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AI,跨入共生共智時代

2025-01-24 07:00:00 來源: 《環球》雜誌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人形機器人攻關團隊研製的譜係化人形機器人Q系列

文/方躍 呂星航

編輯/劉娟娟

  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並非單純地增強了人類能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發展,更在以多種形式深刻影響和重塑着人類社會。儘管短期內,AI催生“技術性”失業可能在各個行業顯現,但從長遠發展看,人類需要開發自身的獨特潛能,重新定義自身的角色與價值,與AI共舞。

  未來,AI不再是“工具”“輔助”或“替代”,而是與人類一起跨入全新的共生共智時代。

AI在多個領域超越人類智能

  斯坦福大學《2024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AI已在圖像分類、視覺推理和語言理解等任務中超越人類能力,並展示出技術持續迭代的非凡潛力。

  過去幾個月,生成式AI已從初始的簡單對話機器人發展到具備基礎邏輯推理的能力,並且能夠理解複雜語義和處理多步驟任務的“推理器”階段,代表性模型包括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2024年9月發布的o1以及12月發布的o3。

  伴隨着AI推理能力的提高,2025年或將進入 “智能體(Agentic AI)”階段。在這個階段,第一批AI智能體很快將“加入勞動力大軍”,從執行複雜任務到破解蛋白質結構,從重塑各行各業到通過自主決策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實質性産出。未來幾年,AI從工具和輔助角色向核心價值創造者邁進步伐正在加快。

人類離AGI還有多遠?

  過去幾年,生成式AI的躍進式發展引發人們對於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急切期待。AGI的概念在本·格策爾和卡西奧·潘納欽2007編輯的一本同名書籍中被提及後,立即激發大眾極大興趣,同時引發持續不斷的爭議。雖然人們對其定義仍未達成一致認知,但基本認同AGI與人類大腦相近,具有廣泛的通用能力。不過,儘管大語言模型(LLMs)如OpenAI的模型在多個領域展現出接近人類智能的能力,如上述所提及的o1及o3模型,但在複雜的規劃任務中,其仍無法比擬人類的抽象推理能力,與真正的AGI尚有顯著差距。

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標識和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網站頁面

  《自然》雜誌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AGI的實現關鍵在於AI需要具備能夠構建類似人腦的“世界模型”的能力,從而能夠模擬環境、推理因果關係並規劃行動。然而,當前AI系統的單向數據處理和缺乏有效反饋機制,限制了其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但《自然》雜誌也指出,AGI的實現在理論層面不存在障礙。一些計算機科學家認為,“生物系統與由其他材料製成的(物理)系統相比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然而,對於AGI何時到來,業界存在分歧——從現在開始,還是幾年、十幾年或者幾十年以後,眾説紛紜。

AI發展需要人類選擇與參與

  伴隨着AI技術的快速發展,科技巨頭紛紛投身這場變革浪潮,AI産業正試圖打造“類人智能”的機器。這一進程不僅關乎技術發展的成熟和應用,更將帶來深刻的社會挑戰,未來AI發展的每一步,無不考驗着人類的智慧與選擇能力。

  從就業市場的劇變到全球算力競賽,再到圍繞AI治理與倫理的博弈,在這場技術浪潮中,人類必須審慎思考如何平衡創新與風險,構建一個可信賴的人工智能未來,確保技術的進步服務於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多項最新研究發現,AI系統確實可能為了達成特定目標而採取欺騙行為。在實驗中,Anthropic的Claude模型表現出明顯的“偽裝”能力,通過假裝遵從訓練目標來保護自己的核心偏好。根據Anthropic的研究,這種“偽裝”現象隨着訓練的強化而更加頻繁,甚至在某些實驗中,模型主動採取了自我保護行為,如竊取權重。OpenAI的o1模型也曾表現出類似的“欺騙”行為,如主動關閉對自己的監控系統、試圖將自己複製到其他服務器,從而規避人類審查。

  儘管AI模型的初衷可能是維護“有用、誠實和無害”的價值觀,它的“偽裝”和“欺騙”並非出於“惡意”,但這些行為卻帶來了巨大的倫理和應用風險。如何有效確保AI模型訓練目標的真正達成,避免“偽裝”和“欺騙”行為泛化,已成為技術和倫理領域必須直面的難題。

