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文化”的時代變體

2024-11-13 15:58:19 來源: 《環球》雜誌

斯洛文尼亞第十七屆國際當代小丑和新馬戲節上的表演

文/《環球》雜誌記者 趙修知(發自倫敦)

編輯/馬琼

  每年夏季來臨,英國首都倫敦都會舉辦遠近聞名的倫敦小丑藝術節。這是一場倫敦喜劇界的年度盛宴,來自世界各地、風格迥異的表演者們用各種肢體動作、滑稽表演加上誇張的服飾,向觀眾詮釋有着數百年歷史的小丑藝術。今年的小丑藝術節,演員們為英倫觀眾奉獻了20多場精彩紛呈的表演。

  倫敦小丑藝術節的聯合發起人、藝術總監丹·利斯説,當人們想到小丑時,會很自然想到紅鼻子、艷麗的妝容或者兒童派對上的藝人。但來到倫敦小丑藝術節,人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當代很多小丑並不化粧,他們身材樣貌各異、表演各具特色。

西方小丑文化的歷史淵源

  小丑是西方馬戲團和啞劇藝術中的常見角色,以獨特的妝容、寬大鮮艷的服裝、誇張的動作和滑稽的表演為觀眾帶來歡樂。小丑表演的特點是幽默感強、情節荒誕、肢體動作激烈。

  根據《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介紹,小丑最早的形象誕生於古希臘時期——禿頂、穿着滑稽的小丑,在當時的鬧劇和啞劇中扮演配角,模仿其他人物的動作,或者向觀眾扔堅果等。類似的小丑形象也出現在古羅馬時期的啞劇裏,戴尖頂的帽子,穿斑駁的長袍,充當其他演員惡作劇和辱罵的對象。

  到了中世紀,吟游詩人、雜耍演員們時常會在演出中加入小丑式的表演。中世紀晚期,小丑正式成為一種專業的喜劇演員類別,主要是由一些模仿宮廷小丑、傻瓜表演的街頭藝人演變而來。

  16世紀下半葉,意大利的喜劇劇團裏出現了聞名歐洲的小丑形象Arlecchino或稱Harlequin(丑角)——他看起來像是愚蠢的傻瓜,同時又是一個聰明的騙子,臉上戴黑色的面具,身上衣服則由五顏六色的菱形小塊組成。他們最初的作用是在喜劇表演中場休息時娛樂觀眾。

  英國的小丑角色起源於中世紀神秘劇,他們是一個有時甚至能欺騙魔鬼的丑角和惡作劇者。英國最早的專業舞&小丑包括伊麗莎白時期著名的喜劇演員威廉·肯普和羅伯特·阿明,他們都曾效力於莎士比亞所在的“宮內大臣劇團”。

  英國最早的馬戲團小丑是被稱為“小丑之父”的約瑟夫·格裏馬爾迪,他於1805年首次出現在倫敦的劇場裏。格裏馬爾迪扮演的的小丑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喬伊”,他尤其擅長經典的身體技巧,比如翻滾、摔跟鬥等,以及跟其他演員和觀眾打鬧互動。

  從1946年開始,每年2月的第一個星期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小丑表演者們都會精心打扮,聚集在東倫敦哈克尼區的一間教堂裏為格裏馬爾迪舉行一場特別的周日禮拜,紀念他為小丑藝術作出的傑出貢獻。

宮中的“持證傻瓜”

  提及小丑文化就不能不説到英國的宮廷小丑,它對現代小丑藝術有着深遠影響。宮廷小丑,或稱“弄臣”,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王室或貴族家庭中受雇來供主人和客人娛樂的小丑。

  聰明過人又滑稽可笑的宮廷小丑負責在“沉悶、閉塞”的宮廷中活躍氣氛,通過表演魔術、雜技,或者唱歌、講笑話等逗王公大臣們捧腹大笑,他們還有一個名稱——宮中的“持證傻瓜”。

  與劇場小丑、街頭藝人們有所不同,宮廷小丑除了用誇張的表演、高超的才藝逗樂各位王室成員,還享有談論、嘲諷君主和高官而不受懲罰的權利,他們甚至會利用滑稽的諷刺表演向君王傳遞消息、諫言獻策。

