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校100周年系列 | 廣中醫:杏林師説

2024-11-12 16:49:22 來源: 《環球》雜誌

  

國醫大師周岱翰獲授“南粵楷模”榮譽稱號

文|胡艷芬

  “醫者,所以從善養心濟人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如果兩種身份兼而有之,則被寄予“上醫醫國,先覺覺民”的厚望。

  一百年前,在“全盤西化”的思想浪潮中,在“漏列中醫”的教育危機下,廣東慈善機構、商會、藥行等社會賢達,攜手共濟、力挽狂瀾,創辦了廣州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廣中醫)的前身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從此,綿延數千年的中醫藥理論正式進入現代課堂。

  一百年後,面對“上醫醫國,先覺覺民”的校訓,廣中醫的教師們重新詮釋先賢的教誨——上醫醫國,要求醫者不僅要有濟世救人的大醫精神,還應有胸懷國家、矢志為民的胸襟和情懷;先覺覺民,強調發展中醫藥事業要有先覺思想,要與時俱進,與現代文明和現代科技相結合。

  跨越百年,尤其是當中醫藥現代化成為國家戰略,先輩們的這一辦學思想更顯活力。如今,一代又一代廣中醫人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其中不乏遠渡重洋、學貫中西的人才。他們説,正是看到了醫學發展的前沿科技,了解了西醫的局限,才更明白中醫藥學是開採不完的知識寶庫。

醫者醫心 師者用心

  免疫療法、CAR-T細胞療法、靶向治療、液體活檢、納米藥物、光動力療法、基因編輯技術……在全世界為攻克癌症持續投入最大的熱情、動用最先進的技術時,西醫們不得不承認,仍然沒有哪一種技術可以徹底治愈癌症。

  面對此情此景,作為中醫腫瘤學學科奠基者之一的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已83歲高齡的周岱翰,時常引用美國醫學博士、呼吸科醫師愛德華·特魯多的格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周岱翰的診室裏晚期癌症患者不計其數,面對那些已被宣告“治療無效”的患者,他總是用放鬆、柔和的語氣,勸説他們好好吃飯、保持好心情、提升免疫力。周岱翰説“中醫重視身心並治,很多癌症患者因為害怕、憂慮,吃不下東西,以致加重了病情。醫生在對付腫瘤之前,首先要醫心。”

  1968年周岱翰從廣中醫畢業後來到農村,目睹很多腫瘤病人備受病痛折磨。回到廣中醫後,他便着手研究中醫藥治療腫瘤的方法。他不斷總結名老中醫經驗撰寫醫案,去圖書館研究文獻,發現典籍中確有很多關於腫瘤治療的論述。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周岱翰來到華南腫瘤醫院(現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動向當時的院長&&,想一邊學西醫,一邊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治療腫瘤,得到院長的支持。

  正是在那段時間裏,他掌握了西醫臨床治療腫瘤的方法,同時也進一步認識到西醫“消滅腫瘤”觀念的局限性。《黃帝內經·素問》之《上古天真論》有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周岱翰告訴記者,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養生要注重天人合一,平衡有度,多方面調養,方能形體與精神健全協調。

  因此,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周岱翰便在腫瘤臨床中詮釋“帶瘤生存”,更新了治癌理念。“帶瘤生存是一種積極上進的理念,不是不理會腫瘤,而是權衡全身狀態,在腫瘤與生命體相互博弈的過程中創造機會,通過控制腫瘤,同時提高身體免疫力,來延長生命。”

  周岱翰從中國古人智慧中總結出來的治癌理念,最終被證明具有超越時代的先進性。隨着人類對腫瘤認識的深化、對基因組學的解讀,到2006年,世衛組織將腫瘤論述為“慢性病”和“可控性疾病”,腫瘤是慢性病的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現在人們對腫瘤治療的評價指標不再是“治愈率”而是緩解率和5年生存率,這些都與“帶瘤生存”理念不謀而合。

  中醫腫瘤學是個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許多古代中醫經典著作都有腫瘤症狀、辨證、驗方的記載,但分散在內外雜病的治療中,沒有形成專門的學科。廣中醫在國內較早開始中醫治癌的專科培訓,當時沒有教材,便在國內中醫院校開先河,開設腫瘤學教研室,逐漸建立這個專業。

