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停戰火難熄

2025-02-07 14:07:46 來源: 《環球》雜誌

1月17日,民眾在敘利亞大馬士革舉行集會,慶祝達成加沙停火協議

文/陳鎔珊 田文林

編輯/吳美娜

  新一輪巴以衝突延宕15個月後,加沙地帶迎來和平曙光。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1月15日達成的加沙地帶停火協議,是這一變局的標誌性事件。

  不過,輿論普遍認為,該協議是區域內外複雜情勢下多邊有限妥協的産物,協議生效歷經波折預示其全面執行挑戰重重,維繫和平的根基依舊脆弱。

  據媒體報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此前稱,這只是“臨時停火”,保留“在必要時恢復戰爭的權利”。哈馬斯則警告説,停火能否實施取決於以色列是否“履行承諾”。

巴以衝突鏈結全球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動突襲,導致約1200人死亡、約250人被帶到加沙地帶扣押。以色列隨後對加沙地帶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加沙地帶陷入無休止的炮火與死亡。

  衝突造成的外溢效應快速擴散。在地區範圍內,巴以衝突引發或加劇了多個熱點問題,如“紅海危機”、黎以衝突、以敘衝突、伊以衝突等,中東政治主流因此由“緩和潮”重新轉向“動蕩潮”。

  地區範圍之外,新一輪巴以衝突在多國引發“挺巴反以”浪潮,以色列多年苦心經營的國際形象可謂毀於一旦。與此同時,多症併發的中東局勢與延宕難決的俄烏衝突相互影響下,大國博弈更趨複雜,世界棋局頻添變數。

  因此,近期加沙地帶停火協議的達成,在全球範圍內都可謂“喜大普奔”。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月15日發表聲明,對以色列與哈馬斯達成加沙地帶停火和釋放被扣押人員協議&&歡迎,呼籲有關各方嚴格履行承諾,確保協議得到全面落實。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1月20日在安理會巴以問題公開辯論會上説,中方對加沙實現停火&&歡迎,期待中東地區局勢能夠以此為契機,走向降溫的正確方向,同時強調停火絕不能是新一輪衝突前的間歇。他&&,這是來得太遲、早就應該實現的停火。

多重因素促成協議

  當前局勢變化的邏輯,與促成停火協議達成的原因共生共息。

  首先,巴以雙方初步實現了各自預期目標。

  對以色列方面來説,一年多的軍事行動消滅了哈馬斯成建制的軍事力量,確保其短期內無力對抗以色列。

  2023年11月,內塔尼亞胡在加沙地帶視察軍隊時&&,以色列發動戰爭有三大目標——“除掉哈馬斯”“讓我們的人質回來”“確保加沙不再對以色列構成威脅”。截至2025年1月中旬,以色列的預定目標雖未完全實現,但哈馬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是不爭的事實。

  衝突爆發以來,以軍襲擊了加沙地帶超過40300處目標,打死數十名哈馬斯軍事指揮官,以及17000余名哈馬斯及其他敵對武裝組織成員,並扣押了超過2000名哈馬斯成員。客觀而言,哈馬斯元氣大傷,短期內難以對以色列構成威脅。

  哈馬斯同樣實現了預期目標。2023年10月哈馬斯發起“阿克薩洪水”行動,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巴勒斯坦問題被長期邊緣化,以及打亂阿拉伯國家相繼與以色列建交的趨勢和節奏。從結果來看,自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儘管哈馬斯在軍事對抗中被動挨打,總體處於下風,但此輪衝突的確引得中東各國乃至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問題給予高度關注。

  沙特等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交進程被按下“暫停鍵”,建交條件同時生變,比如與以色列落實“兩國方案”挂鉤。此外,巴勒斯坦在國際輿論中獲得廣泛同情和支持,以色列則遭到國際社會普遍譴責。

  其次,戰事摧殘下,巴以雙方亟需休養生息。

  在很多人眼裏,新一輪巴以衝突沒有贏家。

  從以色列方面看,代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人員傷亡慘重。據2025年初以色列國防軍人力局公布的數據,自衝突爆發以來,共有891名以色列國防軍正規軍、職業軍人和預備役軍人陣亡,5569人受傷。以色列人口規模有限,再加上佔人口14%的極端正統派不服兵役,持續作戰導致以色列軍隊減員嚴重。

  二是經濟損失巨大。長期作戰狀態和大量徵召預備役軍人,導致以色列經濟環境日趨惡化,勞動力短缺。2024年10月,以色列財政部長稱,因為這場衝突,以色列經濟直接損失超過1000億謝克爾(約合263億美元),實際損失甚至更高。因以色列經濟復蘇遙遙無期,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均下調了以色列的信用評級。

  三是外交孤立窘境加劇。比如,巴以衝突背景下,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等國宣布與以色列斷絕外交關係,智利、約旦、洪都拉斯、土耳其等國宣布召回駐以色列大使。同時,網絡上流傳的加沙民眾流離失所慘狀引發世界各地強烈同情。

