蘇慶義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