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美加邊境線上的百年圖書館
哈斯克爾免費圖書館和歌劇院的劇場鳥瞰,黑色國界線斜穿地板
文/《環球》雜誌記者 林威(發自渥太華)
編輯/劉娟娟
一百多年來,在美國和加拿大漫長的8891公里陸地邊境線上,一座跨境圖書館一直向兩國讀者敞開着大門。加拿大讀者不需要任何通關手續,就可以步行到美國一側的大門進入。
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後,對加拿大揮舞“關稅大棒”,多次公開&&要用“經濟力量”將加拿大變成美國的第51個州。美加關係惡化也威脅到這個邊界上兩國友好和合作的象徵。
《環球》雜誌記者3月份報道了因美國方面提出邊境安全新規,圖書館美國大門將對加拿大讀者關閉的消息。幾個月以來,兩國居民交流迅速減少,這座圖書館的境況又如何呢?記者近日從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出發,走訪了這座獨特的跨境圖書館。
另設的新門
這座圖書館全名為“哈斯克爾免費圖書館和歌劇院”,就坐落於美國佛蒙特州德比萊恩和加拿大魁北克省斯坦斯蒂德之間的美加邊境線上。導航搜索圖書館,它被定位於正門所在的德比萊恩的卡什維爾大街;在加拿大一側,它則指向斯坦斯蒂德的教堂街。
一條湍急狹窄的小河流將美國邊檢站和圖書館隔開。記者站在橫跨河流的步行橋上,一側是冷清的美國邊檢站,半個小時也過不了一輛車;另外一側,步行幾分鐘就可以看見圖書館,灰白色的石砌外墻配以淡黃色磚面,古樸優雅,散發出濃郁的維多利亞時代氣息。
幾塊花崗岩方石阻隔了前路,這些沉默粗糲的方墩子就是邊界界石了。旁邊一個小型的方尖碑上,一面刻着Canada(加拿大),另一面刻着United States(美國)。比界石更顯著的是一塊白底黑字的警示牌,“DO NOT ENTER”(不得入內)。環顧四週,這樣的警示牌有好幾塊。
聽人們説,這裡曾經擺放着漂亮的花盆,小鎮兩邊的兩國居民可以輕鬆跨越鮮花盛開的邊境線。如今,去街對面取一個披薩都需要隨身攜帶護照,否則可能面臨無法回家的風險。
沿着用英法雙語標識的“加拿大·入口”,記者從加拿大境內的建築側面新開的只容一人的小門,進入這座傳奇的百年圖書館。
美方原先計劃所有從正門進入圖書館的加拿大讀者必須先在美國邊境口岸接受入境檢查。但加方另設了臨時小門後,加拿大讀者無需護照便能從加拿大一側的小門進入圖書館,此外,加方還開始籌款準備建設一個正式的新大門。
邊境線上的握手
圖書館內始於兒童閱讀室地上的一道黑線,是每個好奇的訪問者拜訪的第一站。笑容可掬的圖書管理員伊芙琳熱情地招呼:“你們可以拿起桌子上的美國國旗和加拿大國旗隨意拍照,對,就那樣,一腳踏進美國,一腳踏進加拿大。”
滿足了最初的新鮮感與好奇心之後,腳下那條黑色國界線、墻壁上四處貼着的不得從另外的門離開的警戒告示漸漸從我們視線中淡去,圖書館變得更像一個氛圍輕鬆友好的國際會客廳。人們友好愉快地彼此交談、互相打趣,短暫地分享各自的閱歷和故事,在書架上找自己喜歡的書,孩子們捧起蘇斯博士的書大聲閱讀……
當麗莎和她的丈夫推開面朝美國方向的圖書館正門時,立刻響起一波爽朗的歡聲笑語。麗莎的丈夫是一位目光堅毅又慈祥的神父。他們來自美國得克薩斯州。
“歡迎來到加拿大!”記者在邊境線上向神父打招呼。他則上前緊緊握住記者的手,連聲説“對不起”,因為美國政府“愚蠢的關稅戰和其他一切傷害加拿大的政策”。
圖書館管理員説,美國對加拿大讀者關閉正門的事件經媒體曝光後,圖書館吸引了更多游客來此地探尋。來自美國佛羅裏達州的塞恩一家,從小就知道美加邊境上有一座奇特的跨境建築,先前以為是一個郵局,看了新聞報道後,才知道是一家圖書館,“慕名而來”。
在圖書館小小的紀念品櫥窗裏,記者發現了一枚胸針,上面有美加兩國的國旗,國旗下方正是這座典雅又樸素的建築。管理員告訴記者:“這個胸針是最近設計的紀念品,是為了展示兩國之間的友誼在這家圖書館裏繼續。”
劇場裏選邊坐
圖書館的樓上,是一座可以容納400人的劇院。當天是周六,劇院安排有一場樂隊演出,海報上赫然寫着“不需要護照”。一條早已斑駁不清的國界線標識穿過一排排橡木座椅。圖書館的導游志願者彼得通常會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可以任意選擇坐在哪個國家看劇,是選擇美國,還是加拿大?”轉頭一看,來自德國和英國的兩位游客早已搶先坐在了加拿大那一邊。
彼得15年前就開始在圖書館做志願者,他在導游詞中喜歡用“original(原始的)”這個詞——原始的石膏天花板、原始的木制雕花、原始的鐵皮書架、原始的漂流木方桌、原始的在書籍卡上蓋上日期印章的借書方式……圖書館和劇院歷經120餘年的歲月滄桑,難能可貴地保留着許多原始的模樣。
“圖書館裏幾乎一切都是原始的——除了這些攝像頭,還有墻壁上貼着的那些提示‘不得越界’的海報。”彼得説。
一名來自美國的游客回應了一句:“這太好了!”隨後,她又補了一句,“我們很抱歉。”
一切都是“原始的”。圖書館安然如初,哪怕此時屋外已是風雨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