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載,風華正茂再出發
路過一處風景,刷到一段文字,你或許不時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別人走過的路,説過的話,思考過的事情,也好像全部是自己經歷過的,是自己的念想。翻看一本又一本過刊,站在貼滿往日封面的墻壁前,類似的情節可能會在你的腦海中不間斷上演。有些已經褪色的畫面,過時的設計,甚至模糊的字跡,卻能將你的思緒瞬間牽引、清晰定格,串出一幕幕或溫暖或震撼的人生記憶片段,有個人,有集體,也有國家和世界。
一場“環球旅行”,就這樣慢慢開啟。
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國人再次睜大雙眼看世界。不久之後的1980年5月12日,在澎湃着激情的大潮中,在噴涌着新活力的新華社大院裏,誕生了一本與改革開放同頻,與全球化共振的期刊——《環球》雜誌。
《訪“太陽的子孫”》《大雪紛飛過蘭山》《我在西歐看到的年輕人》《試管嬰兒的奧秘》……蔚藍色天幕下,穿越重重經緯,深耕中外各領域的前輩們提筆行走,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首發記憶。從踏歌游步、風花雪月到洞察古今、指點江山,從採擷外電、碎片拼接到花樣原創、系統縱覽,不同時空背景下我們的旅程看點各有不同。回過頭看,這似乎也成了我們與國人、與國家、與世界共同成長的某種印記。
冬去春來無盡處,西樓望月幾回圓?從新華社總社大院到第二工作區,晝夜交替,沉靜而厚重的一級級青階上,留下一波又一波同仁匆促的腳步。立足腳下,放眼世界,嗟嘆柏林墻的倒塌,聆聽華爾街的鐘響,直擊巴格達的炮火,探測大國政經的風向,我們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喝彩,為北京申奧成功歡呼,也為天災人禍下流離失所的難民黯然泣下……
與子時的月光作伴,與卯時的朝陽為伍,奔跑在不同戰線的同仁——編輯、記者、專家學者等,24小時不間斷關切時代脈動,將時間都留在琢磨選題、打磨角度、調查探訪、字斟句酌的無數細節裏。青絲變白髮,恍惚就在一瞬間。
編輯們的工作細碎而繁多,追蹤熱點動態、盤點既有視角、預判未來趨勢、甄選合適作者、搜尋&&方式、溝通行文脈絡、對標&&規範、修改來稿問題……日復一日,腦子不是在轉,就是在轉的路上。一些同事幾乎沒有真正的休息日,熱愛與堅守,是刻在骨子裏的驅動器。
沒有白走的路,櫛風沐雨,點滴都在心頭。難忘重重荊棘和陷阱帶來的苦楚,更欣慰種種嘗試和奔波之後換來的美好。我們會為選題會上舊靈感碰撞出新的火花而激動,為在和作者溝通中找尋到更好的行文角度而驚喜,為種種關鍵詞搜索後不期而遇的精彩配圖振臂歡呼,為多次連線後接通一個越洋電話歡欣不已,為多次調整更新後誕生的別致封面設計連連稱奇,也為費盡周折後推進一個合作項目擊掌相慶,為能助別人一臂之力而感到充實和歡愉……
高山不言語,流水自潺潺。面對紙面上、網頁上最終呈現的作品,無數作者朋友、讀者朋友同頻共振,對我們不吝讚美和感激,字字句句,都為我們增添了前行的動力。當然,多元的思想,多樣的世界,爭議和爭辯也是常有的事。我們在冗雜凌亂的觀點叢林裏探索公約數,找尋最優解。數不清的磨合,讓每個人都變成更好的自己。
匆匆四十五載,往事並不如煙,刊物到盛年,“環球旅行”進入新階段。那些封面上出現的人物、事件和文字,過電影般從我們眼前滑過,瞬間即永恒,與我們共同見證着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時代的起伏與變遷。五洲聯動,起起落落,不變的是世人對未來的憧憬,對歷史對困頓的回望與反思。此時此刻,世界的某些角落硝煙依然在瀰漫,但希望也從來不離席。
文化,是一種堅守。從筆墨飄香到數智添彩,我們正搭乘新時代高科技的快車,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角度、深層次提升認知,完善自我,致敬前人,延續曾經的美好,打好未來的底片,與老讀者心領神會,和年輕人打成一片,與越來越多的作者、讀者朋友,共同書寫媒體融合時代的編輯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