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校100周年系列 | 社會服務擔使命 篤行不怠啟新程

2024-11-12 16:35:36 來源: 《環球》雜誌

 

2024年1月12日,時任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林彬代表學校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汕尾市人民政府簽約合作共建深汕中醫醫院

文|趙卓

  西藏林芝市總面積11.487萬平方千米,居住着藏、漢、門巴、珞巴等35個民族和僜巴。2023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援藏醫生彭雄強剛來到林芝市人民醫院時,就發現這裡是偌大的林芝地區血液透析患者唯一的透析中心。高原地區的醫療條件,特別是超聲診斷技術相對落後,有些透析通路失功患者不得不跋山涉水到拉薩甚至四川治療。為此,彭雄強在當地開展了“透析患者動靜脈超聲檢查”等三項新技術,使得血透患者診治時間及成本大大減少,極大提高了生活質量。

  作為林芝市人民醫院功能科副主任,彭雄強還完善了科室超聲報告質量控制管理制度及病理隨訪制度,定期開展超聲報告質量控制及病例隨訪,並總結原因及改進措施。同時進行了20余萬字的超聲診斷模板更新,針對高原甲狀腺、乳腺疾病的RADS分類,在科室開展規範化診斷學習,提升診斷符合率。日常工作外,他還利用節假日隨醫療隊深入林芝各縣區、鄉鎮進行義診,備受邊遠地區民眾的歡迎和喜愛。

  彭雄強的事跡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多年來以“上醫醫國,先覺覺民”“厚德博學,精誠濟世”校訓精神為核心,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無論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留下遺書、逆行出征,還是在抗擊“非典”和新冠疫情等國家急重公共衞生事件中不怕犧牲、衝鋒陷陣;無論是援疆援藏,用精湛的醫術綻放民族團結之花,還是扎根非洲20年,有效抑制瘧疾傳播助力大國外交,一代代廣中醫人始終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為民之心始於初建 紅色血脈光耀史冊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創建於1924年。兩年後,該校開辦了贈醫處,用於臨床教學並向社會免費贈醫送藥,贈醫處即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的前身。當年,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還積極開展施種牛痘工作,每年春季“贈種洋痘,不取分文”,使很多貧苦群眾免於天花疫症。

  學校成立之初,積極參與地方社會活動,例如法庭鑒證,每當出現與醫療有關的案件,常需要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提供醫學意見。如1928年廣州地方法庭判決一宗懷疑傷害案,諮詢了學校專業意見後,在判詞中指出:參考諮詢中醫藥專門學校教員筆錄,受害人乃是中風,據此決疑。

  1933年,學校附屬“廣東中醫院”正式開業,內有大小病房二十間,病床三十多張,另設有各科門診、藥房、醫療室、護理室、煎藥室、供應室、太平間等。醫院仍為贈診性質,普通醫生不收診金,聘來的名譽醫生則收取一定診金,隨到隨診的特診收診金1元。病人處方後可在院內配劑,亦可往別處購藥,外科首診病人還贈外敷藥。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廣州中醫學院以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為基礎正式成立,成為新中國首批四所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之一。

  1995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廣州中醫藥大學。一路走來,百年辦學歷程從未間斷,育人興邦薪火相傳,更將“紅色因子”與時代元素結合,以黨建引領學校和附屬醫院建設,繪製了一幅幅賡續紅色血脈、為蒼生立心立命、為杏林傳承薪火的時代畫卷。

  2003年“非典”期間,87歲高齡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鄧鐵濤臨危受命,擔任中醫專家組組長。在他的努力下,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收治73例病人,取得“零轉院”“零死亡”“零感染”的成績。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在抗擊非典戰鬥崗位上發出“這裡危險,讓我來吧!”的壯語,與同行們匯聚起白衣戰士的時代強音。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第二附屬醫院傳承葉欣精神,不畏艱險,在8小時內535名醫務人員爭先請纓馳援湖北,24小時內開闢出隔離病區,60小時不眠不休建成核酸檢測實驗室,派出101人次逆行出征,在湖北、香港、河北、雲南、遼寧等抗疫一線奮戰,同時還馳援馬來西亞開展國際援助。

  2022年廣州面臨十分複雜嚴峻的疫情形勢,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在穗三家直屬附屬醫院共派出醫療骨幹726人,接管方艙醫院6140張床位、收治患者13291人,出動2.6萬醫護人員支援核酸採樣量超1087萬份,大力支持地方疫情防控工作。

  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張忠德14次參與全國抗疫行動,帶領團隊堅持臨床與科研並進,實踐並完善了國家制訂的中西醫融合方案,降低新冠重症病死率及重症轉化率,有效提升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成功率,救治急危重患者10萬餘人次,交出了一份屬於中醫藥人的漂亮答卷,並為國內乃至全球抗疫提供了有力的經驗和方案。

逾山越海援疆援藏 駐村幫扶砥礪深耕

  比彭雄強早一年來到林芝的,是第二附屬醫院針灸專家、副主任醫師袁鋒。在廣東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吹響集結號之際,從非洲加納結束為期13個月援外醫療任務還不到兩年的袁鋒,選擇了去青藏高原開始為期3年的醫療支援幫扶工作。