  隨着專業影響力的擴大,形成一個學科的條件逐漸成熟,周岱翰着手牽頭編寫了國內第一本中醫腫瘤學教材。“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申請了本科、碩士、博士教育,最後國家批准成立了中醫腫瘤學重點專科。此後,我們申請的《中醫腫瘤學雜誌》也得到當時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2019年在廣東創刊,填補了國內無中醫腫瘤學專業學術期刊的空白。”周岱翰説。

  據了解,近10年來,廣東省各地的中醫院紛紛開設了中醫腫瘤門診,擴建了中醫腫瘤病房。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和第二附屬醫院各分院的中醫腫瘤科病房住院總床位超過500張,中醫腫瘤學教學和人才培養居全國前列。

  對於廣中醫的教師而言,擁有醫者和師者雙重身份,因此用心不僅要在患者身上,還要在學生身上。

  沒人記得張忠德是從何時開始成為廣東人心目中的“德叔”,就連與他共事幾十年的老教師被問到這個昵稱的來源時,也會突然一愣,笑言“好像大家一直就這麼叫的。”

  “德叔”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從事中醫急症學教學及醫療36載,他忠於醫學事業、德被各方的事跡不勝枚舉。

  師生們對“德叔”的總體評價是,始終把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貫穿於工作中,既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又做學生學習的陪伴者。他待學生既是師長又似父親。

  在廣中醫,有個故事常被講起。張忠德曾將一位因父親車禍去世而沉浸在悲痛中的男生小黃帶回自己家照顧,一方面時刻關注小黃的情緒,一方面給他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在小黃沒課的日子裏,張忠德便帶上他一起出診,邊看病邊講解典型醫案。他常教導小黃學醫要重醫德,終生要修兩條:學醫要首做“高人”,即做人要“實”,要誠實磊落,才能業醫重德;學醫要爭做“大醫”,即做醫要“精”,要業精於勤,才能盡好人道。

  他認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要把知識以合理的方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從中獲得滿足,實現價值。小黃在跟隨張忠德學習期間通過反復實踐,在辨證候、立治法、選方藥等方面耳濡目染,逐漸領悟了張忠德學術理論的精義和經驗技術的竅門。小黃在張忠德家住了大半年,最終慢慢走出喪父之痛。如今,小黃已成為一名中醫師,他還立志成為像張忠德一樣的新時代中醫人。

  廣中醫副校長潘華峰告訴記者,廣中醫的教師,學問要貫通古今,見識要通達天地,才華要脫俗出眾,具有慈悲之心。唯此,才能以仁愛之心做好教育與醫療。

拓荒者和領路人

  隨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們的生活壓力也不斷升高,工作節奏加快,女性乳腺疾病發病率連年上升,而且發病趨勢逐漸年輕化。乳房健康影響着女性生活的各個方面。統計顯示,2022年,全球有230萬名婦女被診斷患乳腺癌,有67萬人死於乳腺癌,其中中國乳腺癌確診35.72萬例。

  所幸,在乳腺癌治療領域,有一位中醫人孜孜以求,開拓進取,幾乎為此耗盡畢生心血,她就是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林毅。她從醫近60年,不斷從中醫經典中汲取智慧,奠基我國現代中醫乳腺病學,建立中醫乳腺病全病種、全方位、全周期的防治康養體系。年近八旬的林毅至今仍堅持每週出診6天,年服務患者逾萬人次,其中疑難複雜重病患者佔比超70%。

  出生於福建西醫世家的林毅,高中畢業前曾決心投身藍天,做一名飛行員,但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無奈與夢想擦肩而過,最終進入中醫院校。從此中醫成為了她畢生追求和摯愛的事業。

  “對我來説,臨床工作不僅是事業,更是我的興趣和熱情所在。每當看到患者得到我的治療而康復,那種責任和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雖然有腰椎側彎、壓縮性骨折的舊患,時常覺得腰痛,但只要身體允許,我就會繼續堅守臨床一線,因為這份救死扶傷的工作讓我感到充實,累也是值得的。”接受採訪時,林毅如此吐露心聲。

  1965年,畢業後的林毅來到桂林市中醫醫院,很快就成長為外科的一名骨幹。在臨床實踐中,她敏銳感受到那些飽受乳腺疾病折磨的女性患者的痛苦,那個年代尤以哺乳期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患者人數眾多。

