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環球》,我給邵雲環拍了第一張工作照

2025-07-03 23:38:29 來源: 《環球》雜誌

文/黃文

編輯/樂艷娜

  我在大學學新聞的時候就接觸到了《環球》雜誌,它報道全世界的事,讀來仿佛走遍萬水千山,對於一個年輕的新聞工作者來説,簡直就是人生的至高夢想。

  大學畢業後我到了新華社攝影部,幾年後到德國常駐,其間主動報名去南聯盟,參與了科索沃戰爭報道。

  那時《環球》給了我一個任務,讓我在前方給參加戰爭報道的每個新華社記者拍一張工作照,傳回北京,因為雜誌要做一個戰地記者相關的報道。我按要求去拍攝,就有了給邵雲環拍的第一張照片。當時我還不認識邵雲環。我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看文件,我叫了一下她的名字,她下意識地一抬頭,我按下了快門。這是我第一次給她拍照。可等到我第二次給她照相時,她已經犧牲了,在貝爾格萊德軍醫院的太平間裏,我給她拍下了遺照。

  我是攝影記者,拍照片第一必須在前線、在現場,第二必須能把我看到的記錄下來,照片的特點是直觀,有很強的即視感以及場景帶來的故事性。儘管文字報道不是我的主要工作方向,但我很感謝《環球》給我機會,邀約我寫了好幾期關於科索沃戰爭的內容,特別是寫了《新華社記者在戰火中採訪》一文。

  《環球》一期只有幾十頁,有那麼幾頁刊登我寫的內容,讓我覺得特別驕傲。今天回看這些文章仍令人激動,幸虧當年留下了這些文字,記錄下自己的工作成果、經歷和心情。

  在那篇文章的導語裏,編輯們寫到:“有7位新華社戰地記者,他們用電腦和相機在南聯盟追逐戰火。生與死,戰與和,已變成《環球》的第一手素材;女生也好,書生也罷,他們的驍勇善戰牽動着編輯和讀者的心。”今天讀來,仍令人十分感動。

  2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出國已經變得很容易,每個人都有獲得的機會,但即便前往同一個地方,每個人的體驗都是不一樣的。因為經驗、眼光或能力的不同,不同的人感受到的東西完全不同。有些人能見人之所未見,也有的人可能視而不見。對於我個人來説,前往自己有時根本想都沒有想到會去的地方,並且享受與它的不期而遇,是人生的一份偏得。

  我覺得《環球》雜誌在做這樣的事,它能告訴讀者,在很多人業已去過、甚至熟視無睹的地方,還藏着一些東西我們尚未看見,而我們沒看見的這些東西,同樣很值得一看。現在,《環球》也在積極地融入新媒體時代,在紙媒之外又有了很多新媒體的産品。不管《環球》未來以一種什麼形態生存,它要做的就是滿足人們去看世界的願望,為讀者充當那雙發現世界的眼睛,那顆體驗世界的心靈和那個呈現世界美好的載體。

  (作者係中國圖片社副總裁)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