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校100周年系列 | 百年恰風華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廣中醫力量
——專訪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陳文鋒
文|趙卓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一把獨特的鑰匙。幾千年來,中醫藥與中華民族相生相隨,凝聚着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智慧、健康養生理念和實踐經驗。
一百年前,省港中醫藥界“八行三會”的仁人志士自籌經費,曆盡艱辛,創立了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廣州中醫藥大學前身),以“上醫醫國,先覺覺民”開啟了中醫藥現代教育先河。
一百年來,廣州中醫藥大學“厚德博學,精誠濟世”,培養了18萬為國家和民族矢志奮鬥、為中醫藥事業嘔心瀝血的“杏林毓秀”,其中不乏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全國教學名師、醫藥企業家為代表的中醫藥領域領軍人物。
一百年來,廣州中醫藥大學“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用仁心仁術與錚錚鐵骨扛起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大旗,以中醫藥原創理論、重大疾病防治等戰略任務攻關為重點,通過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支持,培育創建中醫藥高端科技支撐&&,以發展中醫藥新質生産力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一百年來,廣州中醫藥大學“扎根南粵,放眼寰球”,不僅助力中醫藥産業振興發展,還在歐洲和非洲等地布局7個國家級中醫藥海外中心,與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共建5個國家級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培養了逾兩萬名中醫藥高級人才,有力推動了中醫藥走向世界舞&。
一百年歲月崢嶸,一百年初心如磐。在廣中醫百年發展歷史節點上,“我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職能,主動服務廣東省委‘1310’工作部署,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為廣東全面推進新一輪中醫藥強省,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夯實健康根基、貢獻廣中醫力量;也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建設提供中醫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陳文鋒如是説。
“堅持立德樹人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記者:我們注意到,廣州中醫藥大學入選廣東省黨建工作示範高校,10個二級院係及其基層黨組織入選全國黨建“雙創”培育創建單位,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名列前茅,廣中醫探索了怎樣的思政舉措,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陳文鋒:人才培養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廣州中醫藥大學作為首批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廣東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思政教育,打造“故事思政”“中醫思政”文化品牌,構建“大思政”格局,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中醫思政”是廣中醫課程思政的特色,杏林春暖、橘井泉香、青囊折肱、上池窺垣這些古代名醫的故事,以及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禤國維教授,青蒿抗瘧專家李國橋教授、宋健平教授,“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張忠德、葉欣等的中醫故事,通過專業老師在課堂、在醫院的口傳心授,融入每位廣中醫學子的靈魂深處,內化為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此外,學校着力將中醫藥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落腳點。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戰場上,一批批廣中醫人深入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為抗擊疫情貢獻“中醫方案”和“中醫智慧”。這些愛黨愛國、關鍵時刻能衝上“戰場”的白衣戰士,就是廣中醫思政教育成果的生動寫照。
今年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校 100周年,學校黨委還以此節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史鑒今,凝聚人心,啟迪廣大師生從學校發展歷程中汲取智慧與力量,更好投身於學校“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新征程。
記者:作為新中國最早創辦的4所中醫藥高等學府之一,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大局中,廣中醫如何傳承中醫文化,賡續紅色基因,培育杏林人才?
陳文鋒:中醫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有着天人合一、以人為本、自然和諧、大醫精誠等傳統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
在校內,我們重點打造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圖書館、抗疫文獻館、鄧鐵濤文獻展、思政廣場等教育場所,形成紅色教育帶,引導師生進行體驗式學習。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位於大學城校區內,是全國最早的中醫藥博物館之一,室外除藥王山、時珍山等中草藥種植園區外,還有中醫藥文化廣場、嶺南名醫壁等景點,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極大激發了青少年對中醫藥的興趣。
學校對港澳&學生的培養是我們的優勢和特色。每年9月,港澳&新生與內地新生一起軍訓,穿軍裝、站軍姿、唱軍歌。學校還組織“中國情·華夏行”國情研學營系列活動,為港澳&學生了解祖國打開一扇窗,祖國有多美,要親眼去看;祖國有多強大,要親身去體驗。在學校的幫助下,學生們還組建了志願服務隊,利用假期深入到清遠、潮州等地開展義診和義教。
抗戰時期學校輾轉香港堅持辦學,我們還組織學生和校友到香港跑馬地等辦學舊址參觀,通過歷史教育增強港澳&學生的國家意識。學校還在香港、澳門分別組織召開2024級港澳新生及家長見面會,我為新生頒發了印有特殊編號的錄取通知書,希望把他們培養成為可堪大任的優秀青年。
“人民有需求,學校有行動!”
