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查戈斯群島主權歸屬的層層迷霧
迪戈加西亞島對美國軍事意義重大。圖為美國空軍B-2轟炸機
文/朱方方
編輯/黃紅華
英國和毛裏求斯政府10月3日發布一項關於包括迪戈加西亞在內的查戈斯群島主權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説,毛裏求斯總理和英國首相當天確認,已就查戈斯群島主權問題達成歷史性協議。根據該協議,英國將同意毛裏求斯對查戈斯群島,包括對迪戈加西亞島擁有主權。
自1968年從英國獲得國家獨立後,毛裏求斯一直在為恢復查戈斯群島的主權進行不懈努力,時至今日終獲成果。然而,協議的細節揭示了一個複雜的現實:英國將保留迪戈加西亞島的使用權,繼續用作美軍的軍事基地,期限99年,並為此提供“一攬子財政支持”作為交換。據此,美軍軍事基地在該島的存在由原本2016年截止的50年租期,被“合法”延期至2123年。
因此,儘管在法理上毛裏求斯對查戈斯群島的主權得到確認,但迪戈加西亞島的現狀反映出英美在印度洋地區的地緣戰略考量。協議簽署後,英美對該島的軍事佔用被“合法化”,並將延續至下個世紀。
歷史遺留問題
查戈斯群島位於印度洋中部,是一個由58個島嶼組成的環礁群島,陸地面積僅為60平方公里,卻有698公里的海岸線,橫跨64萬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水域。
查戈斯群島因坐落於印度洋心臟地帶,構成了一個關鍵的海上樞紐,足以扼控全球關鍵能源運輸線路。查戈斯群島不僅是連接亞洲、非洲與中東的海上生命線,更是一個能夠對整個印度洋沿岸地區施加軍事和戰略影響力的要地。
位於查戈斯群島最南端的迪戈加西亞島是其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島嶼,面積44平方公里。該島是群島中唯一有常住人口的島嶼,島上駐紮約2500人,主要是美國軍事基地的軍事人員。
歷史上,查戈斯群島曾是一系列無人居住的荒島。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穿越印度洋時首次發現了這片島嶼。隨後,法國在1715年成為首個在此地建立殖民地的國家。後來隨着拿破侖戰爭的結束,英國根據1814年的《巴黎條約》接管了這一地區。18世紀,英國將來自馬達加斯加和莫桑比克的奴隸勞工帶到查戈斯群島上,以開發椰子種植園。
二戰後全球掀起反殖民浪潮,曾被稱為“英國湖”的印度洋上,毛裏求斯、馬爾代夫、塞舌爾等島國紛紛要求獨立,英國無力維持在印度洋地區龐大的海外軍事存在,又不願放棄在印度洋地區的核心利益,遂決定在去殖民化進程中採取分割的方法,將印度洋領地中最有價值的查戈斯群島牢牢握在手中。
1965年,當毛裏求斯尋求獨立時,英國以放棄查戈斯群島作為該國獨立的條件。英國將查戈斯群島從毛裏求斯分離出來,建立英屬印度洋領地(BIOT)。3年後的1968年,毛裏求斯從英國獨立,而查戈斯群島繼續遺留為英屬印度洋領地的一部分,用來滿足英美在迪戈加西亞島上建立軍事基地的國防需求。儘管如此,毛裏求斯長期來堅持對查戈斯群島擁有主權的立場。
縱觀歷史,印度洋地區見證了14起懸而未決的主權爭議,這些緊張局勢大多源自大國試圖維持對關鍵島嶼的控制,以確保它們在這些戰略水域的地緣政治利益。這些邊界爭端成為去殖民化進程中的遺留問題。
英美的幕後交易
在二戰後的國際政治格局中,美國顯著增強了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尤其在冷戰期間進一步鞏固了其戰略部署。而英國因殖民體系瓦解不得不在戰後採取依附於美國的戰略。在這一背景下,英國為維護其殖民遺産和地緣政治利益,秘密將其在印度洋的部分權益轉移給了美國。其中,作為查戈斯群島中最大、戰略價值最高的迪戈加西亞島,於1966年被英國租借給美國,租期長達50年。
