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環球》,知曉世界
文/陳富生
編輯/胡艷芬
我是一個退休的媒體人。年輕時精力旺盛,有時間就看報紙、讀雜誌,那時候比較喜歡看的雜誌有北京出版的《環球》《中國青年》《人民文學》《新體育》等,上海出版的《青年一代》《文化與生活》《文匯月刊》等。這些期刊內容、創意、文筆都符合自己的胃口。
喜歡《環球》,是因為它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國際時政類期刊,創刊早,第一手國際資訊多,以中國人的視角看世界,可讀性、及時性、知識性都比較好。
人到中年,開始集藏喜歡的書報刊,《環球》創刊號和創刊30年紀念刊,是我十幾年前在石家莊高東街古舊文化市場打包買的,當時看完創刊30年紀念刊,我更加迷上了《環球》雜誌,讀了這期特刊的很多文章如:《親歷蘇聯解體》《隨總理趕赴汶川災區》《傷心蒙特卡洛》《三天三夜報道拉賓遇刺》等28篇記者親歷文章,印象非常深刻。
後來我到河北省圖書館、石家莊市圖書館報刊閱覽室,先看最新出版的《環球》,喜歡的再到郵局去買。“百問美國”“百問俄羅斯”“百問印度”系列,環球年度漢字系列等數十本《環球》雜誌,就是這樣按圖索驥集藏到的。
看《環球》雜誌開闊了我的視野,因為家裏到處都是報刊,雜亂無章,於是我就把自己喜歡的雜誌上的文章剪下來,分門別類,如中國、世界、人物、地理、美文等分別匯集成冊,自己裝訂,到現在已經有幾十本之多,封面的字也是我自己寫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大方正還沒有誕生的年代,曹辛之先生設計的手書大SimHei且帶有藝術變化的“環球”兩個美術大字,45年來不管字體大小、顏色如何變化,一直放在封面的那個位置使用至今,在讀者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説是中國較早的知名“商標”。
期待《環球》能繼續開門辦刊,讓讀者多參與,與讀者多互動。現在岀國旅游的國人越來越多,見多識廣者大有人在,可以刊發讀者游世界見聞,配圖片,畢竟高手在民間。
時光知味,歲月沉香。《環球》是文化的載體,時代的見證,看《環球》、知世界。今後我會繼續閱讀、珍藏喜歡的《環球》,願《環球》雜誌和新老讀者繼續來一個充滿家國情懷、美美與共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