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大車企:合併能否脫困
2023年4月18日在上海車展拍攝的日産Max-Out概念車
文/邵京寧
編輯/胡艷芬
日本第二大車企本田和第三大車企日産,將於2025年6月達成一項歷史性協議,這項協議意味着日係車企兩大巨頭將正式合併。
就在不久前,本田和日産在東京發布公告,宣布雙方已就合併事宜簽署諒解備忘錄,將正式開啟合併談判。二者將共同出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且雙方均作為該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據悉,正式合併後,這家控股公司擬於2026年8月正式成立並同步上市。
上述消息受到全球汽車業界廣泛關注。據當地媒體報道,如果未來三菱汽車加入合併,三大車企合併後的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成為僅次於豐田和大眾的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
中西汽車産業調研公司首席分析師中西孝樹認為,全球汽車産業正經歷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日本汽車製造商轉型遲緩,銷量不斷下滑,經營陷入困境。在這種背景下,本田與日産能否通過合併擺脫困境,仍有待觀察。
三大車企的合併計劃
上述公告指出,本田和日産宣布簽署諒解備忘錄,旨在保持全球競爭力,並使兩家公司繼續向全球客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産品和服務。合併後,雙方可整合各自的人力、技術等資源,創造更深層的協同效應,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並有望提升企業中長期價值。
根據聲明,本田和日産的目標是通過合併成為一家“年銷售額超30萬億日元(約合1.4萬億元人民幣)、年營業利潤超3萬億日元(約合1406億元人民幣)的世界級移動出行公司”。
另外,根據公告,三菱汽車也考慮簽署諒解備忘錄,探討參與業務整合。三菱汽車計劃在近期做出最終決定。目前,日産持有三菱汽車24%的股份。
日産還在上述公告中提及,此前其與本田的合作,為本次合併奠定了基礎。
2024年3月,本田與日産宣布,開始在電動汽車電池和軟體方面進行合作,共享電機、逆變器等資源,聯合開發新電池和電動軸;同年8月,本田、日産與三菱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同探索在車輛電氣化和軟體開發等領域的合作潛力。
本田、日産和三菱均是日本頭部車企。本田自1948年創立以來,業務橫跨汽車、摩托車等多領域,2023財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全球銷量約398萬輛;日産成立於1933年,2023財年全球銷量為337萬輛;三菱汽車1970年從三菱重工獨立,是三菱集團核心成員,2023財年全球銷量為78萬輛。
合併的多重原因
日本共有八大知名汽車品牌,分別是:豐田、日産、本田、斯巴魯、馬自達、三菱、五十鈴和鈴木。日本大型車企數量之多,居全球首位。但在全球汽車産業面臨巨大變革的背景下,日本車企發展路線多樣、投資重復、規模分散和標準不統一的短板逐漸暴露。
2024年12月23日,日産汽車公司社長內田誠(左)、本田汽車公司社長三部敏宏(中)和三菱汽車公司社長加藤隆雄在日本首都東京共同出席記者會
目前本田、日産和三菱三大車企的合併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是這三家日本車企都面臨嚴峻的財務困境與成本壓力。日産的現金儲備緊張,財務狀況不佳,本田也因銷量下滑和轉型緩慢,利潤下降。合併可以幫助它們整合資源,擴大規模,制定統一標準,減少重復投入,從而降低研發和運營成本,以重獲規模化競爭優勢。三菱汽車銷量低迷且已退出中國市場,合併後可借助日産和本田的資源改善經營處境。
其次是三家車企在全球汽車市場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競爭中失利。
日本共同社的分析文章指出,本田和日産決定進行合併談判的原因是,汽車行業的競爭主戰場轉向純電動汽車和智能化車載軟體,日本車企原本引以為豪的發動機等技術優勢迅速減弱。與此同時,隨着比亞迪和特斯拉等中美新能源車企興起,日本車企的危機感加劇。因此,合併被視為一種應對激烈競爭的“抱團取暖”策略。