記者:廣中醫在國家急重公共衞生事件等方面作出過哪些突出貢獻?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
陳文鋒:一直以來,學校積極發揮特色優勢,帶領附屬醫院傳承百年優良校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在急重公共衞生事件、鄉村振興、援外醫療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學校黨委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迅速派出112名黨員幹部馳援武漢。醫療隊黨組織建設堅強有力,26名醫療隊員在抗擊疫情第一線加入黨組織,讓黨旗高高飄揚在疫情防控陣地上。2020~2022年,學校派出醫護人員3.8萬人次參與廣東全省抗疫,派出黨員幹部350餘人次支援兄弟省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馬來西亞抗疫。
因表現突出,學校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1個、先進個人榮譽稱號1名;一名黨員獲評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學校還榮獲全國衞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1項、先進個人3名;榮獲廣東省表彰獎勵16項。
在黨的號召下,人民有需求,學校有行動!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全力以赴做好黨和人民交付的每一項工作。
記者:廣中醫如何服務邊遠地方衞生發展需求,增強醫療服務的同質化與可及性,高質量推進援疆援藏工作?藏族等少數民族也有自己歷史悠久的特色醫療手段、藥材和藥方,廣中醫在這方面是否也有借鑒和探索?
陳文鋒:對口支援西藏、新疆是黨中央、國務院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多年來,學校積極發揮中醫藥學科特色和臨床診療優勢,立足西藏、新疆醫療衞生發展需求,派出近90名優秀醫療專家幹部投身醫療援藏援疆工作。
2024年開學典禮上,陳文鋒書記為軍訓團授旗,並宣布2024級新生軍訓開訓
在廣中醫的幫助下,林芝市藏醫院和林芝市人民醫院的綜合實力全面提升,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走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醫療服務的同質化與可及性進一步增強,讓越來越多的當地百姓就近享受到了高水平醫療服務。援藏援疆幹部以醫療幫扶為載體,不僅助推當地中醫藥事業高質量振興發展,更引導西藏、新疆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學校也很注重少數民族特色醫藥診療經驗。11月9日,藏醫藥文化展在校內的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開展,同時還開展了多場次藏醫-中醫學術論壇、藏醫文化講堂及藏醫體驗及義診活動,獲得游客和師生一致好評。
今年暑假,我到西藏、新疆看望慰問學校援藏援疆幹部,了解幫扶情況,並去少數民族學生家裏訪談。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密切援助雙方科研合作互動,加大針灸等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柔性幫扶力度,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合作。
當好“店小二”,做好“服務員”
記者:廣中醫如何推進附屬醫院和合作醫院建設,打造大灣區及廣東省中醫醫療高地?
陳文鋒:作為黨委書記,我經常説自己是“店小二”,我也要求校長、副書記、副校長都當好“店小二”,做好“服務員”,服務教育科技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主戰場。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抓實建強基層教學組織和教師隊伍,堅持以本為本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鼓勵、支持、保障廣大教職工立足崗位本職用心用情育人才,當好教育家、醫學家、科學家,爭做良醫、大師、名家,爭做新時代“大先生”,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使廣中醫始終是名醫的搖籃、大師的舞&、名師名家薈萃的學術殿堂、百姓信賴依託的醫院。
作為醫科院校,高質量辦好附屬醫院是服務社會的重要載體之一。學校現有4家直屬醫院,8家校政合作醫院,13家臨床醫學院,75家教學醫院(含非直屬附屬醫院),以及貴州、重慶、海南、珠海、汕尾 5 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與附屬醫院唇齒相依、融合發展,一直是學校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附屬醫院與學校之間早已超越了簡單的隸屬關係,而是逐漸形成了具有文化認同、精神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共同精神家園。
學校將以附屬醫院高質量發展為抓手和切入點,堅持“大學好,附屬醫院才能好;附屬醫院好,大學才能更好”的工作理念,以“大學所能、醫院所需”以及附屬醫院“各自所能、各自所需”為原則,以共建共享、互助互促、融合發展為路徑,以構建實力雄厚、特色鮮明、機制靈活的強大醫院矩陣為目標,深化“大廣中醫”理念,為全國中醫藥院校深化醫教研協同發展、建設學校和醫院共同體積極探索新思路,努力在高位上再謀新發展、再蓄新勢能、再寫新篇章。
記者:中藥産業研究複雜,鏈條長,卡脖子問題多,這也為中醫教育和國際化帶來挑戰和難題。你工作中感受比較深的是什麼?
陳文鋒:文化差異是首要挑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對中醫藥理念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西醫側重於循證醫學及在細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而中醫從整體考慮,並在宏觀層面進行系統研究。時至今天,現代藥理學仍無法解釋中醫藥發揮作用背後的所有謎團,現代科學理論也未能完全闡釋中醫藥的科學性。
此外,缺乏統一的國際教育標準和質量保障體系,不同國家對中醫藥的法律和認證存在差異,以及高質量教學資源和資深師資的不足,都是中醫藥國際化教育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對此,我們必須提高中藥全鏈條創新能力。中藥現代化和創新是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通過加強中藥基礎研究、中藥資源與可持續利用研究、中藥標準化與質量控制技術的提升,以及産業化關鍵技術的發展,提升中藥産業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例如道地藥材“優質優形”形成的遺傳與環境機制、中藥藥效物質“全景式”辨識、中藥炮製原理及減毒增效的科學內涵、中藥直接靶點一分子網絡的“精細化”解析等。
總的來説,我在工作中感受最深的是,如何在這些複雜性和挑戰中平衡好教育質量、科研進展和國際化發展。我們需要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學科能力的中醫藥人才,以應對中藥産業的複雜性和全球化進程中的各種難題。
記者:在你看來,應如何發揮高校在中醫藥産業升級、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中的創新作用,推動醫教研産協同育人?
