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中加速演進

2024-12-23 17:12:28 來源: 《環球》雜誌

文/韓一元

編輯/黃紅華

  2024年的世界,國際局勢變亂交織,地緣衝突延宕升級,“脫鉤斷鏈”愈演愈烈,全球南方加快崛起,百年變局的大勢走向愈加清晰。

  2025年的國際形勢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又有哪些國際熱點值得關注?梳理2024年發生的國際大事發展脈絡,不難看出一些標誌性的國際熱點事件在2025年或將發生新的變化,這些新變局將進一步影響國際格局走勢。

特朗普“捲土重來”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將開啟其第二個總統任期。在勝選演説中,特朗普聲稱將開啟“美國的黃金時代”。然而,其一貫奉行的更為單邊、更具交易性的對外政策或對世界經濟政治産生衝擊。

  移民問題一直是特朗普競選與施政的焦點之一。特朗普在他的競選網站上公布了20條“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核心承諾,其中頭兩條就是關於移民問題:第一條,“封鎖邊境並停止移民入侵”;第二條,“實施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驅逐行動”。在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多次承諾修建完成美墨邊境墻,封鎖邊境,增加邊境執法人員,以阻止非法移民進入美國。

2024年12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中)與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右)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晤後走出愛麗舍宮

  振興國內經濟是特朗普施政的另一個重點,重點是推動本國經濟增長和製造業復興。特朗普提出了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減稅舉措,包括延續他2017年的減稅措施——外界認為這些措施對富人更有利,而這項政策原本將在2025年失效。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將通過提高進口産品關稅來平衡國內減稅。他多次聲稱,將對主要進口來源國如中國、墨西哥、加拿大等加徵關稅。據美國耶魯大學估計,特朗普提議的關稅上調將使有效關稅率提高至10%左右,為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不僅將擾亂正常貿易往來與供應鏈,還可能引發全球貿易戰。

  外交方面,結束俄烏衝突將是特朗普外交政策中的優先事項。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多次提出要中止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在其勝選後,特朗普提出了結束俄烏衝突的方案,儘管這一方案被俄烏雙方拒絕。可以預測的是,2025年上任後,特朗普還將針對俄烏衝突制訂停火方案,屆時能否促成俄烏雙方停火,將是其對外政策的一大考驗。

  由於特朗普施政奉行“美國優先”原則,在全球醫療衞生、環境保護、打擊犯罪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層面,不願承擔美國作為頭號發達國家的國際義務與歷史責任。分析人士認為,在特朗普2025年開啟第二個任期後,美國很可能再次上演退出《巴黎協定》、拒繳聯合國會費等戲碼,掣肘多邊合作進程,而這毫無疑問會對國際秩序的正常運轉帶來干擾。

俄烏衝突在“停”與“戰”中持續

  目前,俄烏衝突已持續超過1000天,戰事繼續呈膠着態勢。由於美國政治變化,一些輿論認為,西方對烏援助可能減少,俄烏雙方走向談判桌的可能性增大。2024年11月23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第三屆“烏克蘭穀物”國際糧食安全會議框架內與外國媒體交談時&&,完全有可能在2025年結束衝突。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多次&&,對談判持開放態度。

  或許正因如此,俄烏雙方都想借機改善自身戰場形勢,以便在未來談判時佔據有利位置,這反而導致當前俄烏緊張局勢再度升級。例如拜登政府日前允許烏克蘭使用美制遠程武器襲擊俄本土,普京則批准新版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以強化威懾。

  據路透社披露,特朗普團隊已擬訂三個結束衝突的方案,雖細節各有不同,但共同點是烏克蘭需作出讓步並放棄加入北約。不過,外界分析,澤連斯基很難輕易接受這樣的條件,部分歐洲國家也可能持反對態度。至於俄羅斯,其聲稱“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全部實現是停火的必要條件。另外,美俄在以何種方式結束衝突問題上也存在很大分歧。因此,在2025年,俄烏雙方談判的大門有望打開,但雙方何時能真正談判還有待觀察,即便雙方願意談判,談判進程也不會輕鬆。

