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根區擴員牽動歐洲一體化
1月1日,保加利亞看守內閣內政部長阿塔納斯·伊爾科夫(前右二)和羅馬尼亞內政部長克特林· 普雷多尤(前右三)
在連接兩國的魯塞-久爾久陸地口岸舉起一塊寫有“申根”的牌子
文/徐剛 李欣洋
編輯/吳美娜
2025年伊始,在《申根協定》(《關於逐步取消共同邊界檢查》協定)生效、申根區成立即將迎來40周年(2025年6月14日)之際,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經歷長達13年的等待後正式加入申根區,使得歐洲大陸上所有歐盟成員國(不包括作為歐盟成員的非大陸國家塞浦路斯和愛爾蘭)均成為申根成員。這一歷史性時刻無論對於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兩國,還是對於歐洲(及其一體化)來説都具有極其特殊的現實意義。
歐盟擴大“推進器”
1989年東歐劇變後,中東歐國家提出“回歸歐洲”的政治口號,開啟了轉型之路,逐漸同西方建立政治、經濟、外交等全方位的新型關係。2004年、2007年和2013年,歐盟有三次向東的擴員。
中東歐國家回歸歐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是中東歐國家的主動回歸,也是歐盟擴大自身邊界、填補東歐劇變後權力真空的過程。東擴20餘年後,歐盟已經從一個由西歐大國主導的實體轉變為日益依賴中東歐成員國的多元化的經濟體,從一個歐洲“富國俱樂部”發展成為歐洲大家庭相互&&的融合體。
歐洲一體化,是歐盟各成員國在確認區域一體化目標符合國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經濟、社會、政治、安全等政策領域中不斷打破民族國家有形和無形的邊界,進而塑造一個共同體的過程。建立商品、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是歐盟的重要目標,也是歐洲一體化的顯著成就。其中,申根區的建立和擴大即是這一目標和成就的重要體現。
1985年6月14日,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五國在盧森堡邊境小鎮申根簽署了《申根協定》,其宗旨意在取消各成員國之間邊界,自由通行,無限期居住。申根區即履行《申根協定》的歐洲國家所組成的區域。《申根協定》實施初期,只有部分歐盟國家完全加入申根區。隨着成員國間邊境檢查的取消、地區邊境管理合作的加深等為各成員國經濟便利和經濟發展帶來切實益處,越來越多的國家申請加入《申根協定》。
1997年《阿姆斯特丹條約》正式將《申根協定》納入歐盟的法律框架中,成為對所有成員國(除了選擇不參加的英國和愛爾蘭)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此後,加入歐盟與進入申根區的進程幾乎相同。但是,成員國能否正式加入《申根協定》還要看其司法合作、邊境控制等方面的設施、標準和人員配置等是否達標。2007年加入歐盟的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以及2013年成為成員的克羅地亞即是例證。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於2011年達到加入申根區的“技術門檻”,但由於一些申根區成員國的反對,一直到2024年3月底才“部分加入”申根區(僅取消空中和海上邊境管制),直至2025年1月1日完全加入,歷經了13年。
加入申根區利好兩國
加入申根區有助於成員國開放內部邊界、管控共同邊界以及助力安全領域合作。正是看到了這些益處,不少非歐盟國家如瑞士和挪威等也加入了申根區。對於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而言,加入申根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全方位融入歐盟的共同市場、真正成為歐洲的一部分。
加入申根區前,兩國雖然能夠享受作為歐盟成員國免除關稅壁壘的優惠政策,但在實際經貿往來中依然面臨如陸地邊境管制導致流通受限等問題。