國醫大師林毅(查房醫生右二)帶學生在病房中看望患者

  為找到比西醫常規手術更好的辦法,林毅開始在臨床努力發揮中醫藥特色與優勢,繼承創新“火針洞式烙口+提膿藥捻引流”方法,讓急性乳腺炎膿腫期患者平均癒合時間,比西醫切開排膿的常規治療法縮短20天,達到了無需住院、創傷小、出血少、引流通暢、瘢痕小、療程短、不影響繼續哺乳的目標。純中醫治療的神奇療效,更加堅定了她深耕中醫乳腺疾病的決心。

  1982年,林毅參加被譽為中國中醫藥事業生死存亡轉折點的衡陽會議,她提出了專科建設的八個標準,成為全國中醫專科專病建設的參考標準。

  1984年,林毅創立了全國衞生系統第一個中醫乳腺病專科。在她提出的專科建設八個標準的指導下,1995年,桂林市中醫醫院乳腺科建設成為國內唯一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中醫乳腺病醫療中心”。

  1997年7月,林毅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衞生廳、廣西壯族自治區衞生廳批准,在廣東、廣西兩地帶徒,肩挑兩廣乳腺學科帶頭人的重擔,受邀到廣東省中醫院工作,迎接挑戰從零組建乳腺科。

  直到今日,林毅還記得1997年9月9日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開業、乳腺科開科的場景。她説,“我們在一樓大廳搭了幾張大桌子做義診,全國各地病人慕名而來,一直到下午兩點多才結束。”當時二樓門診一半診室、住院部二樓都留給乳腺科,所有的配套診療設備都是當時最先進的。

  那天,林毅站在醫院的頂樓天&,思緒翻涌,醫院提供這麼好的條件,有這麼多有需求的病人,她既感恩更覺責任重大,暗暗立下目標:建一所影響輻射海內外的中西醫結合乳腺病醫院!

  為發展壯大乳腺科,醫院大力支持採取“內培外引”策略,從跟師、培訓、進修、引進等多方面提供&&,在全國範圍內聚集起一批青年才俊,並在院內遴選富有潛力的年輕醫生加入乳腺科大家庭,打造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在林毅的呼籲下,醫院設立了乳腺病防治研究基礎團隊、中醫乳腺病轉化研究團隊,為乳腺病基礎、轉化研究注入不竭動力,開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

  短短5年後,2002年廣東省中醫院乳腺科獲批為國家級重點專科,並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中醫、中西醫結合乳腺病中心,年服務患者19萬餘人次,乳腺癌手術量千余&,在全國中醫院名列第一。近5年,乳腺病團隊獲得了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一級學會科技進步獎,科研創新初見成果。

  自2021年以來,廣東省中醫院乳腺科連年獲中醫乳腺病學科影響力排名第一。2023年,廣東省中醫院乳腺病專科醫院正式掛牌成立,確立了在國內中醫、中西醫結合乳腺領域的領頭羊地位。

  自此,林毅在26年前許下的心願終於實現!如今的林毅信心十足,她説,“院內專科醫院”這一模式是廣東省中醫院專科發展的“試驗田”,也是專科發展改革的“深水區”,這一模式能夠聚焦、聚力主攻某一類疾病,最終發展成為創新型、研究型、引領型乳腺病專科醫院,勢必會推動整個中醫乳腺病學科的發展。

  作為教師和學術引路人,林毅為學生們開出了“讀經典、跟名師、勤臨床”的九字“處方”,鼓勵他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求問題的答案。“我讓他們參與到各種病例的討論和治療,通過實際操作加深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和應用。我鼓勵他們不僅要學習傳統的中醫知識,還要敢於創新,將中西醫優勢有機融合,積極探索取得療效的機制。”林毅説。後來她的弟子們迅速成長,展現出卓越的學術領導力。比如,陳前軍成長為國家級二級學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院長、乳腺病專科醫院院長;王志宇成長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屆“青年岐黃學者”,廣東省中醫院乳腺病專科醫院副院長,入選2024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司徒紅林成長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乳腺病分會副主委,首屆全國中醫藥傳承高徒獎獲得者。

  無論是師門弟子,抑或是博士生、碩士生、進修生等,林毅都毫無門戶之見,視同己出,傾囊相授。她在繁忙的醫療工作之餘,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中醫藥學會委託,定期主持舉辦20余次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及35期台灣省中醫師臨床進修班,將中醫乳腺病學術思想、診療經驗推廣到全國各地。

