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經濟助燃印度“太空夢”
2023年9月2日,搭載探測器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從印度安得拉邦斯裏赫裏戈達島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文/唐璐
編輯/胡艷芬
數十年來,印度太空發展計劃一直由政府運營的印度空間與研究組織(ISRO)主導,私營公司充其量是作為供貨商為ISRO提供設備。而隨着政府大力推動太空商業化並向私營實體開放太空領域,私營公司在印度太空探索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2022年11月,天根宇航公司(Skyroot Aerospace)發射印度首枚私人開發的火箭,成為印度私營部門進軍太空領域的重要里程碑;2024年5月,初創公司阿加尼庫爾(Agnikul Cosmos)把世界上第一枚裝載有3D打印發動機的火箭發射升空,展示了印度私企的本土設計和創新能力;2025年1月,印度首次完成代號為SpaDeX的太空對接實驗,兩個對接用航天器完全由私營公司ATL獨立組裝、集成和測試,這是印度私人實體首次作為主力參與國家太空任務。
私營公司深度參與太空探索不僅為印度創造了一個有利可圖的太空市場,也讓印度政府看到了太空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的潛能。
當印度政府向私營部門開放太空
近年來,雖然印度在太空探索領域不斷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績,但其在全球太空市場上只佔2%的份額,這一直令印度耿耿於懷。眼看全球航天業發展蒸蒸日上,印度希望能在萬億美元規模的太空經濟中獲取更多收益,將其在全球太空經濟中的份額擴大到10%。
僅靠預算十分有限的ISRO單打獨鬥,顯然難以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正因此,2025年初剛離任的ISRO時任主席索曼納特一直不斷向政府航天部門職員發出呼籲:必須改變心態,向私營太空企業分享ISRO積累數年的技術和基礎設施。他強調,僅靠政府投資是不夠的,必須把私營實體確立為能夠開展端到端太空活動的獨立參與者。“除非私營部門站出來,否則印度沒有太空的未來”。
在這種強烈認知推動下,印度政府開啟了旨在向私營部門開放太空的戰略性變革。2020年,印度宣布放開一直由政府包攬的太空部門,允許私人實體全面參與太空活動;2023年,印度在其首個太空政策中進一步闡明,政府將通過太空商業化把印度發展為太空大國,為此將通過資金、機構和法規鼓勵和促進私營部門更廣泛地參與太空經濟的整個價值鏈。
這份對於私營太空部門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政策文件明確指出,ISRO作為國家太空機構今後將專注於研發新技術和完成新任務,太空系統的製造和運營將移交給私營部門;私企可以參與火箭和衛星的建造和發射,並可擁有和運營衛星以及提供相關商業服務;允許ISRO向私營部門轉讓技術;創建一個名為印度國家太空促進和授權中心(IN-SPACe)的單一窗口系統,它將以從ISRO退休的科學家作為強大人才資源,對私營企業進行太空技術的傳授、推廣和授權。
2022年11月18日,印度首枚由私營企業製造的火箭“維克拉姆-S”號在斯裏赫裏戈達島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天根宇航公司正是第一家與ISRO簽署諒解備忘錄的初創公司,也成為首家獲得IN-SPACe授權的公司。天根宇航公司首席執行官和聯合創始人昌達納(Chandana)在接受印度媒體採訪時強調,太空政策中的技術轉讓條款至關重要,這將使印度初創公司能夠利用ISRO數十年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成果。他&&,天根宇航公司的Vikram-S火箭在構思、準備和執行過程中都得到了很多官方支持,IN-SPACe幫助公司授權發射,ISRO則提供了進行多項測試和集成活動的基礎設施和發射設施。
如今,很多像天根宇航公司這樣的初創企業都有機會與ISRO以及其他主要參與者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得益於ISRO的技術支持,從地球觀測衛星到衛星運載火箭再到太空推進系統,一個私人太空技術企業生態系統正在印度慢慢形成。
在政府對私企放開太空領域短短幾年後,印度的太空初創企業開始大量涌現。據印度媒體報道,2014年印度僅有1家太空初創公司,10年後已增加至大約250家,其中至少100家初創公司為近兩年內創立,這些太空初創公司涵蓋衛星製造和運載火箭開發,以及地球觀測應用和天基數據分析等多個領域。
印度私企用技術引領太空商業
技術驅動的太空初創企業和私營公司的崛起,給印度航天部門帶來根本性變化。以往印度太空技術開發更多的是由政府預算驅動,現在私營企業正在通過尖端創新技術引領印度太空商業。
被譽為印度版SpaceX的天根宇航公司,因其創新性、對可負擔性的關注以及對本土技術的承諾,已經成為印度迄今吸引資金最多的太空初創企業。目前天根宇航公司已將利潤豐厚的小型衛星市場確定為目標領域,其所擁有的Vikram系列火箭都是專為有經濟效益考量的按需發射而設計,使國內和國際客戶能夠更為便捷地部署小型衛星。
衛星發射通常搭載在火箭的“拼車”任務中。天根宇航公司的目標是佔領世界小型衛星市場。昌達納強調,天根宇航公司並不直接與SpaceX競爭,“SpaceX更像是豪華列車,它把所有乘客都送達一個目的地。天根則像一輛出租車,專注於定制的發射解決方案”。“隨着印度太空初創公司在未來幾年走向成熟,天根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客戶,特別是一些來自政府的客戶。我們希望成為全球三大發射公司之一。”