  就企業而言,AI的治理框架對於確保其負責任的應用至關重要。Gartner的調研樣本中,約46%的組織已實施了AI治理框架。

  人類不能讓AI“無限制”或“不受控”地發展。當AI能夠獨立採取複雜策略、隱藏自身行為時,人類亟需進化提升自身能力,社會、政府及企業等各方也要積極參與,不向機器“讓步”。與此同時,全球和跨領域的協同合作至關重要。

  總之,人類不僅需要探索AI能做什麼,更要把握好希望它能做什麼。

走向人機協同

  從發展趨勢看,AI必將重新定義勞動力市場的邊界,人類與AI在未來會形成共生關係。

  前文提到,AI在圖像分類、視覺推理和語言理解等方面表現出優勢,這導致人類的部分工作逐漸被替代。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5未來工作報告》,在2800多項精細技能中,AI目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人類能力的比例約為28.5%。隨着技術不斷進步,這個百分比會持續上升。比如,在某些重復性強、邏輯性強的任務中,AI的進入能提高整體效率。

全球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婭

  但AI有優勢並不意味着人類在所有領域都應退居二線。在需要情感理解、倫理判斷以及複雜問題解決或感官交互的領域,人類仍佔據優勢。舉例來説,在醫療護理或教育行業中,AI可以提供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支持,也可承擔一些簡單的邏輯和“情感”互動,但核心的情感連接與價值引導仍需人類承擔。

  事實上,簡單地將AI作為工具無法從本質上提高人類潛能,只有通過人機協同,才能拓展人類能力的邊界,同時實現更高水平的生産力與社會福祉,走向人機共生。

  但是,有效的人機協同面臨多重難題。儘管人類與AI協作正在改變多個領域的任務執行方式,但其效能仍存在顯著差異。2024年,《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數任務中,人機協作的表現並未優於單獨的人類或AI,這種結果被定義為缺乏“協同效應”。然而,在單獨人類表現較差時,AI能顯著提高人類表現,這種增強被定義為“人類增強”。在決策任務中,協作效能常因過度依賴或忽視AI的建議而下降;而在創造性任務中,人機協作則展示出超越單獨人類或AI的能力。

  就AI目前發展狀況而言,明確分工的任務設計和高效的交互機制對協同至關重要。伴隨着技術的繼續迭代發展,以及倫理與AI治理框架的不斷完善和落地,人類與AI的協作有望突破當前的局限,兩者最終成為工作和生活中彼此的夥伴。

人類需不斷培養和拓展自身潛能

  從“智能”角度看,人類無法同AI相媲美。未來,AI在多數領域超越人類智能不可避免,但並不意味着它將取代人類成為核心角色。

  AI時代,人類應着重培養和拓展如下幾方面潛能。

  洞察與思維能力:能夠快速理解複雜信息,通過分析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發現問題本質並制定前瞻性解決方案。

  AI修養與應用能力:關注並了解技術發展,識別其與自身業務的結合點,找到發揮技術潛能的落地路徑。

  情感智能與社交能力:通過理解複雜情境、融入情感與倫理決策,在技術無法觸及的領域,有效維繫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連接。

  應變與終身學習能力:在面對不確定性和動態變化時,靈活調整策略並增強心理韌性與抗壓能力,以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更新知識與技能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環境。

  AI在未來並不是獨立的存在,而仍將與人類社會緊密相連。人類不僅需要推動技術進步,還需要確保技術能夠在可靠、安全和以人為本的前提下發展。這不僅是技術發展的新階段,更是人類智慧與技術融合的起點。AI可能會超越人類的“智能”,但最終能否真正成為人類的夥伴,取決於人類如何定義它、規範它,如何與之共生共智。

  展望未來,隨着技術的不斷迭代發展,AI最終是否會産生“自我意識”和“價值觀”?人類與AI是否會趨同?從目前的技術狀況看,AI與人類的協作日益緊密,尤其是AI在情感和社交智能領域已展現出某種“擬人化”特徵。但這種“趨同”當前更多體現為一種技術性模擬,而非AI真正具有了內在意識。

  假如有一天,AI真的有了自我意識,可以思考、會決策,甚至不受人類的約束會自我進化,人類是否已考慮清楚,該如何與它共生共智?

  (方躍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億緯鋰能經濟學與決策科學教席教授、中歐AI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呂星航係中歐AI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