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萊外交顯現微妙轉向
9月15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阿總統米萊(前)向國會提交2025年預算案時發表講話
文/孫岩峰
編輯/吳美娜
近期,阿根廷外交“異動”頻頻。總統米萊在9月29日播出的一檔電視採訪節目中就國際時局等作出不同以往的一些表態,之後不久他又&&將參加11月在巴西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並希望與多次遭其激烈指責的巴西總統盧拉會面。
輿論普遍認為,米萊對中國、巴西等國的態度從上&伊始的刻意拉開距離,轉變為有意靠近,甚至有所希冀,反映出其領導的阿根廷政府面對改革僵局,正逐漸作出一些戰略調整。但10月底阿根廷外長蒙迪諾因在聯合國大會投票支持取消對古巴制裁而突遭米萊解職,則又表明,米萊政府既有外交路線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在可預見的未來,米萊政府對外戰略、舉措等將作出怎樣的調整,目前仍充滿變數。但可以肯定,從阿根廷國家發展等層面考慮,阿外交走向將趨於複雜化。
複雜現實下難一意孤行
在意識形態上,米萊長期以來堅持右翼保守價值觀,與美國保守組織、猶太團體關係密切,對美國和以色列“一邊倒地親近”。同時,對古巴、委內瑞拉等拉美左翼態度激烈,尤其對巴西總統盧拉。
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米萊堅決指責俄羅斯,&&願意將阿軍方的俄式武器轉售給烏克蘭。
在對華問題上,米萊競選期間對加入“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以及與中國的貨幣互換協議等都持消極態度。
然而,現實卻給了米萊政府沉重一擊——美西方承諾的全盤接納和經濟支持遙遙無期,米萊政府逐步意識到偏激外交政策將破壞阿根廷最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關係。
巴西是阿根廷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進口來源地,中國是阿根廷第二大貿易夥伴、最大進口來源國和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國,特別是中國與阿根廷總計18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已成為阿根廷維持外匯儲備甚至是其支付外債的重要來源。俄羅斯是阿根廷經濟支柱農牧業所必需的化肥等重要物資的主要來源。米萊政府對巴西、中國和俄羅斯的態度,無疑使國際市場對阿根廷經濟前景充滿疑慮。
同時,米萊為推進競選中承諾的經濟改革,迫切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友好型”營商環境,而偏激的外交路線將大大削弱外界對阿根廷市場穩定性的預判。對此,米萊開始在外交領域逐步放軟姿態。
他先是在上&之初釋放出“阿根廷如果同中國斷絕&&,將是阿根廷外交嚴重錯誤”的調整信號,之後派時任外長蒙迪諾訪華,直接向中方傳遞希望繼續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的信息,更是希望中方能延期應於2024年6月到期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米萊經濟改革進入關鍵期
米萊上&前,阿根廷經濟飽受通貨膨脹高企困擾。2023年12月就職總統以來,米萊推出一系列旨在挽救經濟的“休克療法”改革措施,以期減少財政赤字、控制通脹。這些措施被質疑過於激進,引發爭議甚至抗議。
今年下半年以來,這種“休克式改革”進入到關鍵期。一方面阿根廷宏觀經濟在數字上有所改善,今年已連續7個月實現財政盈餘和貿易順差,國家風險指數下降到1258點,被國際社會認為是十多年來阿根廷難得的經濟“亮點”。
但另一方面,通脹壓力居高不下,從去年12月至今年8月阿根廷通脹率累計達144%,物價上漲幅度甚至超過遭受美國經濟制裁的委內瑞拉,其中與民生緊密相關的燃氣、電力、水和公共交通等價格累計上漲約300%。9月底阿根廷統計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該國貧困率從近42%躍升至52.9%,其中極端貧困率更是升至17.9%,全國42.5%的家庭處於貧困狀況,貧困人口數量達到二十年來最高。
很多阿根廷人認為,米萊經濟改革的成效是政府“勒緊腰帶”、裁減大量社會開支和福利支出的畸形結果,貿易盈餘是民眾收入減少、消費力下降導致進口需求萎縮所致,數字增長的代價是民眾生活水平的大幅下降和增長後勁的過度犧牲,根本不是改革的正常“療效”。
而且米萊政府在政治和社會領域的激進改革舉措,包括以“總統令”形式繞開國會,將政府部門由18個部委減少至9個,停建公共工程、修改《勞工法》《海關法》,強行啟動國企私有化等等,已引發反對派和廣大社會民眾強烈不滿。左翼的正義黨及其盟友、各行業工會等已發起多次大規模示威游行,並正醞釀新一輪街頭行動。
在此背景下,米萊執政已來到一個“十字路口”,如能順利繼續推進改革,吸引更多外資、增加更多出口,將能帶來更多就業崗位、提升勞動工資,從而增強市場信心,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這將形成一個經濟鏈條各環節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米萊改革所期待的持續繁榮。
如果改革進入僵局,經濟增長無法突破瓶頸,民眾生活水平繼續惡化,便很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社會衝突和政治動蕩,繼而削弱甚至摧毀國內外投資者信心,引發市場連鎖性崩潰,改革因此“中途夭折”,米萊也有可能會在彈劾或政治惡鬥中黯然下&。因此,確保經濟迅速和穩定增長,已經成為米萊政府當前執政的重中之重,其外交政策也勢必隨之調整。
“阿中關係能為雙方帶來廣泛的利益”
2023年中阿貿易額達到200億美元,同期美國與阿根廷貿易額為140億美元。中阿貿易額中,阿對華出口的大豆、牛肉、豆粕都是其最重要的出口優勢産品。
過去20年來,無論是在傳統貿易領域,還是在礦業、油氣、水電站投融資方面,中阿合作程度都在大幅提升。中國參與並提供融資的阿根廷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基什內爾總統電站和塞佩尼克省長電站、貝爾格拉諾鐵路改造項目都是阿能源和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的重要項目。特別是阿已將鋰礦開發作為未來産業轉型的重點,中國的投資、技術和市場更是阿根廷實現新能源産業突破的難得夥伴。
與此同時,美西方對阿根廷的支持卻乏善可陳,僅有的幾個實際支持是同意阿根廷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債務重組,並提供47億美元短期融資,以償還原有債務。但有阿根廷媒體認為,這更多是IMF擔心阿根廷“倒債風險”,並非願意幫助阿尋求發展,因為IMF對阿方提出的長期大額貸款或延長償債期限根本不予理會。
相比之下,中國不僅同意延長與阿根廷的貨幣互換協議,甚至同意阿方使用互換額度償還欠IMF債務。互換額度是兩個或多個不同國家的中央銀行之間約定的相互借貸額度,旨在應對外匯市場波動和金融風險。兩相比較,米萊政府想必能深刻體會到發展對華關係對阿根廷的重要意義。有學者近日撰文評述,阿根廷對華立場正在改變,對華關係日益務實,重新致力於與全球新興經濟體發展夥伴關係。
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辦。阿根廷駐華大使馬致遠(Marcelo Suárez Salvia)近日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阿根廷政府正在實施政策,努力提高阿出口能力,阿中在貿易方面是互補的合作夥伴。阿根廷現政府願意繼續同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深化合作,並歡迎更多中企赴阿投資。“阿根廷現政府不尋求同中國脫鉤,恰恰相反,我們認為,阿中關係能為雙方帶來廣泛的利益。”
(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所執行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