陳文鋒:2021年中藥國際市場共9524億元,中國僅佔9.24%,日本和韓國分別佔29.3%和22.6%。中醫藥市場還有很大發展潛力,所以我們要結合中醫藥高校工作實際和特色優勢,扛起科技支撐産業發展使命,大力培育與發展新質生産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以創新鏈賦能産業鏈。
學校擁有豐富的臨床和醫療資源,其中僅直屬第一、二、三附屬醫院就有500多個醫院製劑,年産值超3億元,學校還建有國家醫學攻關産教融合創新&&、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等一批國家和省級科研&&,能夠圍繞市場所需的中藥製劑以及中醫藥大健康産品研發、生産、轉化全面賦能。
一方面,全面改革學校現有科研單位組織架構,通過功能提升、資源重組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跨學科跨院所研究&&公共化、團隊管理PI制化、實驗&&儀器共享化、資源與績效分配業績化”等創新機制,結合附屬醫院高質量發展工程,打造現代科研組織新體制和新&&,實現學校資源優化配置,全面優化創新鏈、引育人才鏈、激活創新鏈。
另一方面全面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支持和聯合地方政府或園區管委會建設中醫藥概念驗證、中試驗證中心,作為科技成果轉化和賦能産業升級發展的服務&&,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聯合兄弟高校院所、行業權威機構和龍頭企業打造中醫藥知識産權交易&&和轉移轉化創新聯合體,推動産業鏈上下游聯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高原上看風景,更要高原上建高峰”
記者:你履職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已經一年,但曾經在這裡學習工作了二十多年,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園,有什麼感受?在你眼中,廣中醫的“變”與“不變”體現在哪?
陳文鋒:廣州中醫藥大學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站,這裡養育了我、鍛煉了我、培養了我。在這裡,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25個年華,一景一物、一花一草,點點滴滴,鐫刻心中。我愛廣中醫這片土地,因為我永遠是廣中醫人。
不變的,是廣中醫人“厚德博學、精誠濟世”的性格和情懷,同事們還是如此的溫文爾雅,以“天下無疾”為己任;不變的還有振興中醫藥的信心和決心。中醫藥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前中醫藥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戰略機遇期。守着這個寶貝疙瘩,我們唯有感恩奮進。
我離開廣中醫的時候,學校剛剛進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和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名單。有國家和廣東省的大力支持,學校這些年發展突飛猛進,成為廣東省、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建成了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醫學攻關産教融合創新&&、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等重大&&。今年11月,廣州中醫藥大學即將迎來百年校慶,看到學校這些可喜的變化,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針對到任後發現的一些問題,我們開展了一年的“轉作風、重實幹、開新局、爭一流”解放思想再出發大討論,開展調研139場、調研1500餘人次,提出160條破題思路。堅持實幹興邦,以實績論英雄,一批提升服務水平、提質增效的措施制度落地。學校黨委常委班子成員帶頭開展“賽馬比拼”,採用“部門職責流程再造”等641項具體措施,制定《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等45個文件制度,解決“大儀設備論證把關不實”等79個問題,集中火力破解學校事業發展難題。
記者:百年校慶是學校建設的新起點,你提出,全校上下要以更堅定的決心、更恢宏的氣魄與更有力的舉措,着力“再造一個新廣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未來發展的路線圖是什麼?如何探索新路徑、激發新動能,賦能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和廣東中醫藥強省建設?
陳文鋒:百年校慶,既是全面回顧和總結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校100周年以來辦學經驗的契機,又是進一步“轉作風、重實幹、開新局、爭一流”解放思想再出發,更是加快推進“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新起點。
2023年學校獲得的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課題立項超150項,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排名第二;2023年學校還與地方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簽訂各類研發與共建協議62項,合同金額5.26億元,轉化科技成果6項,合同金額4443萬元。第二附屬醫院連續11年位居“中國中醫醫院·競爭力100強”榜首,連續6年位列全國中醫醫院科技量值第一。
高原上看風景,更要高原上建高峰。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此推動引領謀劃好學校“十五五”發展規劃。堅持人才的引領驅動作用,一體化推進教學科研學科人才改革,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和區域發展需求,聚焦一流中醫藥人才培養,為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保障。
嶺南杏林,一脈相承;百年初心,歷久彌堅。適逢百年校慶,學校將釋放百年高校歷史文化積澱,在“院院合一”“經典回歸臨床”基礎上,開創“學校-政府-附屬醫院”聯合辦學、“校地、校政、校院”醫教研管協同育人新模式,以辦學體制機制創新帶動發展活力和增強創新活力,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和廣東中醫藥強省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