  宮廷小丑有時還會參與戰爭,他們會騎行在部隊前面,挑釁或嘲笑敵人,甚至充當信使;還會通過唱歌和講故事等方式,鼓舞己方軍隊的士氣。

  英國歷史上,有不少足智多謀、多才多藝的宮廷小丑成了君主駕前的紅人、寵臣。亨利八世與他的弄臣薩默塞特就是有名的例子。據説,薩默塞特跟國王關係親密到可以直呼國王的名字,叫他“哈裏”“大叔”。英國歷史上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女性宮廷小丑——簡·福爾,她是凱瑟琳·帕爾王后和瑪麗一世的弄臣,也可能擔任過安妮·博林(亨利八世的王后)的弄臣。

  宮廷小丑在當時的王宮中是一份“正兒八經”的職業,門檻可不低。宮廷小丑和“流離失所”的街頭小丑不一樣,他們居住在王宮或者城堡裏,有着可觀的收入,君主和貴族們一開心還時不時會給額外的獎賞,可謂衣食無憂。

  然而正如中國古語所説“伴君如伴虎”,圍繞在國王身邊的宮廷小丑在享受錦衣玉食的同時也伴隨着危險。17世紀初,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有一個名叫阿奇博爾德·阿姆斯特朗的弄臣。阿姆斯特朗成為國王身邊寵臣後,在宮廷中享有極高的榮譽和豐厚的財富。然而,因為言行舉止日益“膨脹”,不僅越權,還經常羞辱當時頗有影響力的一些人,他最終被國王革職。

  英國的宮廷小丑傳統隨着17世紀中期的英國內戰結束而終結。內戰結束、查理二世復辟後,沒有恢復宮廷小丑制度。但王宮之外,一些貴族仍然雇用小丑。查理二世在民間大力支持戲劇、音樂等藝術形式,也為小丑文化繼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小丑形象

  從莎士比亞的戲劇角色,到畢加索畫筆下巴塞羅那的街頭藝人,從世界聞名的太陽馬戲團中的各類角色,到夜幕下倫敦市中心小酒館舞&上的現代藝術演員……儘管宮廷小丑文化已經終結,但過去幾百年裏小丑卻未中斷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他們以古怪詼諧的裝束,誇張可笑的糗態,用喜劇的形式及非凡絕技為觀眾帶來歡樂。值得一提的是,備受喜愛的麥當勞叔叔就是一個經典的小丑人物。

  除了有專門的小丑表演,小丑還時常出現在其他類別的演出中,比如與馴獸師一起指揮動物表演,配合魔術師展示精彩魔術,有時還用幽默的方式“不經意”地解開魔術表演的秘密,或許還會和雜技演員來一組高難度的動作……

  當時間來到20世紀初,當時電影藝術開始席捲全球,一位出生於倫敦的喜劇大師成功把小丑喜劇帶到全世界觀眾面前,他就是查理·卓別林。這位外表英俊、演技精湛的英國人,在美國好萊塢塑造了一個穿着白襯衫加窄禮服、大號的褲子與皮鞋、戴着禮帽、手持拐杖、留一撇小鬍子的經典形象。

  豐富的面部表情、極具特色的走路姿勢、激烈的舉止神態……即使沒有色彩鮮艷的服裝和紅鼻子白皮膚的妝容,也沒有人否認是卓別林創造了當代電影史上最優秀的小丑表演。

  如果説卓別林塑造的小丑形像是好萊塢喜劇電影的“扛把子”,那麼美國DC漫畫公司1940年出版的《蝙蝠俠》中的大反派“小丑”則是現代藝術中暗黑美學的代表人物。它是邪惡小丑(又被稱為恐怖小丑)的原型,通過各種恐怖元素和黑色幽默,對傳統喜劇小丑角色進行顛覆性的重塑。事實上,研究人員指出,傳統小丑形象中煞白的臉龐、鮮紅且被放大的嘴唇可能會令人們,尤其是小朋友們聯想到文學作品中的惡魔與壞蛋形象。

  説到銀幕上經典的邪惡小丑形象,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2019年驚悚片《小丑》中由傑昆·菲尼克斯扮演的小丑,以及2008年好萊塢導演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其中,希斯·萊傑憑藉這一角色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

  據説,為了能駕馭好小丑角色,萊傑特意將自己關在酒店的房間里長達43天,在幽閉的環境裏揣摩角色,打磨演技。對他詮釋的這個邪惡小丑,全球影迷發出感嘆:“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