師者解惑:用前沿科技解讀中醫藥

  百年前,西醫的強勢滲入直接導致中醫藥的落寞。但中醫藥這把“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不應丟失。為了提升中醫藥的科學性和公信力,為了推動中醫藥的創新發展、促進中西醫結合,為了讓世界共享中醫藥的健康福利,“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是現代醫學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主任、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劉良,曾在廣中醫求學工作十餘年,其間還在德國做過訪問學者,擔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澳門科技大學校長等職。出走半生,年逾六旬的劉良回到廣州,已然成為一個強大的磁石,吸引來全國各地的人才,為共同解決一個具有中醫藥發展戰略意義的問題而奮鬥——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補上中醫藥在世界醫學領域裏缺失的重要一角。

劉良院士在實驗室

  劉良接受記者採訪時&&,“現在正是向世界解讀中醫藥複雜原理的好時候。”他詳細解釋道:

  首先,有國家政策支持。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政策舉措越來越多,我們對中醫藥事業更有信心。

  其次,有技術支撐保障。目前有大量多學科結合的先進技術方法可應用於中醫藥。首先是三合一技術,比如多元質譜分析技術,可用於分析藥方中的小分子;多元生命組學技術,包括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脂組學、糖組學等,能反映疾病狀態或中醫所説的證候,反映內在的複雜病理,更好地解析人體疾病的表型;第三個就是人工智能技術。

  “我們借助人工智能,對多元質譜數據和多元生命組學數據進行分析,找到這些複雜數據之間的關聯,同時打造中醫藥大模型,為中醫藥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劉良説,“例如中醫講望舌,我們根據中醫理論傳統來記錄舌苔的變化,這種記錄是不完整的,不能很好地量化。但利用人工智能,我們可以進行多模態成像。將舌頭各角度、不同病程的照片拍下來,很精細地用人工智能的方法進行分析。隨着人工智能訓練的樣本不斷增加,就會産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效應,最終實現新知識的涌現,這將遠超人類的辨識能力。”

  例如在未來臨床治療時,病人的症狀、病史等相關信息、數據被錄入大模型後,人工智能會進行分析,從而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中藥處方。

  “為什麼説人工智能特別適合中醫藥?以往人們認為中醫的‘望’是主觀的,但隨着人臉識別技術的突破,利用人工智能、聲光電技術等,‘望’就更加精準。”劉良説。

  人工智能大模型可應用於各種疾病,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一位患者可能服用過西藥和中藥,也可能還合併有其他多種疾病。大模型可進行快速分析,不僅了解中藥成分與疾病的相關性,也能分析多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否存在衝突,會帶來哪些風險等。病人出院後,人工智能對患者在家庭中的個體化保健意義也非常大。中醫藥正在從個人經驗診療模式向現代科學數據診療模式轉變。

  劉良相信,利用人工智能和其他先進技術,中醫藥必將走向現代化的臨床診療體系。中醫藥的現代化絕對不能離開中醫的現代化。

  “這就是我們建立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初衷。我們這個實驗室是科技部批准的全國唯一的全國中醫領域重點實驗室,可以帶動實現多方面的突破,從而建立新的研究思路和技術路徑。所以我們的中醫證候實驗室也在抓一些重點。”劉良分析説。

  第一個重點是,實現中醫證候功能信息的採集,開發相關診療設備。中醫所説的脾虛、腎虛、陰虛、陽虛等主要描述的是功能變化,還沒到結構性變化的程度。借助西醫檢測設備我們能觀察到結構性變化,但無法清晰地採集功能性變化的信息。我們正在努力開發這方面的新技術和新設備。

  第二是解釋中醫證候及其治療的科學原理,以及證候的內在生物學規律。“同一種疾病可能有兩三種不同的證候。例如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它有寒濕痹阻型、濕熱痹阻型等不同證候。我們已經完成了大量工作,來科學分辨這兩種證型的分子生物學譜係。利用現有的技術和手段,就可以解析其治療原理。”劉良説。

