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北生南下”潮起
4月29日,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生參加示威活動
文/《環球》雜誌記者 沈敏
編輯/胡艷芬
克萊姆森大學、亞拉巴馬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上面這些美國高校名字,和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大學等如雷貫耳的名字比起來,是不是顯得有些小眾?然而,這些位於美國南方的公立高校,近年來卻成為越來越多美國北方高中畢業生的求學選擇,甚至不少北方學生“捨近求遠”,放棄申請東北部雲集的常春藤私立名校,南下求學。到底這些美國南方高校有什麼過人之處?
南方公立高校成新寵
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期一篇專欄文章寫道:“許多少年急切地想要拋掉那些撕裂新英格蘭和紐約州校園的政治極化環境,換成南方那種周六可以打橄欖球的社區氛圍。”
該報援引美國聯邦教育部現有最新數據指出,整體而言,常春藤聯盟成員仍是大多數北方高中生趨之若鶩的學府,南方一些傳統私立名校如杜克大學、圖蘭大學、埃默裏大學等也依舊受歡迎,而像南卡羅來納州的克萊姆森大學、佐治亞州的佐治亞理工學院這類南方公立高校,近些年的招生情況更明顯地反映出“北生南下”潮流。2002年至2022年的20年間,南方公立高校錄取的北方學生數量增長了84%,僅2018年至2022年就增長了30%。
比如美國東南部名校田納西大學,2002年只有約50名學生來自美國東北部,2022年增加至近600人,同屆共約6800人。同時期,位於美國南部密西西比州的旗艦級公立大學密西西比大學錄取的東北部學生從11人變成了200多人,同屆共約4500人。位於美國東南部州亞拉巴馬的研究型公立大學亞拉巴馬大學,20年內收到的一年級新生入學申請增加了6倍以上,比同期申請入讀哈佛大學的人多兩倍。
今年4月,美國《自由新聞報》的一篇文章援引一站式大學申請&&“共同應用”同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南方公立高校收到的北方“州外”學生入讀申請持續增長。所謂“州外”學生,指的是公立大學的學生及其近親屬不是該校所在州的常住居民。克萊姆森大學2023年錄取的新生中大約19%來自美國東北部的紐約州和新澤西州,而在2017年,該校的“州外”生源比例最高的是鄰近的北卡羅來納州和佐治亞州。
美國東南部州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大學幾乎半數本科生來自“州外”,排名前五的“州外”生源中,紐約州、新澤西州、馬薩諸塞州均在東北部。
南下的學生多了,一些北方名校的人氣也有所下滑。布朗大學和哈佛大學今年收到的新生入學申請分別下降了5%和3%。
美國大西洋沿岸中部地區和新英格蘭地區的私立高校收到的入學申請自2019年來分別增加了29%與25.3%,低於南方高校整體同期增長42%的水平。如果只看南方公立高校,增幅更高達62.4%。
更好的“投資回報率”
朱莉·凱托維爾家住新澤西州,畢業於耶魯大學,當過律師。她發現大女兒亞歷克絲有意申請的大學基本都在南方,比如克萊姆森大學,讓她委實不理解。“克萊姆森?一個新澤西好人家的猶太姑娘,這合適嗎?”
亞歷克絲後來選了邁阿密大學,現在讀大二了。她在新澤西的不少夥伴都選了南方的大學,比如北卡羅來納大學、弗吉尼亞大學。“這些都是非常聰明的孩子。他們看重的事情和我們這一代截然不同。”凱托維爾説。
這是2023年7月6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拍攝的哈佛大學校園
她發現,現在的孩子對常春藤名校充滿歷史感的建築和校園環境並不“感冒”。“他們喜歡奢華,喜歡舒適。許多南方學校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多,宿舍條件更好,設施更好,還有空調。”
除了就學環境,北方學生“南遷”也有現實的考慮。因為大家發現,名校畢業不一定成為“人生贏家”。達特茅斯學院一位教授2023年做了一項調查,發現《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首席執行官中,僅11.8%出自常春藤盟校。
佐治亞理工學院負責本科生招生工作的裏克·克拉克説,從前,能從常春藤盟校畢業,往往意味着穩定的“中上層生活”水準。但現在,許多收入最高的職業往往與“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相關,有些常春藤高校提供這類課程,但在弗吉尼亞理工、克萊姆森等南方大學也能學,“而且後者學費更便宜,氣候更溫暖,氣氛更友好,投資回報率更高”。
逃離政治“極化”氛圍