1965年至1973年間,英國對查戈斯群島上的居民進行強制遷移,將他們從原本居住的島嶼上遷往毛裏求斯、塞舌爾以及英國本土。這些居民主要是英國殖民時期帶到島上的奴隸勞工的後裔,儘管他們自視為原住民,但英國政府將他們視為“非永久人口”和“移動勞工”。英國這一政策顯然是為了滿足美國在迪戈加西亞島上建設軍事基地的需求,英美之間的利益交換損害了當地原住民應有的生存權益。
1971年,美國海軍在迪戈加西亞島建立了軍事基地,其戰略位置使美國能夠對馬爾代夫、東南非國家和中東地區施加軍事影響。“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迪戈加西亞基地成為美國海外“反恐戰爭”的關鍵支點,美軍可以利用該基地向伊朗和阿富汗部署飛機。美國逐漸將該軍事基地作為對印度洋沿岸國家進行軍事威懾的前沿陣地。
此外,有人權組織指控,英美政府曾利用迪戈加西亞基地作為關押恐怖組織嫌疑人的秘密監獄。
2018年,毛裏求斯政府將與英國在查戈斯群島主權歸屬問題上的爭議提交至國際法院(ICJ),毛堅持認為查戈斯群島是其主權領土的一部分,並得到了國際法院和聯合國的支持。
2019年2月,國際法院發表支持毛裏求斯但不具約束力的諮詢意見,指出英國錯誤地強迫島上居民離開,為美國空軍基地讓路,因此應放棄其控制權。同年5月,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要求英國在6個月內放棄查戈斯群島,當時只有包括美國在內的6個成員國投了反對票。儘管如此,英美不顧國際上的主流聲音,為了一己私利,繼續選擇無視該決議。
博弈還將持續
迫於國際壓力,從2022年起英美轉而採取“拖延策略”,配合解決長期存在的主權爭議問題。2022年,英國時任首相利茲·特拉斯領導的政府與毛裏求斯總統普拉溫德·賈格納特開始會談。英國前首相鮑裏斯·約翰遜等多位英國保守派人士反對將查戈斯群島移交給毛裏求斯,聲稱毛可能允許“其他國家”進入該領土,這可能對美國軍事基地構成安全威脅,並破壞美英關係。
英國的種種藉口表面上是為拖延時間,實則是配合美國維持其在印度洋上的軍事霸權,意圖繼續非法佔據查戈斯群島。
這次英國同意“歸還”查戈斯群島,實則是雙方在近兩年的緊張談判後達成的權宜之策。作為交換條件,英國將向毛裏求斯提供“一攬子財政支持”。雙方將在環境保護、海上安全問題以及查戈斯土著人民的福利方面開展合作。此外,英國還將設立一個信託基金,以支持1960年代至1970年代被強行驅逐出群島的1500名查戈斯人的後裔。目前約有1萬名查戈斯人散居在毛裏求斯、塞舌爾和英國,英國將在毛裏求斯的監督下,將查戈斯人有限地重新安置到外查戈斯群島。
關於查戈斯群島的主權爭端終於塵埃落定,但問題並未徹底解決,局面仍然複雜。一方面,毛裏求斯贏得了對爭議國土的主權,查戈斯群島的原住民後裔也將獲得協議中的財政補償部分。但另一方面,毛裏求斯的主權實際上並不完整,美軍事基地仍在其領土上繼續運轉。作為第三方的美國才是這場大戲的最大贏家。
撥開圍繞查戈斯群島主權歸屬問題産生的層層迷霧,一個殘酷事實是,在現代國際關係的語境中,法理上的主權歸屬並不總能反映實際的地緣政治現實。儘管國際法明確規定了領土主權的歸屬,但歷史上的殖民獨佔行為仍在某些地區持續産生影響。
殖民時代雖然已進入歷史,但直到今天英美等國家在一些關鍵領土上的軍事存在,不僅在地理上形成了戰略楔子,更在思想和文化上留下深遠的殖民烙印。這種由殖民時代安全觀衍生出的戰略思維模式長期存在,激化了海洋權益爭端,導致一些海島淪為軍事化基地,也將繼續對印度洋區域乃至全球的海洋安全構成潛在和現實威脅。
(作者係北京外國語大學迪維希語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