加入申根區後,一方面,兩國同其他申根區國家之間的運輸時間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得到提升,歐洲東南區域的重型貨物運輸通道能力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人員、服務以及資本的流動性無疑將得到大大提升,跨境勞動力市場和區域經濟活力也將逐漸釋放。此外,兩國的旅游、外商投資等環境也會不斷得到改善。有經濟分析師估算,全面加入申根區將幫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長至少1個百分點。
2023年1月1日,在克羅地亞與斯洛文尼亞邊境的佈雷加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前排左二)、
克羅地亞總理普連科維奇(前排左四)和斯洛文尼亞總統穆薩爾(前排左三)共同慶祝克羅地亞加入歐元區和申根區
除了有益於經濟,加入申根區後也提升了兩國民眾對歐盟的認同感。很大程度上可以説,回歸歐洲的進程就是包括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內的新成員國不斷深化歐洲認同的過程,也是融入對象對於融入者承認的過程。
因此,兩國加入申根區的意義不亞於入盟本身。羅馬尼亞內務部長克特林·普雷多尤在連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一處陸地口岸儀式上講話時説,隨着全面加入申根區,羅馬尼亞已“全面且不可逆轉地加入了歐盟”。
歐洲一體化實踐在曲折中前行
半個多世紀以來,歐洲一體化實踐在曲折中不斷取得積極進展,如實行了共同貿易政策、農業和漁業政策,統一了內部大市場,基本實現了商品、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在歐元區內統一了貨幣,在申根區取消了邊境管制,等等。歐洲一體化建設從經濟領域開端,逐步擴大到外交、安全、司法、內務等領域。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加入後,申根區總人口超過4.2億,共有29個成員國,其中25個是歐盟成員國,另外4個是瑞士、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在25個歐盟的申根成員國中,中東歐國家有11個。
2024年下半年,當時的歐盟輪值主席國匈牙利的內務部長平特·山多爾&&,羅馬尼亞和保加利成為申根區正式成員,不僅將惠及兩國公民,還將惠及整個歐盟。一位歐盟官員曾在申根區宣傳冊的前言中這樣寫道:“歷史上的歐洲大陸,各個國家為保衛自己的領土,曾浴血奮戰,如今邊界只存在於地圖上。”隨着羅、保兩國的加入,所有歐洲大陸的歐盟成員國全部進入申根區,這無疑是歐洲發展史上的歷史性時刻。
無內部邊界的申根區使得歐洲單一市場的人員、貨物、資本和服務充分自由地流動,不僅提高了歐洲單一市場的效率,更能增強各國民眾對“歐洲身份”的認同。但這也同時對歐盟外部邊界的有效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爆發後,歐盟內部關於難民接收的爭論以及邊境管控的討論越來越多。法國、德國、奧地利、瑞典等申根國家相繼恢復了邊界的臨時管控措施,消失多年的鐵絲網和柵欄在邊界重新建立起來。新冠疫情期間,多數申根區國家出於疫情防控考慮都&&了不同程度的邊境管控措施。烏克蘭危機和巴以衝突進一步加大了歐洲國家在移民管控以及打擊非法犯罪問題上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擴員的同時,歐盟內部關於去邊界化和再邊界化的爭論也甚囂塵上,一些國家“逆流”而上,重開邊檢。德國自2023年10月起,在與奧地利、捷克、波蘭和瑞士接壤的邊境口岸開展護照或身份證件檢查;自2024年9月中旬起,又在同法國、盧森堡、荷蘭等國接壤的邊境口岸實施檢查,拒絕部分受檢人員入境。荷蘭、奧地利等國也實施了類似的申根區內部邊境管控。在歐洲政治光譜進一步右轉的情況下,邊境政策收緊或成常態。
早在20世紀60年代,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就曾提出,歐洲是“從大西洋到烏拉爾山的歐洲”,而不是政治化的西歐和東歐。冷戰結束以來,歐洲一體化實踐朝着戴高樂希望的方向前行。但這一進程時常遭遇曲折和挑戰,吸納歐盟新成員時如此,難民接收、邊境管控等具體領域的推進亦是如此。
客觀地講,儘管俄烏衝突、巴以衝突延宕,歐洲地緣格局和世界變局加速演進,但申根區擴員依然給歐洲一體化實踐持續增添推動力。
(徐剛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李欣洋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