從美國內戰、廢奴運動到《吉姆·克勞法》導致的種族隔離,美國南北方政治文化差異明顯,只是隨着時代發展漸漸變得隱蔽。但不少北方學生和家長依然因為白人至上主義、種族主義的“遺毒”對南方抱有成見。
然而進入21世紀,尤其是近幾年隨着美國政治“極化”氛圍加劇,一些北方校園變成了不同陣營激烈辯論甚至對抗的場所,而南方高校卻靠着“保持傳統”吸引了北方那些只想“安靜讀書”的學生和家長。新時代的美國“南北之爭”這次可能關乎人才流動。
眼下,新一輪巴以衝突的延宕升級讓校園氣氛變得更加緊張。這讓一些特殊學生群體不太自在,進而想要“逃離”。
《自由新聞報》4月報道了大二學生斯科特·卡茨的故事。他就讀於美國東南部北卡羅來納州的私立高校埃隆大學。2022年秋,面臨高中畢業的卡茨在考慮申請哪所大學時曾猶豫不決。他是猶太人,家住東北部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富裕街區,那裏自由派居多。他母親原在南卡羅來納州長大,但18歲時選擇北上,併發誓永不回去,因為受不了南方的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氛圍。而近年來,卡茨卻感到各地大學校園裏越來越明顯的“反猶”情緒。
現在看到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園中的反戰示威活動和衝突,身為猶太人的卡茨慶幸當時的選擇。埃隆大學離他家很遠,但在“保護猶太學生免受反猶仇恨影響”方面,它是被美國猶太人組織“反誹謗聯盟”評為最優級別的全美僅有的兩所高校之一,因為未曾發生過“嚴重反猶主義事件”,也沒有“抱持敵意的反猶學生組織”。對卡茨來説,“這很重要”。
卡茨説,他很多同學也來自北方,比如馬裏蘭州、新澤西州、緬因州、紐約州。
《自由新聞報》的報道總結説,對北方學生來説,20年前根本不在其考慮範圍內的南方高校現在成了心之所向有許多理由:南方天氣溫暖,大學體育運動發達,氣氛更閒適,規矩不像北方高校那麼嚴。看到社交媒體上的南方學生肆無忌憚地開派對,北方學生心生羨慕、心嚮往之。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許多傳統名校的政治氛圍變得越來越緊張,不同陣營壁壘分明、互不包容。涉及敏感議題,往往“誰聲音最大誰就贏”。
近年來,“黑人的命也是命”反種族歧視運動、白人至上主義與右翼排外團體的重新活躍、推倒美國內戰時期“南部邦聯”代表人物雕像等社會政治現象,不斷衝擊着美國社會和高校校園。一些本身立場偏保守的家庭傾向於把子女送進看起來沒那麼“激進”的南方高校。
沒有世外桃源
一些南方頂尖學府也有不輸常春藤盟校的聲望,比如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的圖蘭大學、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的埃默裏大學、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的范德比爾特大學等,都一直有比較穩定的“非南方”生源。這當中,埃默裏大學經常被類比為馬薩諸塞州的頂尖文理學院威廉姆斯學院;范德比爾特大學有“南方哈佛”之稱;圖蘭大學2026屆學生多達30%來自美國東北部。
而在近年來的“北生南下”潮流中,一些“二流”南方高校也成了香餑餑。美國《城鄉雜誌》2022年10月一篇報道指出,沃思堡一所中型高校得克薩斯基督教大學2021年秋季入學新生有57%來自得州以外,其中17%來自加利福尼亞州。而在該校2008年秋季入學新生中,只有不到30%來自州外。
報道指出,這個趨勢背後有一個現實原因:傳統名校越來越“卷”,躋身這些學府變得越來越難。2021年,哈佛大學的入學申請錄取率降至史上最低的5%。更多好學生把目光轉向那些名聲不那麼響亮、錄取率通常在50%以上的南方高校,導致這些學校也開始金貴起來,不再是安全的“保底”選擇,不過總比進入常春藤盟校容易些。
當然,南方高校也不是世外桃源。初來乍到的北方學生難免受到一些“文化衝擊”。尤其是一些學生從“深藍”州轉到“深紅”州,更需要克服一些意識形態衝突。舉例來説,保守派大法官佔優勢的最高法院在2022年推翻近半個世紀前在聯邦層面確立墮胎權的判例“羅訴韋德案”,引起廣泛抗議,而南方各州隨後紛紛&&限制女性墮胎權的州法律,而像得州、佛州、亞拉巴馬州這些南方保守州的學校聲譽也難免受到影響。
在《城鄉雜誌》的報道中,大學申請諮詢師克裏斯托弗·裏姆説,他原先一個客戶家的孩子們就讀紐約曼哈頓一所精英中學,原本目標大學該是斯坦福、杜克等常春藤盟校,但後來目光轉向南方高校,理由是想要一個“可以自由辯論”的校園環境。但就在最高法院宣布墮胎權裁決後,本來準備申請得州私立高校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的那個客戶的女兒,卻給裏姆發來消息,説她不打算在一個立法限制墮胎權的州申請入讀任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