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何以關注緬甸武裝紛爭

2024-10-21 15:01:01 來源: 《環球》雜誌

 

2022年2月12日,人們在緬甸首都內比都參加聯邦節慶祝活動

/俞俊王健

編輯/黃紅華

  印度官方支持的國際問題研究機構“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ICWA)近日宣布,將邀請包括緬甸欽邦、若開邦和克欽邦等地區的民族地方武裝(以下簡稱民地武)以及“民族團結政府”在內的多個組織,於11月中旬赴新德里參加主題為“憲政與聯邦制”的研討會,旨在推動緬甸各民族派別的對話與交流。

  印方這一舉措反映出,印對緬外交政策從與現政府的“單一接觸”,向與不同政治派別的“多元接觸”轉變。綜合分析,這是源於印度在邊境安全、經濟利益以及安全戰略等方面的綜合考量。

 

確保印緬邊境地區穩定

  印度東北部與緬甸西北部接壤,邊界線長達1643公里。由於歷史、民族以及武裝衝突等多種原因,印緬邊境地區長期處於動蕩狀態,近年來愈演愈烈。印度政府在印緬邊境投入力量主要基於以下目的:

  一為打擊本國民族分離組織。印度東北地區處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之間,歷史上是多個民族遷徙的“蓄水池”。印度獨立後,這些民族也開啟了分離運動浪潮,先後出現過110多個民族分離組織,目前還有30多個依然活躍,並呈現跨國化新特徵,特別是與緬甸接壤的那加蘭、曼尼普爾、米佐拉姆3個邦的民族分離組織活動頻繁,它們獲取軍火和經濟支撐、宣示獨立訴求,一旦遭到打擊又逃往鄰國休整和積蓄力量,其中,“那加蘭民族社會主義委員會”“曼尼普爾人民解放軍”等組織就活躍在緬印接壤的偏遠山區。

  以往,緬甸政府雖然多次承諾打擊上述力量,但既沒有能力也不願徹底清除,2021年以來對邊境地區的管控更趨弱化。20235月以來,印度曼尼普爾邦因“表列部落”問題引發騷亂並持續至今,已經造成約250人喪生,數萬人流離失所,並向其他邦蔓延,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據印度媒體報道,9月下旬,印度曼尼普爾邦安全顧問庫爾迪普&&,約900名疑似來自緬甸的庫基族(曼尼普爾邦信仰基督教的民族)武裝分子進入該邦,迫使該邦進入全面警戒狀態。在當前形勢下,印度要打擊印緬邊境地區的民族分離組織,必須得到緬甸民地武的支持,至少要説服它們終止與這些組織開展聯合行動和提供武器。

  二為限制緬甸難民涌入。緬甸西北部地區進入印度的難民主要有兩股。一股是緬甸的印裔難民。19世紀,英國殖民者為遏制俄國勢力南下,將緬甸視作印度的緩衝國,在1823年至1886年間發動三次英緬戰爭,吞併了緬甸並使其成為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隨後,英殖民當局採取寬鬆政策,將大量印度人遷至緬甸,至1937年緬甸獨立前已有100多萬人。

  緬甸獨立後,這些印度後裔在緬甸繁衍生息,到21世紀初人口已接近200萬。由於緬甸政權更迭、內部動亂等原因,印度後裔主動或被動回到印度,其中最早一次發生在1963年。當時因緬甸推行“企業國有化”,在緬印度裔商人利益大受損失,大批人員被迫返回印度。

  第二股是羅興亞人。羅興亞人是英國殖民時期從孟加拉地區移民至緬甸的穆斯林,生活在緬甸若開邦,但緬甸長期不承認羅興亞人的公民身份,從而變成無國籍人員。上世紀60年代隨着民族分離主義盛行,羅興亞人組建了“穆斯林聖戰黨”,多次武裝分離並要求脫離緬甸加入孟加拉國(當時為東巴基斯坦)並建立自己的羅興亞邦,隨後進入了數十年的武裝衝突期。

  2017825日,由於若開羅興亞救世軍襲擊軍警,緬甸民盟政府派出國家安全部隊對羅興亞人所在村莊開展清剿行動,造成約75萬名羅興亞人外逃,大部分逃到鄰國孟加拉國,另有約4.4萬人進入印度。據聯合國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居住在印度的緬甸難民有7萬多人,多數分佈在印度東北部的米佐拉姆邦和曼尼普爾邦。這些難民生活困難,既給印度帶來沉重負擔,又滋生了治安和社會問題。印度要阻止這些難民涌入,需要得到實際控制印緬邊境地區的欽邦、克欽邦、若開邦的民地武的配合支持。

 

保護印度在緬經濟利益

  近年來,印度與緬甸在公路、鐵路、港口、通訊、IT、科技、電力等多個領域開展跨境投資項目,並成為緬甸第七大進口國和第三大出口國,印在緬經濟利益逐年增長。但隨着緬甸局勢動蕩,特別是2023年“1027行動”以來,印度與緬甸的邊境貿易、陸海通道均受到較大衝擊。

