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俄羅斯三年之變
1月1日,人們在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街頭的燈光裝置旁拍照
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愷(發自莫斯科)
編輯/吳美娜
2025年的春天已在眼前,俄烏衝突的戰火已經延燒三年有餘,一千多天的紛爭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軌跡。圍繞解決衝突,各方縱橫捭闔。雖然終局尚未到來,但是這個春天似乎蘊含着特別的意味,人們仿佛從中看到了些許邁向止戰與和平的希望。
經歷如此家國事變,今天已經被昨天改變,明天註定又會因今天而不同。作為常駐俄羅斯的記者,在這三年多裏,我見證了俄烏衝突的起伏延宕,也切身感受到了時代風雲變幻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
被戰爭改變的俄羅斯
我結束第一個駐外任期離開莫斯科是在2013年10月,這座偉大的城市正沐浴在秋日的金色陽光中。紅場上,游客熙熙攘攘,古姆商場(國立百貨商場)的櫥窗裏陳列着來自國外的高檔商品,克裏姆林宮的金頂在夕陽下熠熠生輝。
儘管當時俄羅斯與西方齟齬不斷,但經濟、文化等&&仍然日益緊密。就在一年多前的2012年8月,俄羅斯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那時的莫斯科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空氣中都似乎瀰漫着全球化帶來的繁榮氣息。
我於2022年5月重返莫斯科,開始又一個駐外記者任期。十年間,新建的快速路和高架橋拓寬了交通網,城市天際線不斷拔高,中央商務區已頗具規模,摩天大樓與蘇式建築交相輝映……這座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俄烏衝突爆發後,西方制裁的陰雲密布,超過兩萬項制裁讓俄羅斯與西方加速“脫鉤”。盧布匯率劇烈波動,大批西方企業紛紛撤離,古姆商場的歐美奢侈品店停止運營,超市裏的進口商品被本土産品取代,連可口可樂也難尋蹤影。
前方火線上,進攻與反攻是俄羅斯、烏克蘭以及西方媒體最常提及的詞彙。戰線反復拉鋸,閃電戰、塹壕戰、攻堅戰頻繁上演,電視、報紙、雜誌的各類報道讓民眾神經緊繃,無人機攻擊襲擾着人們的正常生活。紅場和阿爾巴特街上,歐美人的面孔越來越少;咖啡館裏,人們談論的不再是旅行、時尚,而是物價和匯率。
制裁像一把雙刃劍,迅速切斷了俄羅斯與西方的經濟&&。麥當勞的“金拱門”被塗改成綠底白字的“Вкусно и точка(只有美味)”,星巴克咖啡連鎖店變成了“星咖啡”(Stars Coffee)。與此同時,一些嗅覺敏銳的俄羅斯本土企業迅速填補上西方品牌騰出的市場空間。隨着戰事延宕,通脹加劇,普通民眾越來越感受到生活成本的增加。進口藥品和設備的短缺和漲價也讓許多人感到焦慮。
2023年12月14日,在普京總統大型年度記者會上,記者現場聽到一位來自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的老婦人抱怨雞蛋漲價太快。普京承諾,政府會採取措施穩定物價。老婦人的提問直接而樸實,反映出俄羅斯普通人對物價,特別是基本生活物資價格上漲的敏感和憂慮。俄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今年2月的民調顯示,對物價上漲&&擔憂的民眾比例超過了六成。
經濟韌性的背後
俄烏衝突全面升級後,俄羅斯遭到西方全面極限制裁。不過,出乎很多經濟學家意料,經濟並非被摧毀。在經歷2022年的下滑後,俄羅斯經濟2023年就呈現復蘇態勢,當年增速達3.6%,2024年更增長4.1%。
這种經濟韌性究其原因,一是俄反危機和反制裁措施及時得當。調控利率、管制外匯、出口能源和武器、加大財政支出、扶持本國企業、拓展新的進出口通道,一系列組合拳撐住了宏觀經濟和社會民生。
二是制裁産生替代效應。西方撤出客觀上刺激了俄國內生産,俄通過從其他國家進口等解決了大部分外來供應問題,包括此前被普遍認為可能會遭到較大衝擊的機械製造、化工、農業、食品行業。不僅如此,俄抓住西方公司撤出和軍事訂單暴漲的時機,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再塑製造業能力。
三是俄羅斯具有很強的“堡壘經濟”,可謂“有油有糧有槍”,這種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經濟體系,對外部衝擊具有很強的抵抗力。
2023年11月5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人們參觀以紀念1941年蘇聯紅場閱兵式為主題的露天展覽
當然,俄經濟增速雖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但戰時經濟帶來的挑戰也日益凸顯。軍工製造業的迅猛發展是俄近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國防需求推動了機械製造、冶金、化工等行業快速增長,但這種增長模式難以長期持續。俄經濟學家指出,軍工綜合體正不斷從民用行業中分流資源。或許正因如此,2024年5月,普京任命前第一副總理別洛烏索夫為國防部長,對軍工領域國防訂單預算支出進行更為嚴格的把控。
俄烏衝突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經濟人士,乃至普通民眾,也越來越明顯感受到西方制裁造成的深層次影響。俄在國際市場獲取資金和技術的渠道大減,通過油氣出口籌措財政資金的能力被削弱,國際産業鏈供應鏈被破壞。高通脹和高利率也在客觀上導致貸款萎縮,抑制消費和投資需求。俄央行行長納比烏林娜也承認,勞動力短缺、難以獲得先進技術和長期投資是當前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期待和平回歸
有一天跟外籍僱員聊天,快70歲的俄羅斯老爺子感慨道:“過去幾年發生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候想想都不敢相信。”身處波詭雲譎的大時代,人的生存境遇常常顯得有些魔幻。
俄烏雙方利用導彈和無人機攻擊對方重要目標的新聞不時見諸媒體,作為俄總統辦公地點的克裏姆林宮元老院大樓也難逃襲擊。不少原本熱鬧的城鎮和村莊在戰火中淪為廢墟。
2024年3月18日俄總統選舉結束後,人們在紅場舉行盛大集會,揮舞着國旗,高唱國歌。4天后,莫斯科近郊“克羅庫斯城”音樂廳的槍擊聲撕破夜空,恐怖分子的無差別襲擊導致140多人無辜喪命。3月24日全國哀悼日的晚上,細密的小雨連綿不絕,民眾把鮮花、玩具、蠟燭擺滿整條街道,悼念者中有人默默祈禱,有人失聲痛哭。
2024年3月23日,在俄羅斯莫斯科近郊,人們在恐襲事件發生地附近悼念遇難者
在徵兵點,我看到士兵與愛人灑淚而別;在火車站和機場,也常常遇到殘疾士兵返家與親人團聚,緊緊相擁。
雖然關於這場衝突的立場、看法存在巨大差異,但近期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調查表明,民眾對儘早結束戰爭回歸和平的期盼越來越強烈。
這場衝突的最終解決近來似乎露出一些曙光,但又存在諸多變數,其對地區地緣形勢乃至世界格局的深遠影響還在持續,對俄羅斯和烏克蘭各地民眾生活的衝擊也仍未止息。
生活總要繼續,莫斯科的街頭還是車流穿梭,基輔的市集也有人氣,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繼續在生活。
一切似乎都終將回歸正常,但電視裏每天播報的前線戰事、俄烏國防部發布的戰報、俄美歐烏高層關於衝突的表態等等,都在提醒,這場衝突還沒有真正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