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就像一本科幻小説

2025-07-03 23:40:03 來源: 《環球》雜誌

文/韓松

編輯/樂艷娜

  我是《環球》的老讀者,上中學的時候父親單位正好訂了這本雜誌,從那時起我開始讀《環球》,並對國際問題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它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國際報道第一刊。

  2012年,我很榮幸地接到《環球》雜誌的邀請,開始每個月為其提供一篇專欄文章,前前後後加起來一共寫了100多篇。我是個科幻作家,而《環球》是一本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雜誌,經常為讀者指明未來,探討人類未來應該怎麼發展,可以與我的專業很好地結合起來。剛好那些年我出國比較多,也比較關注國際時事熱點,可寫的題材很符合《環球》的特點。

  45年來,隨着時代的進步,人類越來越成為國際化、全球性的生物,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和其他文明的互動。而《環球》一直致力於報道這個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解讀其後面的秘密,從中再引申出對未來的趨勢性判斷,讀者的收穫因此特別大。

  在我看來,《環球》有點像一本科幻小説,曾經描述的未來後來都一一實現了。比如,《環球》曾經探討未來戰爭的形態,講到人在戰場上不再是單獨的肉身主體,而是與機器結合,還講到無人機會成為新的作戰方式。這些都已變成現實。《環球》還很早就探討過未來的人工智能、預測過人類未來的政治結構,這些也正在成為現實。

  《環球》的這種前瞻性,靠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大量編輯記者的日積月累和前瞻性思考,他們是跟這個世界前進步伐保持一致的一群人。他們身處觸摸世界變化的第一線,能夠感知全球的脈動,充滿着情感與思考,這是機器做不到的。這也是《環球》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原因。

  前不久我參觀了一個期刊博物館,裏面收藏了從中國第一本期刊到現在的許多雜誌,也包括《環球》。看完的感受是,人類進入近現代以來,能夠成長到今天,跟期刊是分不開的,期刊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説大過了其他的傳播形式,包括即時的短視頻、電視廣播,甚至報紙。期刊是對世界的信息重新梳理之後,再用詳細和深度的形式呈現。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還沒能取代期刊的存在。好的期刊,其存在價值不可取代,《環球》就是其中一個。

  (作者韓松係科幻作家,此文根據採訪整理)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