  第三是選擇一些重大疾病,通過適宜於中醫的循證醫學進行研究,找到中西醫結合的優化臨床方案。

  第四是開發市場需要的可穿戴設備、機器人,讓它們進社區、進養老院、進家庭開展保健服務。

  第五是研究一些能反映中醫藥原創理論和優勢的證候類新藥。目前國家藥監局已經有了相關指南。

  “上述這些都是中醫藥的原創性工作。這些工作雖無法全部在我們的實驗室和團隊中完成,但至少可以形成一定的經驗和研究範式。當前已進入第四科學範式,即用海量數據驅動科學研究的時代,我們需要形成能夠檢測、解析海量數據的能力。形成研究範式後,便可以在未來進行推廣。”劉良説。

  2023年1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設立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中醫藥大學和廣東省中醫院為主要參建單位,任命劉良為實驗室主任。“要感謝國家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支持這個&&,有了這樣的&&,就能吸引優秀人才。在我的實驗室裏,學術委員會有39位成員,其中28位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正是因為這件事有巨大的科學價值,才能聚攏這麼多高端人才。”劉良説。

  潘華峰向記者介紹説,自2022年劉良院士帶領9名教授以“團隊形式”一同全職來到廣州中醫藥大學工作至今,短短2年時間,團隊領銜成功申請了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牽頭組建了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落戶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還牽頭制定了4項國際ISO標準,有關團隊成員2人入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資助。

  此外,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僅數月,就吸引了90多名多學科交叉背景的中青年科研人員加入,圍繞中醫醫療和醫藥産業發展所急需的難點問題聯合攻關,已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杏林有道 師承不絕

  所謂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國醫大師周岱翰、林毅,國際知名青蒿抗瘧專家李國橋……不僅是廣中醫“名師簿”上一串大寫的人名,更是一個個孕育成百上千有志、有才、有德學生的搖籃,成為匯集各方人才的磁場。

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第二附屬醫院(第二臨床醫學院、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領銜的

“中西醫結合急診內科學教師團隊”入圍教育部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杏林賡續不絕,醫道傳承不衰。有老一輩的堅守,也要有新一輩的接續。國醫大師們身後,包括岐黃學者、國家傑青、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等在內一批著名學者教授,正在廣中醫不斷涌現。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新技術重塑教育結構和辦學思路的當下,廣中醫教學相長、師生相長的氛圍漸趨濃厚。

  唐代思想家韓愈《師説》有言:“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潘華峰對此深有體會,她説,現代科學經常將老師和學生拉上同一條起跑線,而廣中醫也順應時代,營造了很好的師生相長氛圍。學校派學生去境內外高校或研究機構學習、培訓。學生學成後,回來向老師介紹學習心得,雙方共同討論,並將新的知識和技術用於實踐中。

  中醫之師“仁德”先行。廣中醫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提升新時代教師素質、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首要任務,致力培養老師成為“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近年來,該校涌現出以全國道德模範提名者張忠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教學名師羅頌平,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李賽美,黨的十九大代表、第九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最美醫生”林麗珠等為代表的師德醫德典型。

  渡人先渡己,育人先育己。為打造一流師資隊伍,廣中醫發揮教學名師傳、幫、帶作用,建立教學名師工作室、思政名師工作室,培養中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啟動學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培育工作,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如今,教師隊伍量質齊飛。據統計,廣中醫現有教職工13599人,其中校本部1339人,附屬醫院12260人,高級職稱2340人。擁有國家級人才173人、省級人才312人。

  用精細化管理,打造活力之師。為進一步激發教師活力,廣中醫積極深化機構編制和薪酬績效改革。實行青年教師預聘制度與師資博士後制度,結束了學校應屆博士直接入編的歷史。此外,該校不斷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使“以崗定薪、按勞分配、注重績效、優績優酬”的薪酬待遇體系得以健全,教學科研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幹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得以享受到更加公平合理的報酬……這一切極大提高了教職工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廣中醫還通過實施教師“精細化分類管理”,完善教師崗位聘期目標與考核,初步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教師崗位聘用制度。

  以春風風人、以夏雨雨人;以學高育人、以德高垂范;以精細化管理謀長遠發展;以容納中西醫、兼具多學科的覺知,融入中醫藥發展“最好的時代”——這是廣中醫一代又一代的教師為過去的百年育人篇章留下的注解。

  站在下一個百年的新起點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廣中醫的師生將更緊密地聚在一起,打造全新的中醫藥學發展範式,催生更強大的教育勢能、更具生命力的東方醫學和治世智慧。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