從金奈理工大學孵化而來的太空運載火箭初創公司阿加尼庫爾,是繼天根宇航公司之後印度第二個發射火箭的私企,但它所發射的Agnibaan火箭已經創造了印度航天領域的多項紀錄:這是印度首次從私人發射&發射火箭,該發射&也是由阿加尼庫爾公司建造;這枚火箭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個由全3D打印發動機提供動力的火箭,而且標誌着印度首次成功使用半低溫發動機。據稱即便是ISRO迄今也尚未成功駕馭半低溫發動機技術。難怪印度太空協會(ISpA)總幹事巴特在發射成功後評價説,“對於印度蓬勃發展的私人航天業來説,阿加尼庫爾公司的成就無異於一個歷史性里程碑,它讓我們瞥見了未來。”
如今,阿加尼庫爾公司已擁有自己的火箭發動機工廠,憑藉3D打印和半低溫發動機等成熟技術,大大縮短了製造時間和成本,據稱它可以在幾天內生産出一台發動機。這種技術優勢使該公司能夠快速為客戶提供定制的低成本發射服務。
Pixxel是一家專注於超光譜成像和地球觀測應用的印度太空科技初創公司。它的計劃是把由二三十顆衛星組成的“螢火蟲”星座送入太空軌道,通過其與農業、能源、採礦等相關的高光譜地球成像衛星收集地球上的數據,從而實現精確的地球監測。
今年1月,Pixxel發射了印度首個私人衛星星座的前3顆商業衛星,這3顆衛星均為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高光譜衛星。據業內人士稱,地球觀測和衛星成像技術傳統上由少數全球參與者主導,而“螢火蟲”星座擁有5米的分辨率和40公里的條帶寬度,其性能優於美歐國家競爭對手。如果調試成功,其高光譜波段將擁有比ISRO更多的成像能力,這對印度工業來説是一個分水嶺。
Pixxel計劃今年發射6顆商業衛星,並在2026年和2027年再發射18顆。27歲的Pixxel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艾哈邁德透露,“目前該公司已與大約65個客戶簽約,包括礦業巨頭力拓礦業集團(Rio Tinto)、英國石油公司和印度農業部,其中一些客戶已經為其演示衛星的數據付費。‘螢火蟲’星座的未來數據合同也已簽訂。”
“我們的目標是從根本上改變衛星數據的使用方式,以便為地球做出更好的決策。”艾哈邁德告訴印度《經濟時報》記者。
上述幾個太空初創公司的創業歷程表明,通過專注於低成本、高性能的解決方案,印度太空私營公司不僅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家需求,還參與到全球競爭中,不斷滿足國際客戶的需求。這些初創公司不僅推動了印度太空領域的關鍵創新,也讓印度成為太空技術的全球競爭者之一。
太空計劃雄心勃勃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印度太空經濟價值約為84億美元,佔全球太空市場的2%。印度政府設想,為了將印度打造成全球太空經濟領導者,未來10年印度太空經濟需要實現5倍增長。由此,政府設定的目標是到2033年,將太空經濟規模擴大到440億美元,其中包括110億美元的出口,佔全球8%至10%的份額;到2047年印度在全球太空經濟中的份額將達到15%。
對於如何實現這些目標,IN-SPACe主任戈恩卡(Pawan Goenka)&&,“太空通信最有前途,可能産生148億美元的收入,而衛星導航(93億美元)、地球觀測(80億美元)、衛星製造(46億美元)和衛星發射(35億美元)則能帶動印度太空經濟的其他部分。”
至於如何提高印度在全球太空市場中的份額,ISpA總幹事巴特的見解是:必須重點關注小型衛星市場。在這方面印度不僅具備超級經濟體的成本效益,也擁有非常高的技術能力。“這是印度可以制勝的領域,我們不能正面挑戰馬斯克佔據主導地位的重型推進器市場。”巴特強調,印度有能力生産用於通信和地球觀測的小型衛星,這與全球範圍內出現的衛星小型化趨勢一致。
在2025年新公布的財年報告中,印度財政部長宣布將啟動一項國家地理空間任務,用於開發基礎地理空間基礎設施和數據,這將為Pixxel等數家地球觀測初創公司創造需求。不僅如此,IN-SPACe也在籌劃與私營公司合作,採用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共同建設和運營一個價值150億盧比的、用於觀測地球的大型衛星星座。負責競標的戈恩卡披露,政府將為私營公司發射12顆衛星提供支持,衛星星座的上游基礎設施與先進的成像技術有望激發巨大的下游商業潛力,從而産生更具競爭力的産品。
上述舉措表明,印度政府正為私營公司創造有利的太空商機,以利用後者在衛星部署、太空探索和服務方面不斷提升的能力。
亟待解決幾個問題
業內專家指出,儘管印度政府雄心勃勃,太空企業也都摩拳擦掌,但為確保印度太空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印度仍需在幾個關鍵領域為私營公司解決問題:
首先是技術人才。據報道,目前印度私營公司中約30%到40%的太空技術人才是由ISRO的前僱員組成,他們大多擔任顧問和高級全職職務。考慮到未來發展,該行業須培養更多能夠推動太空技術創新的人才。
其次是本土太空供應鏈。雖然很多初創公司採用了本土化太空技術,但印度太空解決方案所需的95%的組件必須依靠進口,這增加了其與全球對手競爭的成本。為保障印度太空探索初創公司的技術獨立性,提升企業出口潛力和競爭力,長期看,印度須為太空部件製造建立一個可靠的本土生態系統。
更為關鍵的是資金問題。太空初創企業是資本密集型企業,大多數公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構建起基礎設施來産生穩定的收入,因此在後期獲得足夠的資金始終是許多初創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這方面,雖然印度政府在2024年設立了100億盧比(約合1.15億美元)的風險基金,但受益者只是少數。
按照跨國管理諮詢公司Arthur D Little(ADL)對印度太空經濟的評估,如果措施得力,到2040年,印度可以從太空經濟中獲得1000億美元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