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看世界風雲變幻
《環球》雜誌在45年的旅途中,竭盡全力探知世界、靠近真相、參透規律。對新聞人而言,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與讀者一起探索未知,增強洞察力,打破信息孤島間的壁壘,是我們的職責。
歷史學家尤瓦爾·諾亞·赫拉利認為,信息越是流動,繭房的束縛就越緊。在他看來,真相複雜而昂貴,虛構卻是廉價的。在全球每秒産生380萬條推文、72萬小時短視頻的信息泡沫裏,真相愈發難覓。“而追尋真相的科學機構、法院和媒體正在投入巨大的成本來尋找真相。”赫拉利如是説。
1980年,當《環球》初次與讀者見面時,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春潮涌動之際,世界則處於冷戰對峙的緊張氛圍中。作為第一本向中國讀者系統介紹國際形勢的雜誌,《環球》肩負着特殊使命——用客觀視角講述世界故事,以全球視野解讀國際變局。
在創刊號中,《環球》採訪了“松下先生”,探索電器企業的管理方法;5年後,在美蘇太空競賽中,揭露美國“戰略防禦倡議”背後的技術虛張聲勢;8年後,東京地産泡沫破裂,《環球》的系列跟蹤報道直到今天仍警示着各國政府。
1990年代,歐元誕生,《環球》分析貨幣聯盟的博弈,為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提供思路;介紹新加坡裕廊工業區模式,為浦東等開發開放提供啟迪;向南聯盟戰火中的新華社記者邵雲環約稿,真實展現北約轟炸貝爾格萊德的現場,然而,刊發她的稿件後不久,編輯部卻收到她犧牲的消息。
2000年代,“9·11”事件後全球安全觀重構,《環球》不僅追蹤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動態,更持續推出“非傳統安全”系列深度報道;2008年汶川地震後,對比各國救災體系,提供防災救災的系統性建議;面對外教、留學中介、國際學校等泥沙俱下的亂象,冷靜調查,幫助讀者看清硬幣的另一面。
2010年代,數字經濟興起,跨境電商蓬勃發展,自貿區百花齊放,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中國時代”加速到來。《環球》調研全球快遞巨頭,解析“快遞”如何成為中國經濟黑馬;舉全編輯部之力,歷時3個月遍訪中國邊境城市,展示它們在改革開放40年中的掙扎與涅槃;在《南海大史》《鐵證——首份日軍在華毒氣戰作戰報告重見天日記》等封面專題報道中,採訪權威專家,調動海外記者赴多地搜尋到珍貴的一手史料,盡可能還原歷史真相。
2020年代,元宇宙從熱潮到産生泡沫,産業升級進入數字化轉型攻堅期,新能源汽車應對氣候危機,人工智能大模型和芯片競賽在全球激烈角逐……《環球》緊跟每一場技術變革,策劃科技大佬“圓桌論壇”,派出記者走進“未來工廠”,與科技巨頭對話,探索它們扎根中國、布局全球的戰略思考。
45年,變與不變的辯證法貫穿始終。變化的是時代,是傳播方式和閱讀習慣;不變的是“內容為王”的信念。“事件是海面的浪花,而結構才是深層的洋流”——《環球》想做的正是呈現浪花之下涌動的時代本質。
當5G信號掠過北冰洋,算法築起信息的巴別塔,《環球》仍堅信,紙張與油墨的溫度能消解時代的浮躁。神經科學家馬庫斯·賴希勒的研究表明,紙質閱讀時大腦的深層認知區域激活程度比電子閱讀高27%——這或許解釋了為何當讀者展開《環球》厚重的專題報道時,總能獲得算法無法給予的頓悟和智慧。
當然,《環球》對媒介技術的擁抱也從未遲疑,微博初興時,《環球》就率先入駐並迅速吸引海量粉絲,迅速躋身新華社社屬媒體第一方陣。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的時代來臨後,《環球》攜優質的國際報道內容切入新賽道,粉絲量和綜合影響力快速積聚。在媒體深度融合的浪潮中,《環球》始終努力用優質內容在各樣&&上鏈結受眾,服務讀者。
如今,人工智能正開啟一個新的時代。環球人深知,唯有時刻保持敏銳的觸覺和快速的行動,才能持續發展。
45歲的《環球》正青春。無論歲月如何流轉,無論媒體如何演進,《環球》都將與讀者心心相印,一路相伴。
當有人問起“你們見過凌晨4點的北京嗎?”環球人疲憊的眼神中閃過一絲亮光:我們見過凌晨每個小時的北京,見過它的星光、月光;見過晨光熹微中早點攤升騰的熱氣;見過凌晨3點,工作區大院外路燈下,白雪在水泥地上隨風飄飛,依然為光而舞。如果能為讀者奉上抵達真相、滋養思想的真誠作品,日日夜夜“投入地愛一次,忘了自己”永遠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