日産和本田在電動汽車和智能化技術上各具優勢,但在獨立發展的情況下,面臨資源浪費問題。通過合併,雙方可共享研發資源和技術&&,加速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例如,本田在電池和電動化技術方面領先,日産則在純電車型上有較多的技術積累。
日經新聞在此前的報道中也評價説,在全球汽車産業中,美國特斯拉和中國純電動汽車企業正在挑戰傳統大企業,在技術和參與者兩方面推動歷史性的結構轉型。
第三,三大車企合併案還有日本政府的幕後支持。
日本三大車企的合併方案,並不完全是它們的自主選擇,日本政府也想通過推動這項交易,來保障産業安全,推動日本經濟發展。
如今汽車行業的競爭已上升為綜合國力的競爭,而不再局限於企業經營管理層面的競爭(比如産生於70年前的豐田式精益生産方式)。目睹了美國和中國在發展汽車産業上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進行的巨大投入後,日本政府對本國汽車産業的發展前景産生了深深的憂慮。這也是三大車企提出合併方案的重要背景。
第四,合併舉措背後,還有抵禦外部收購威脅的考量。中國台灣企業鴻海集團試圖通過收購法國雷諾汽車所持有的部分日産股份,來間接控股日産,這一行動引發了日本政府和企業的高度警惕。而此次合併後成立的新公司可以更好地避免外部收購。
三大車企如能成功合併,新公司將與日本第一大車企豐田形成良性的市場競合和技術互補的生存關係,建立起比較全面、均衡的産業體系,重新構建日本汽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其實這種“抱團取暖”式的企業並購重組方式,在汽車産業中十分常見。它們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護車企及汽車産業安全。比如法國斯特蘭蒂斯集團,就整合了菲亞特、克萊斯勒、標致雪鐵龍、瑪莎拉蒂等品牌,打造了一個“超級失敗者聯盟”。但這個“失敗者聯盟”卻成為年銷600萬輛的汽車行業“巨無霸”,躋身全球第五。韓國則通過合併成立了現代·起亞汽車集團,實現超過700萬輛的年銷量,躋身全球第三。
綜合來看,日本三大車企合併是應對全球市場競爭、財務困境、技術挑戰、産業轉型以及外部威脅的一種戰略選擇。
合併計劃面臨失敗風險
目前來看,日本和德國是西方製造業的重要支撐,而作為製造業龍頭産業的汽車業更不能有任何閃失。
近年來,中國汽車産業鏈及新能源汽車技術快速發展,取得了領先優勢。與此同時,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美國新能源電動汽車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一切使日本汽車企業備感競爭形勢嚴峻。
日本對本國汽車産業乃至製造業的發展規劃,是有體系有步驟的。為保證上游原材料供應,早在2023年12月,日本制鐵公司就對美國鋼鐵公司提出了收購計劃。2025年1月初,美國白宮發表聲明稱,時任總統拜登決定正式阻止這項收購案。理由是,拜登認為如收購案成功,美國最大的鋼鐵生産商之一將會受到外國控制,並對美國國家安全和關鍵供應鏈帶來風險。現在日本制鐵公司已決定對美國政府提起訴訟。由此可見,日本對努力發展汽車及製造業,確保産業安全、經濟發展及國家安全,有着全盤考慮和規劃。
儘管日本對汽車産業的發展相當重視,且對三大車企的合併寄予厚望,但並非所有人都看好此次合併計劃。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技術層面來看,日産汽車前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對本田和日産的合併十分悲觀,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其為“絕望之舉”。
戈恩&&,“日産和本田合併是孤注一擲的舉動,並非一筆務實的交易,因為兩家公司之間很難找到協同效應,且幾乎沒有互補之處。它們在同樣的市場上運營,産品幾乎相同,品牌也非常相似。”在他看來,這兩家企業很難真正融合,更別説還在猶豫中的三菱汽車。
儘管合併將帶來巨大的機遇,但也伴隨着不少風險和不確定性。能否成功實現資源整合和技術突破,將是未來決定其成敗的關鍵。
日産和本田的財務困境和市場壓力,迫使它們尋求合併以共渡難關,但成功與否,取決於雙方能否有效整合資源並應對複雜的內外部挑戰。合併能否改善兩家公司的財務狀況和市場地位,還需要時間來驗證。而且也沒有充分的理由讓人們相信,合併後的新企業可以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技術上,比拼已大幅領先的特斯拉和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
(作者係前易車網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