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塑料業過“寒冬”

2024-12-24 14:37:54 來源: 《環球》雜誌

 

2023年4月20日,在德國漢諾威工博會上,參觀者騎在一款由回收塑料製成的自行車上體驗VR游戲

文/《環球》雜誌記者 褚怡(發自柏林)

編輯/馬琼

  在全球經濟波動與環境危機交織的複雜背景下,歐洲塑料行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寒冬”。塑料行業曾以強大的創新能力、高效的生産鏈和廣泛的應用,為歐洲乃至全球經濟增長作出貢獻。然而近年來,多重因素的疊加效應讓“歐洲塑料”站在了十字路口。

  根據歐洲塑料製造商協會的最新數據,歐洲地區的塑料産量顯著下滑,而全球範圍內塑料産量卻明顯增長。這種産量上的此消彼長威脅到歐洲成千上萬個相關就業崗位,背後原因包括高昂的能源成本以及大量低價材料進口。

  德國《經濟周刊》雜誌報道指出,歐洲部分塑料製造商正面臨着轉型壓力。比如,以橡膠和塑料生産著稱的德國朗盛化學公司出售了其聚氨酯業務,意在從塑料製造領域轉向特種化學品的生産;德國PAS公司於近期宣布,將關閉諾伊魯平的塑料工廠。

行業經歷“自由落體式下滑”

  歐洲塑料製造商協會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歐洲制塑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下滑。與此同時,再生塑料産業,特別是機械回收塑料産量在2023年首次負增長。

  該協會發布的《塑料-2024年事實速覽》(Plastics-the fast Facts 2024)報告指出,2023年,包括27個歐盟成員國以及英國、挪威和瑞士在內歐洲地區共生産塑料5400萬噸,同比下降8.3%。同時,機械回收的消費後塑料産量降至710萬噸,同比下降7.8%。

  德國Telepolis新聞網稱這一趨勢為“自由落體式下滑”。歐洲塑料製造商協會法國業務負責人讓-伊夫·達克蘭此前對媒體説,“歐洲的塑料工業正在陷入困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塑料産量在同期持續增長,達到4.138億噸,同比增長3.4%。這一增長主要受到中國和美國市場的推動。數據顯示,自2006年以來,歐洲在全球塑料市場的佔比從22%下降至14%,2023年更是降至12%。

  歐洲塑料製造商協會董事總經理弗吉尼亞·讓森斯&&,下降幅度超出預期,加劇了能源密集型行業對“歐洲因去工業化而更加依賴可持續性較差進口産品”的擔憂。

  貿易方面,2023年歐洲塑料貿易總值達127億歐元。然而,儘管歐洲在價值層面上保持了正向的貿易平衡,但噸位上卻表現為凈進口,尤其是塑料樹脂的出口在2020年至2023年間經歷了降幅達25.4%的下滑。

  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塑料生産國,其塑料製造業也受到嚴重衝擊。據德國媒體報道,當地製造商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歐洲塑料製造商協會德國分會(PED)&&,2023年德國塑料産量下降15.3%,銷售額下降21.9%。這已是德國塑料産量連續兩年明顯下降。PED指出,“2024年沒有任何復蘇跡象,經濟環境仍然緊張。”此外,最重要的三個銷售地區(中國、美國和歐洲)對“德國製造”塑料的需求均低於過去。

  專注於塑料加工和相關行業的德國專業媒體《塑料加工者》月刊指出,2021年至2023年,德國的塑料産量下降了17.6%,塑料加工也下降8.5%。國際市場對塑料的需求卻持續攀升,這加劇了德國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劣勢。

  PED首席執行官拉爾夫·迪塞爾強調了情況的嚴重性:“需要明確的是,這些數字是戲劇性的。毫無疑問,這是自該行業存在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目前預計德國2024年的塑料産量將再次停滯不前,比2022年的水平低25%左右。”

高成本、限制性監管和官僚主義

  歐洲塑料製造商協會指出,當前歐洲塑料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能源和原料價格持續上漲,加之通貨膨脹加劇與循環原料供應的捉襟見肘,共同推高了生産成本,使得歐洲製造商在市場競爭中愈發力不從心。與此同時,各類監管措施和繁重的官僚主義負擔,阻礙了企業對新産能的投資與工廠的現代化改造,進一步削弱了歐洲塑料製造業的競爭力。

  “高能源價格、限制性監管和國外的低成本生産,是影響歐洲塑料製造商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歐洲中央銀行前行長馬裏奧·德拉吉説。

