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讀懂新質生産力

2024-10-28 11:09:35 來源: 《環球》雜誌

 

編者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中國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為新時期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翻開了時代新篇章。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本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發展新質生産力,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增添新的強大動能。

連月來《環球》雜誌記者兵分多路,深入不同行業、領域的企業,探尋它們如何進行“新”的培育、在新領域新賽道進行新探索,並策劃推出《中國有“新” 行穩“質”遠——藏在企業裏的生産力變革力量》主題系列報道,從中國企業的變革中尋找故事和答案。

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娟娟

編輯/黃紅華

從廣袤原野到繁華都市,從生産車間到研發場所,從遼闊大洋到浩瀚太空,處處涌動着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熱潮。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

在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賽力斯超級工廠,焊裝車間生産線上的機器人在精準執行作業指令(5月17日攝)

在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賽力斯超級工廠,焊裝車間生産線上的機器人在精準執行作業指令(5月17日攝)

如何更深刻地理解新質生産力、更科學地發展新質生産力、更有效地利用新質生産力?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橫店集團管理學教席教授汪泓通過深入研究,試圖讓更多人能夠更好地讀懂新質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的內涵

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

在汪泓看來,新質生産力的特質,一是技術革命的突破性推進,二是所有生産要素重新進行配置,三是産業能夠實現深度轉型升級,“因此,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發展這三個特點,構築了新質生産力。”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圖)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圖)

汪泓認為,中國發展新質生産力已具備諸多積極因素: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了強大政治保證;蓬勃涌現的科技成果,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了強勁動力源泉;持續改善的科技基礎條件,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了可靠的物質技術保障;日益完備的科技創新體系和産業製造門類,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夯實了能力基礎;超大規模且結構多元的國內市場,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了海量應用場景和施展空間;人才資源紅利進入加速釋放期,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了豐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發展新質生産力,一是要打造現代産業體系,即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産業;二是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增強産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汪泓説,這是各行業都需要明確的目標。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

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國産大型郵輪投入運營,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奮鬥者”號極限深潛,國産新手機成為爆款,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産品揚帆出海……今日中國,科技日新月異,創新層出不窮,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當前,全球新技術革命與産業變革加速推進,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不斷向前推動,正在催生多技術交叉融合、齊頭並進的鏈式變革。

Gartner2023年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收錄了25項顛覆性技術,包括量子糾纏、無人駕駛、通用AI、複雜機器人、能源互聯網、空天地一體化維網等。這些技術有望在未來十年內對商業及社會産生顯著影響。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汪泓説,新産業與新賽道成為科技創新“核爆點”,“全球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形成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以金融科技創新為例。汪泓&&,一方面,由於地緣政治衝突的長期持續、供應鏈和産業鏈的重塑導致運營成本上升,加上高通脹和高利率等情況的出現,使得世界經濟充滿着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金融環境由寬鬆轉向緊縮型,各國貨幣政策在積極及時調整,這也對世界經濟和金融資産價格産生了重大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走勢逐步趨向於分化。“面對這樣的挑戰,唯有在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才能以‘金融活水’澆灌新質生産力,從而推動世界經濟持續增長。”汪泓説,要以高水平金融引領對標高標準經貿規則,要針對綠色金融進行制度創新和激勵,還要提升數字金融創新與治理水平。

10月21~24日,被譽為金融界“奧運會”的SWIFT國際銀行業運營大會(Sibos)2024年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共同探討主題為“未來金融,協同互聯”的多項議題。易寶支付作為中國金融科技的代表性企業第三次受邀參會,展示了其智能、便捷和可信賴的交易服務解決方案,分享了眾多成功案例。例如,易寶支付在其産品中融合了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還優化了風險管理和合規監控能力。金融科技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要敢於擁抱新的技術和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汪泓認為,國際創新格局正在重塑,世界創新重心逐步向東轉移。“根據構建的模型,我們對全球科技創新城市進行了評級和國際比較,評價得出全球綜合排名和亞太地區綜合排名結果。舊金山是全球最為頂尖的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和上海在全球100個城市中科技創新綜合得分排名中分別排在第五位和第七位。未來,中國將打造全球科創中心,躍上新&階。”

汪泓認為,當前我國科技體制仍存在一些短板,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破除。“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堅持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優化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評價制度,充分發揮科研人員創新潛力。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發展新質生産力,人才尤為關鍵

如何形成新質生産力?汪泓認為,關鍵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改善營商環境、增加研發投入、強化技術創新能力、提高教育質量;二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克服高端製造業的技術短板,增強先進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深度融入綠色化,積極發展新能源産業、節能環保産業,打造高效生態産業集群,通過技術創新改造傳統高耗能産業,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並躍遷至價值鏈的高端水平;四是打造數字核心技術,推動數字技術與其他技術領域不斷實現跨界協同,促進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五是釋放人才活力,必須加快培養能夠引領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讓創新型人才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引領者、推動者。

7月6日,人們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觀看松延動力人形機器人NING奔跑

7月6日,人們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觀看松延動力人形機器人NING奔跑

其中,人才的培育對於新質生産力的形成與發展尤為關鍵。汪泓&&,作為一所國際頂尖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始終保持對科技創新領域的高度關注,深度探索科創之道,培育面向科創時代的管理人才和科創先鋒,以管理賦能科創,讓創新的成果不斷涌現,進而轉化為生産力。

據她介紹,中歐在學院五年發展戰略規劃中,確立了“2+4+X”跨學科研究高地,其中包括中國與世界、ESG、AI與企業管理和卓越服務四個研究領域,並建立了AI、大數據、5G等領域的國際化教研隊伍,挖掘跨學科研究優勢,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學術影響力和決策諮詢價值的研究成果。“作為中國和歐洲乃至世界交流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始終服務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與轉型,服務於全球經濟的交流與融通,為高質量發展貢獻中歐智庫力量。”

“現在許多企業遇到的數字化轉型瓶頸,主要不在硬體,而在於軟實力,集中表現在領導力、人才、組織和文化變革。”汪泓説,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四大學科研究領域之一的“AI與企業管理”,正是從軟實力方面培養發展新質生産力所需的人才。

“人才隊伍是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資源。”汪泓説,人才隊伍的素質提升,是伴隨內涵提升和結構優化的漸變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正是人才隊伍的量變過程催生了生産力的質變。(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