  更深層矛盾是,俄羅斯與西方長期缺乏互信且在地緣政治層面存在結構性矛盾,俄烏衝突即是北約長期將烏克蘭作為反俄“橋頭堡”,不斷東進擠壓俄戰略空間造成的惡果。除了烏克蘭問題,俄與西方在軍控、網絡安全、人權等問題上亦分歧很大,在中東、中亞、北極等多個地區的較量也在不斷加劇。有專家指出,即使沒有俄烏衝突,西方也很難真正放棄遏制俄羅斯的戰略,俄與美西方之間的隔閡難以彌合,種種原因導致俄烏雙方實現停火並不容易。

歐洲困境中求變

  近年來,歐洲內部深陷內外多重困境。經濟增長乏力、社會矛盾加劇、極端思潮不斷涌動,治理難度飆升,歐洲多國遭遇政府執政危機,特別是兩大“火車頭”德國、法國雙雙陷入政治困局。

  在德國,朔爾茨領導的執政聯盟破裂,大選或提前至2025年2月。這場政治危機源於德國聯合政府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環境下遭遇巨大預算分歧。2024年11月,朔爾茨解除自民黨主席林德納的財政部長職務,自民黨隨即宣布退出和社民黨、綠黨共同組成的“紅綠燈政府”,執政聯盟一夜間“垮&”。

  法國的情況同樣不樂觀。2024年12月4日晚,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一項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依照法國憲法,總理米歇爾·巴尼耶代表政府向總統遞交辭呈。這是1962年以來法國政府首次被議會推翻。在接受巴尼耶的辭呈後,法國總統馬克龍於12月13日任命其長期政治盟友、中間派政黨民主運動黨主席弗朗索瓦·貝魯為新任法國總理。這已經是馬克龍2024年任命的第四位總理。

  此外,極右勢力借機攻城略地,推動歐洲政治重心進一步“向右”傾斜。

  從外部環境來看,面對俄烏衝突外溢效應衝擊,歐洲安全秩序持續承壓,特別是秉持“盟友責任論”的特朗普回歸,歐盟已經清醒認識到,在安全上嚴重依賴美國不可行。近期,馬克龍、比利時首相德克羅等多位歐洲領導人在不同場合&&,歐洲不能回避自身的安全責任,更不能將自身安全“外包”給美國。

  事實上,歐盟謀求戰略自主的進程已經加速。近日,歐洲議會首次提名主管防務和太空事務的委員,被外界視為歐盟誕生首位“防長”。歐盟也大力推進“永久結構性合作”、聯合武器採購等議程,強化自身應對安全威脅的能力。然而,戰略自主非一朝一夕能實現,在安全問題上左支右絀的煩惱仍將持續困擾歐洲,歐盟真正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還需要較長時間。

中東權力格局加速演變

  2024年12月初,敘利亞一夜變天。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在24小時內攻入首都大馬士革,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放棄總統職位遠走莫斯科。緊隨巴沙爾政權倒&,以色列軍隊在數小時內摧毀了敘利亞所有防空基地和大部分軍用機場,地面部隊更是穿過軍事緩衝區,繼續向敘利亞國土挺進。

  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到2024年年末敘利亞巴沙爾政府倒&,中東局勢持續動蕩。

  目前來看,巴以和談的前景仍不明朗,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訴求差異巨大,以色列堅持戰後在加沙地帶保留軍事存在,特別是加沙南部與埃及接壤的“費城走廊”,哈馬斯和停火談判斡旋方之一的埃及都對此堅決反對,哈馬斯堅持要求停火和換人協議應導向長期停火。此外,哈馬斯還擔心,美國共和黨政府2025年1月上&後,會允許以色列在第一階段停火結束後,恢復對加沙地帶採取軍事行動。

  有分析認為,即使艱難達成停火協議,加沙地帶的重建仍將困難重重。英國《經濟學人》直言,即便衝突能在2025年結束,其造成的破壞和流離失所問題也將遺留多年。

  而敘利亞突變給本已動蕩不已的中東局勢再添不確定因素。事實上,敘利亞變局不僅打亂了敘利亞內部相對平衡的政治格局,同時導致各政治派別之間爆發武裝衝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目前,敘利亞政權更迭看似塵埃落定,但新政權能否結束動蕩,會採取何種政策等都是未知數。除此之外,這些政治派別背後的各種勢力,也將繼續在敘利亞問題上明爭暗鬥,持續對中東地緣政治格局産生重大影響,發生代理人戰爭甚至爆發地區性衝突的風險仍很高。

亞洲有喜亦有憂

  儘管受到大國博弈、域外安全危機等因素的影響,亞洲地區整體形勢相對穩定。域內國家和地區攜手努力,打造更緊密的區域互聯互通夥伴關係,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取得新成就。