援青海幹部在雪天裏堅持診療

  在林芝,袁鋒努力為中醫臨床適宜技術惠及基層牽線搭橋,從專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助力林芝醫療衞生事業發展。在臨床診療上,他發揮針刀優勢,提高疑難雜症處理能力。因為療效顯著,多地患者慕名前來。他還推進“師帶徒”,手把手、全方位幫扶帶教對象,為當地培養出一支帶不走、打得贏的醫療鐵軍。為提升臨床能力,他還將三甲醫院查房模式帶到藏區醫院,着力提高當地醫生對疑難複雜疾病的認識能力。

  在了解到藏醫藥浴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功效後,袁鋒化身宣傳使者,邀請非遺宣傳人直播講解,並通過多家媒體報道,為藏醫藥浴走出高原、服務群眾、融入健康共同體培基築底。為促進中醫藏醫交流,由他主導,第二屆、第三屆粵林中醫藏醫交往交流學術論壇在林芝和廣州成功舉行,促進中藏醫藥深度交流,造福兩地人民。

  除了援疆援藏,廣州中醫藥大學找準高校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入口,發揮中醫藥資源優勢,積極參與“百校聯百縣”助力廣東省“百千萬高質量發展”工程,堅持“縣域所需、高校所能”,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服務“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戰略。

  2023年8月以來,學校先後派出兩批共16名醫療專家常駐佛岡開展基層醫療幫扶、醫療人才培養等工作,累計駐縣工作時間超過280天,師生服務團隊服務覆蓋佛岡全部6個鎮及21個典型村;組織附屬醫院專家超過300人次到佛岡各鎮村開展大型義診、健康科普講座30余場,服務群眾超過4000人;組織300多名學生組成14支“百千萬工程”大學生突擊隊奔赴佛岡各鎮,開展義診義教、科普宣傳、社會調研、政策宣傳、紅色文化宣講等社會實踐及志願服務活動共計82場次,直接服務群眾超過7500人次。

  學校與水頭鎮衞生院建立緊密型醫聯體幫扶關係,組建“1名執行院長+1名院長助理+N名骨幹醫生”的醫療服務團隊,參照三甲醫院標準,全方位、全過程、深層次參與衞生院新院區設計建設、運營管理及醫療業務指導。自2023年8月11日開業以來,水頭鎮衞生院日均門診量達到120人次,與幫扶前相比實現翻番,甚至有香港、澳門、深圳等地居民慕名前來就診。

  此外,學校還聯合當地政府和民營企業,通過政府專項債投入1億元,撬動企業資本投資2.1億元建設水頭國際康養中心,以“公私合建+合營”的模式推進醫養産業發展。學校組織醫療專家團隊為康養中心提供醫療技術支持和運營指導。目前康養中心已通過廣東省總工會認定,成為廣東省職工療養基地。正式運營9個月以來,累計接待全國各地醫養旅游群眾超1萬人次,直接帶動當地百姓就業近百人。

  學校充分發揮中醫藥學科和資源優勢,以醫療衞生教育、醫養産業發展、基層人才培養作為幫扶主要發力點,實現佛岡縣水頭鎮基層醫療衞生條件從“有”到“好”的根本轉變,變鄉鎮康養服務“短板”為“潛力板”。目前,水頭鎮鄉村特色産業蓬勃興旺,2023年10個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合計325萬元,同比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增長17.7%,2023年新增返鄉及外來就業3588人,常住人口增長12.1%。

  “為推動解決粵東粵西粵北醫療資源不足問題,除了幫扶建設佛岡縣水頭鎮衞生院,打造‘全省一流、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基層衞生院樣板外,我們正持續加強與粵東、西、北為主的150多家基層醫院建立起幫扶、協作關係,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在粵東、西、北地區均衡布局,服務健康廣東戰略。”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劉中秋對記者&&。

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7月16日,坐落於汕尾市城區、總投資超20億元的廣州中醫藥大學深汕醫院正式揭牌。此前汕尾市連續兩年中醫診療量超過460萬人次,卻是全省唯一沒有市級中醫院的地級市。自此,廣東21個地市實現市級中醫醫院全覆蓋,也正式補上了全國293個地級市中醫院的“最後一塊拼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合作採用“深圳市交支票,汕尾市主導建設,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託管”的援助模式。由發達地區提供公益資金、地方政府主導建設、依託高水平醫院運營的醫療幫扶模式,已成為廣東推動醫療資源協調發展的成功經驗,為全國解決區域醫療發展不均衡提供了可複製的路徑。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是“十四五”規劃的一項重大戰略,以滿足各區域疑難複雜和重大疾病的醫療服務需要為重點,旨在進一步提升區域間醫療服務水平,共同帶動全國醫療服務能力整體提升。廣州中醫藥大學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大力推進貴州、重慶、海南、珠海、汕尾5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2023年12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貴州醫院正式開診。“貴州醫院是廣東省中醫院建設的三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之一,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該合作項目,作為輸出醫院,廣東省中醫院一定會把管理、技術、人才、文化平移到貴州,幫助貴州醫院更好實現中西醫結合協同發展,並將其打造成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西南樣板,建設立足貴州、面向西南、輻射東盟的整個片區的中醫藥高地。”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史俏蓉對記者&&。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慶醫院項目預計2026年竣工並投入使用。該項目總建築面積17.6萬平方米,規劃床位1000張。按計劃,項目將建立腫瘤科等6個專科聯盟,探索多維度MDT診療模式,加強疑難危重病處置能力建設,成為多學科協同發展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活態傳承杏林瑰寶 凝心聚力精誠濟世