  在巴勒斯坦方面,這場衝突給加沙帶來巨大人員傷亡和人道主義災難。2024年10月22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加沙地帶社會發展已整體倒退69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24年10月提交的一份報告稱,加沙地帶經濟想要恢復到新一輪巴以衝突前水平,需要大約350年。

  第三,美國因素是加沙地帶此次停火的一大重要外因。

  此輪巴以衝突中,美國一方面支持以色列,另一方面又參與停火斡旋。前總統拜登執政期間,時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多次到訪中東,主要目的就是斡旋巴以衝突。新任總統特朗普的團隊在加沙地帶停火談判後期加入拜登的斡旋隊伍。以色列媒體披露,特朗普派自己任命的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史蒂文·威特科夫訪問以色列,向內塔尼亞胡施加壓力,迫使以方接受這份與拜登政府2024年5月所提方案差不多的協議。

  對以色列來説,在美國政府換屆前夕達成加沙地帶停火協議,既是留給拜登政府的“外交遺産”,也是贈給特朗普政府的“外交禮物”。協議達成當天,拜登和特朗普為此爭相“邀功”。

  對哈馬斯來説,特朗普上&後,自己或將面對一個態度更強硬的美國政府的打壓,因此儘早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有助於主動改善自身所處的國際環境。哈馬斯高級官員1月21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向前一天就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釋放友好信號,稱特朗普就職演説令他們鼓舞。哈馬斯希望與新一屆美國政府對話,並邀請特朗普中東問題特使訪問加沙地帶。

深層矛盾決定和平難以真正實現

  類似巴以衝突這樣有着深層結構矛盾的問題,顯然不會因為“一紙協議”對立雙方盡釋前嫌,相關各方也不會因此高枕無憂。事實也表明,這份停火協議極為脆弱,雙方隨時可能重燃戰火。

  目前看來,停火協議達成後,雙方仍面臨人質交換、撤軍、重建等許多棘手問題。協議共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期42天,包括實現初步停火、以軍撤出加沙地帶所有人口稠密地區,交換雙方在押人員、交換雙方遇難者遺骸,推動加沙地帶流離失所者重返家園,協助傷病者離開加沙地帶接受治療,同時大幅增加對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援助。

  第二階段談判定於停火協議生效(1月19日)後第16天開始。談判內容據悉或包括釋放以色列士兵在內的所有剩餘人員、永久停火及以色列軍隊完全撤出加沙地帶。

  第三階段,哈馬斯將歸還死亡的被扣押人員遺骸,加沙地帶將在卡塔爾、埃及和美國三個調解國的監督下開始大規模重建進程。

  可以看出,加沙地帶停火協議各階段落實的前提條件,就是前一階段的協議內容得到有效執行,一旦任何一方出於主客觀原因無法踐行協議內容,雙方停火協議便可能半途而廢。

  與此同時,雖然以色列軍方正根據協議調整在加沙地帶軍事部署,準備從內特扎裏姆走廊、費城走廊等區域撤軍,但同時仍在增派兵力,加強邊境防禦,並密切監視高速公路和巴勒斯坦城鎮。1月20日,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哈萊維指示以軍為加沙地帶和黎巴嫩的新一輪軍事行動計劃做準備。同日,哈馬斯稱,將繼續堅定地走下去,直到以色列被擊敗。

  更深層次看,“以強巴弱”局面使巴以難以真正實現和平,難以實現真正的和平。

  過去幾十年中,阿拉伯世界對巴勒斯坦的支持能力在一系列事件的衝擊下逐漸減弱,使得巴勒斯坦對以色列的軍事對抗和外交孤立行動等失去強有力的集體支持。從自身層面看,巴勒斯坦又因2006年全國選舉內部分裂,出現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主政約旦河西岸、哈馬斯控局加沙的分裂局面。

  短時間內,“以強巴弱”的局面難以轉變。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公開拒絕“兩國方案”,這為巴以和平埋下巨大隱患。同時,巴以衝突以來,以色列一直對哈馬斯及其同情者進行妖魔化敘事。比如,以色列政府在玻利維亞政府宣布與其斷交後聲明,這一舉措是“向恐怖主義和伊朗政權投降”,是在“與哈馬斯恐怖組織結盟”。

  顯然,加沙戰火不會因為近期的停火協議而徹底熄滅,中東實現持久和平仍然任重道遠。

  如傅聰所言,實現停火只是第一步,國際社會需要加大努力解決幾個重要問題,才能真正持久終結流血與死亡,開啟巴以和平和地區安寧的前景:一是實現加沙永久停火,二是緩解加沙人道災難,三是制定加沙戰後治理的安排,四是重振“兩國方案”的政治前景。

  (陳鎔珊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研究生;田文林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本文截稿時間為2025年1月24日18時)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