  作為涵蓋世界上人口最多、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紅利不斷釋放,區域産業鏈供應鏈整合效應與經濟增長效應開始顯現,共享機遇、共促發展的區域合作新局面初步形成。

  東盟共同體建設亦穩步推進。《東盟共同體2025願景》即將收官,東盟着眼後2025時期建設、制定東盟共同體願景2045已提上日程,新的願景將更具前瞻性,加強區域合作和深度融合,推動綠色、數字、可持續轉型,促進科技創新,將東盟打造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印度作為南亞的龍頭,在莫迪的第三個任期內大力推行“鄰國優先”政策,進一步推進與鄰國孟加拉國、不丹和尼泊爾等的合作,專注於推動南亞地區交通互聯互通建設以及促進區域內跨境能源貿易。

  面對新的國際形勢,中亞國家也加強地區整合。域內國家通過“C5+1”機制推進與大國良性互動,着重將本地區打造為注重對話溝通的多邊&&。

  地區國家不斷探索共同繁榮道路的同時,亞太地緣政治格局也進一步複雜化,為地區發展帶來新挑戰。尤其是,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升級,美韓不斷強化軍事同盟。同時,緬甸戰亂持續延燒,內外交困的緬甸將迎來2025年大選,圍繞大選,軍政府和反軍方勢力博弈升級。

  此外,日、韓兩國政府執政危機也為亞太發展與合作帶來不確定性。受“黑金”醜聞影響,自民黨支持率持續低迷,黨內根基本就薄弱的石破茂面臨內外交困局面,日本政壇恐陷入新一輪動蕩期。深陷戒嚴風波的尹錫悅遭彈劾並被停職,國務總理韓德洙臨危受命代行總統職權,圍繞彈劾案在憲法法院的漫長審理和未來可能的大選,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仍在持續加劇。

  作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和增長潛力的區域,同時亦是歷史與現實矛盾交織、地緣政治競合極為複雜的地區,亞洲國家仍需創新理念,積極探索,共創發展與安全合作新局面。

非傳統安全問題繼續考驗國際社會

  2025年,一些非傳統安全問題將繼續成為關注焦點。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中,極端天氣帶來的風險甚至超過了國家間武裝衝突、網絡不安全、社會分化等因素。

  受到棲息地退化和喪失、過度開發、物種入侵等因素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

  在氣候變化、地區衝突、經濟增長乏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持續惡化。聯合國多個機構聯合發布的2024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全球消除飢餓的步伐不進反退,若放任當前態勢發展,到2030年將有約5.82億人處於長期食物不足狀況。

  全球近7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世界上幾乎一半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6.85美元。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貧困、繁榮與地球》報告稱,按照當今緩慢的減貧速度,可能需要一個多世紀才能消除貧困。

  面對以上種種日益嚴峻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全球各國都難獨善其身。由於資金不足、抗災能力弱等原因,發展中國家的脆弱性表現更為突出。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國際社會必須強化合作,推動氣候、糧食、能源等關鍵領域的轉型,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全球南方”漸入佳境

  近年來,“全球南方”聯合自強,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在地區衝突中堅持客觀立場、拒絕選邊站隊,共同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向更加公正、包容、合理的方向發展,這一時代潮流正在持續深入演進。

  特別是2025年適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全球南方”國家有望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發出共同聲音、維護共同安全、促進共同繁榮。中國將作為輪值主席國主辦2025年上合組織峰會,緊緊圍繞可持續發展的主題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另外,2025年金磚機制有望在推動國際金融治理架構改革、優化國際貿易結算等議題上取得更多積極進展,為廣大南方國家發展保駕護航。

  西方國家濫用政治和經濟霸權擾亂國際秩序,造成全球治理結構失衡,甚至引發地區衝突,非洲國家尤其受到傷害。對非洲國家而言,不斷增強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十分緊迫。

  南非已正式接任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成為首個領導這一重要國際論壇的非洲國家,並將於2025年11月在約翰內斯堡舉辦G20領導人峰會。

  拉美作為“全球南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舞&表現日趨活躍。2025年,巴西將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七次會晤。

  在重要多邊合作機制中越來越多的參與甚至發揮引領作用表明,非洲和拉美的全球影響力正在顯著增長,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將有助於進一步壯大“全球南方”追求戰略自主的聲勢和力量。

  (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