  印緬邊界線漫長,且交通相對方便、邊民&&緊密,因而邊境貿易由來已久。1993年印緬兩國正式簽署《邊境貿易協定》,開啟了規範化邊境貿易活動,開闢了莫雷(印度曼尼普爾邦)—德穆(緬甸實皆邦)、昌派(印度米佐拉姆邦)—耶(緬甸欽邦)2個口岸。此後數年,印緬邊境貿易逐年上升,至2021年印緬邊境貿易總額約為6.68億美元,其中印度出口額約3.16億美元。

  但隨着緬甸內部武裝衝突爆發和升級,緬印邊境貿易總額開始下降。緬甸商務部相關數據顯示,今年41日至612日,緬甸與各國的邊境貿易額同比均明顯下降,降幅最大的是與印度的邊境貿易額,僅為16.3萬美元。究其原因,是緬甸政府失去了5個邊境口岸每年達94.8億美元的貿易額,其中昌派—耶口岸就位於印緬邊境。着眼於經濟利益,為恢復邊境貿易,增加印度商品出口,降低貿易逆差,印度需加強與邊境地區實際控制力量的&&。

  2001年,印度為推進與緬甸的經濟&&,啟動印緬兩國基礎設施領域合作的第一個項目——建設印度莫雷至緬甸德穆的公路。該公路全長160公里,進入緬甸後經葛列瓦、吉靈廟還可達到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2002年,印度又推出全長1448公里的印緬泰跨國公路建設項目。但自2021年以來,緬甸實皆省戰事頻發,該地區的交通狀況極不穩定。例如,20221126日,一支緬軍車隊在莫雷-德穆-吉靈廟公路上遭抵抗武裝襲擊,一度導致交通中斷;20236月,該公路正式關閉。2024622日,德穆至吉靈廟段恢復通行,但吉靈廟至康巴(Khampat)路段仍然關閉。

  由於這些公路不僅能夠加強印緬邊境貿易,促進印度東北部的社會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打通了印度進入東南亞的陸上通道。因此,與實際控制公路的“人民保衛軍”等民地武加強溝通十分必要,利於雙方加快推動公路恢復通車、保持暢通。

  此外,印度為解決東北部“南下”出海口的問題,於2008327日,內閣委員會批准了卡拉丹多式聯運項目(簡稱卡拉丹項目),通過發源於緬甸欽邦中部、流經印度米佐蘭姆邦和緬甸阿拉幹邦等地的卡拉丹河,後經實兌港出海,以此打通印度東北地區至加爾各答的戰略通道。

  卡拉丹項目的核心是實兌港,印度從2009年開始投資1.2億美元建設,20235月正式開港,由“印度港口全球公司”全面接管和運營,這也是印度僅有的三個海外港口之一。但是由於緬甸內部動蕩,實兌港所在的若開邦爆發了多次衝突,若開軍不僅破壞了緬政府軍在若開邦的7艘船隻,還可能進一步切斷實兌港與內陸的交通線,以此阻止緬政府軍通過實兌港得到後勤補給。這一局勢既嚴重影響了實兌港的運營,也威脅到印度的戰略通道安全。就當下局勢而言,印度加強與若干軍的直接溝通,是保護實兌港利益的最直接方式。

 

穩固印度“東向政策”橋頭堡

  緬甸對於印度而言,具有極高地緣戰略價值:既是印度通往東南亞的重要陸地門戶,更是印度東部海域的安全屏障,同時還是印度東北部走向穩定的重要推力。同時,印緬兩國的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而緬甸蘊藏豐富的礦産、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又能夠緩解印度能源困境,因而緬甸被印度視為面向東南亞和亞太的橋頭堡。

  1991年,印度拉奧政府上&後,為創造經濟改革最有利的外部環境,提出了針對東南亞、東北亞和亞太經合組織的“向東看”戰略,意圖搭上東南亞、東北亞經濟發展的快車,參與到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之中。20145月莫迪政府上&以來,把“向東看”戰略改為“東向政策”(也翻譯為“東進戰略”),這代表着印度戰略重心的轉移,既把經濟和貿易重點轉向東南亞,而且還要重建在亞洲地緣政治地位的依託。

  在“東向政策”統攬下,印度與當時緬甸民盟政府關係迅速升溫,在經濟、文化、安全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合作,如20168月時任緬甸總統廷覺訪印時,印度主動提出幫助緬甸修建69座路橋。2021年緬甸軍方接管政權後,在西方國家譴責和施壓的背景下,莫迪政府則是持密切關注事態、但不干涉內政的態度,隨後與軍政府也開展了一系列接觸和合作,這充分説明印度對緬甸的外交政策是以現實利益為核心的務實主義政策。

  從緬甸情況來看,1948年獨立至今,共發生過195810月、19623月、19889月、20212月四次軍人接管政權。特別是2023年以來,政府軍與民地武的攻防易手,緬甸政府軍在撣邦、若開邦等地丟失多個據點。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為確保緬甸這個橋頭堡,並未完全押注於緬甸當局,而採取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策略,與多個政治力量接觸,以期形成和保持在緬甸的新影響力。

  (俞俊係陸軍指揮學院副教授;王健係在讀碩士研究生)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