  英國《金融時報》稱,歐盟委員會在上一屆任期內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催生了大規模的監管措施。儘管這些措施旨在加速綠色轉型,但不少企業認為過度監管束縛了增長。

  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前主席帕斯卡爾·康芬説,2019年至2024年,歐盟委員會&&了超過70項與綠色交易相關的法律,這還不包括數以百計的技術性二級立法以及涉及數據管理、數字技術和金融領域的其他對企業運營産生影響的法規。歐盟委員會的一項調查發現,在2022年公布的綠色交易法律中,僅15項就會給企業帶來超過23億歐元額外管理成本。

  英國英力士公司烯烴業務首席執行官羅布·英格拉姆認為,歐洲的官僚主義和監管負擔是一種“自殘”行為,若無法吸引新的投資,生産商將難以承擔向更可持續生産轉型的資金壓力。

  在此背景下,歐洲塑料行業對高運營成本和塑料進口增加的擔憂日益加劇。英格拉姆説,儘管歐洲市場對新型塑料的需求持續增長,但投資卻主要流向了能源成本更低、監管環境更寬鬆的美國和亞洲市場。

  歐洲塑料製造商協會總裁馬爾科·坦恩·布魯根卡特説,歐洲對進口塑料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同時越來越多的歐洲生産設施正在關閉。“殘酷的現實是,由於投資環境惡劣,循環塑料生産領域的工業活動和投資正在撤離歐洲。”

  分析人士認為,塑料對歐洲經濟至關重要,它是健康、汽車、建築、電子、可再生能源、消費品以及包裝等諸多行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構成要素。據統計,歐洲塑料行業的約5.17萬家公司提供了超過150萬個工作崗位,並在2023年創造了超過3650億歐元的銷售額。然而,隨着投資外流和依賴進口的加劇,這一行業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循環目標受威脅,轉型壓力大

  “歐洲塑料行業競爭力的下降威脅着該地區向塑料循環經濟的轉型。”歐洲塑料製造商協會警告説,如果缺乏一個有效支持行業競爭力的政策和市場框架,歐洲有可能失去在可持續塑料創新方面的領先地位,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數據顯示,由回收的消費後材料、生物基及生物屬性塑料構成的“循環塑料”,在歐洲塑料總産量中的佔比仍高於全球其他地區。然而,歐洲塑料製造商協會指出,該佔比僅為14.8%,自2022年以來僅增長0.7個百分點,這反映出增長趨勢的放緩,遠未達到實現該行業設定的轉型路線圖宏偉目標所需的增速。

  讓森斯強調:“為避免歐洲轉型步伐放緩,我們必須緊急採取行動,提升循環塑料生産的投資吸引力,削減因許可程序冗長等因素導致的繁瑣流程,並為我們的國際競爭對手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儘管面臨重重挑戰,我們仍致力於實現‘塑料轉型’路線圖中的循環經濟與凈零排放目標。”

  歐洲塑料製造商協會認為,歐盟的政策和監管框架亟需設定強制性回收材料含量目標,及時接納如質量平衡方法和化學回收等創新回收技術,簡化低碳循環工業設施的許可程序,以及實施監測和認證機制以確保進口産品符合歐盟標準。此外,還需進一步評估歐盟及其成員國的財政和經濟措施,以緊急提升歐洲循環塑料生産的國際競爭力。

  然而,製造商們似乎沒有那麼雄心勃勃。德國《經濟周刊》雜誌報道指出,面對塑料行業的持續疲軟以及高生産成本的壓力,德國部分塑料製造商正在被迫加速轉型。

  以橡膠和塑料生産著稱的德國朗盛化學公司2024年10月初宣布,將其聚氨酯系統業務出售給日本宇部興産公司,此次交易價值達4.6億歐元,預計收益約5億歐元。朗盛預計交易將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屆時其將徹底退出聚合物業務。

  朗盛首席執行官馬蒂亞斯·察赫特&&,出售聚氨酯系統公司是其快速轉型為一家純粹的特種化學品公司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朗盛將利用交易所得款項來減少凈債務,強化資産負債表。

  針對德國橡塑製品行業的現狀,德國“信貸改革”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該行業共有290家企業倒閉,與2022年相比增加20家,比2019年增加80家。

  在經營32年後,德國PAS公司近期決定關閉其在諾伊魯平的塑料生産工廠。據德媒報道,2023年,PAS公司的最大客戶——博西家電(旗下擁有西門子、博世等知名家電品牌)的訂單突然中斷。PAS總經理托馬斯·博恩説,儘管這一決定令人惋惜,但出於經濟層面的考量,關閉塑料工廠勢在必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