  治人者必先自治,成人者必先自成。

  廣州中醫藥大學憑藉自身強大實力,助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和廣東中醫藥強省,並走出廣東推進建設5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走進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傳統療法中心,艾灸室、火罐室、中藥熏蒸室內躺滿了患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嶺南陳氏針法”第四代傳承人陳秀華異常忙碌,記者只能趁她治療的間隙進行採訪。

  “嶺南陳氏針法”是廣州中醫世家陳氏家族獨創的特色針法,集多種針法特點於一體,包括陳氏飛針法、陳氏分級補瀉手法和陳氏導氣手法等,經歷代傳人的甄辨、整理與推廣,最終形成了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針灸理論和實踐體系,成為中國嶺南針法學術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

  “飛針法以無痛、無菌、準確、快速旋轉為特點,瞬間的進針手法,讓病人在毫無察覺時就已經刺入穴位。陳氏針法體系還將補瀉法進行量化,分為補法、瀉法和平補平瀉三類,以及輕、平、大三級,實現針刺手法量化和規範化發展史上質的飛躍。”陳秀華介紹説。

  這樣的嶺南瑰寶,是醫院通過“杏林尋寶”品牌活動引入的。2009年,“杏林尋寶”活動正式啟動,活動廣發“英雄帖”,董氏奇穴、切脈針灸、平衡針、雷火灸、壯醫藥線點灸……很多過去只存在於文獻記載中或流傳於民間的療法匯聚到一起。這些中醫療法覆蓋急救、治未病等多個領域。在醫院的努力下,這些瀕臨失傳的技法得到“活態傳承”併發揚光大。傳統療法中心目前也成為全國中醫特色療法“活的博物館”。

  “有的技法傳人對於現代醫學體系的理解較為缺乏,醫院引進後,不僅讓其與臨床病種相結合,形成清晰的臨床路徑,還從各個方面不斷完善、改進,幫助其達到最好的臨床效果。如今‘杏林尋寶’已累計梳理中醫藥特色技術523項,實地走訪272項,147項上&展示,58項療法在醫院落地,醫院通過師帶徒、建立工作室等形式,為嶺南地區培養了一批傳承人才。”史俏蓉告訴記者。

  醫院一面堅持中醫藥特色優勢辦院,守正創新、傳承發展,使得上百項中醫傳統療法各顯其效,一面堅持科技強院,追蹤新一代前沿技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今年3月22日,《2023年度中醫醫院學科(專科)學術影響力評價研究報告》在北京發布。在綜合評價中,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位列第二。在各具體學科(專科)的評價中,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中醫皮膚病學、中醫乳腺病學、中醫急診學、中醫疫病學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中醫耳鼻喉科學表現突出,位列第一。

  “十四五”期間,廣州中醫藥大學發揮中醫藥學科特色優勢及地處廣東、毗鄰港澳地緣優勢,搶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機遇,將學校“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與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着力提高學校對人民健康服務和醫藥産業的貢獻,努力彰顯學校社會服務功能。

  學校深化第一、二附屬醫院高水平醫院建設,加快推進第三附屬醫院“中醫骨傷科創新中心”項目建設,大力支持直屬附屬醫院及共建醫院醫療服務、教育教學、科技創新、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引領帶動區域醫療水平提高。學校還着力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強化中醫優勢特色,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急危重症和複雜疑難疾病救治能力,實施名醫名科名院發展提升工程,聚焦中醫優勢領域,做強中醫優勢特色鮮明的專科和學科,全面提高醫療水平,着力打造醫院品牌。

  學校加強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及新藥、健康産品開發。開展中藥産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研製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進行産業化布局,聚焦中藥資源開發和利用,圍繞中藥新藥創制産業需求,緊扣“卡脖子”核心關鍵問題,整合全校資源,聯合粵港澳大灣區相關企事業單位對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人工智能及産業發展進行全鏈條布局。

  學校聯合粵港澳大灣區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上市企業或者央國企等進行新藥研發,進行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加速中藥新藥研發及轉化。同時積極服務大型中醫藥企業已有名優中藥品種技術升級研發,提升區域中醫藥傳統品種技術含量和綜合經濟社會效益;布局中醫藥健康産品開發及産業化,開發以嶺南藥材為基礎的中藥健康産品和功能保健品、日用品、化粧品、食品添加劑以及中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産品。

  站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校百年的歷史時點,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陳文鋒&&:“我們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敢闖深水區,敢啃硬骨頭,聚力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使命,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加壓奮進。以中國中醫藥醫療服務行業‘領軍者’‘排頭兵’姿態,努力打造成為世界中醫藥服務的標杆和典範。”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