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榮:崑曲要擁抱世界、擁抱當代、擁抱年輕人

2024-10-14 16:05:17 來源: 《環球》雜誌

 

北京市新英才學校的學生們向魏春榮(中)學習崑曲身段手勢

/《環球》雜誌記者劉娟娟

編輯/黃紅華

 

  夏季的一個夜晚,北方崑曲劇院當家花旦、國家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魏春榮剛結束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就連夜乘飛機奔赴英國愛丁堡。在愛丁堡藝術節2024年新開設的板塊“重新發現崑曲藝術節”的崑曲歐洲課堂上,她與北方崑曲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楊鳳一一道,就崑曲的歷史淵源、表演程式和未來發展,與約60位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學生交流探討。

  那是一堂主要面向年輕人的崑曲課。課堂上,魏春榮還與青年演員劉大馨表演了《牡丹亭·游園》。“表演結束後,我給他們講我的穿戴在戲曲裏叫什麼、水袖是做什麼用的、崑曲有哪些行當等等,還教他們一些崑曲的唸白和動作。”魏春榮對《環球》雜誌記者説,希望通過這次講座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崑曲、喜愛崑曲,然後去做崑曲的傳播者。

  作為“重新發現崑曲藝術節”的主要參與團體,除了開設崑曲歐洲課堂,北方崑曲劇院還帶去了經典劇目《白蛇傳》,進行了“崑曲全球青年連線”,穿着戲服在古老的愛丁堡街頭快閃……崑曲在愛丁堡藝術節大受歡迎,讓魏春榮更加堅信,“崑曲的美是可以讓世界各地的人去欣賞的”。

 

讓世界“重新發現崑曲”

  輕撫衣衫,邁步上前,無形的小船隨着演員身體的律動搖晃起來,舞&化為煙雨濛濛的水面,觀眾被帶到千年前的西湖……由北方崑曲劇院青年演員高陪雨、趙藝多、劉展聯袂主演的《白蛇傳》在愛丁堡連續演出4天,場場爆滿,一些觀眾只能加座或站立觀看。

  “令人難以置信的多彩美妙的聲音——對於我們西方人的耳朵而言是如此不同尋常,首屈一指的用手勢和意向講述故事的能力……表演太精彩了,我的母親和兩個孩子在現場都被迷住了!”蘇格蘭亞洲藝術基金會主席理查德·路易斯看過《白蛇傳》的演出後,如此感嘆。

  《白蛇傳》在愛丁堡演出觀眾場場爆滿,魏春榮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白蛇傳説本身知名度高,而且這個戲裏有愛情、有矛盾衝突,還有武戲展示,如踢槍、出手等技巧讓觀眾驚嘆;二是崑曲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世界上具有獨特地位,它的文本、音樂、藝術呈現都容易被人們接受和欣賞。

  舞&上沒有繁複的道具和布景,但演員可以通過表演讓觀眾很自然地感受到他們是在船上。中國戲曲這種寫意的舞&表演形式,與英國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提出的“空的空間”概念可謂異曲同工。

  在愛丁堡,北方崑曲劇院的演員們還穿着劇中人物的服裝,在愛丁堡充滿歷史感與藝術氣息的街道上游行。魏春榮説,“我們用中國的曲笛吹《茉莉花》,蘇格蘭朋友用他們的風笛也一起吹《茉莉花》,這種藝術的交流和碰撞特別有新意,特別美好。”

魏春榮(右)與北方崑曲劇院演員劉大馨在《牡丹亭·游園》演出中的劇照

  “藝術是相通的。”魏春榮向記者講述了她多年前在奧地利演出的一段經歷,“我們當時是受一位專門研究中國文學和戲曲藝術的德國老教授邀請,帶着《竇娥冤》和《爛柯山》到奧地利演出。這兩部戲並不好懂,舞&呈現也不如《牡丹亭》那麼美。我們當時準備了翻譯字幕,但人家説不要翻譯,説‘如果看字幕會影響欣賞舞&上的表演’。結果,沒有字幕,他們看得也真的挺投入。可能文本他們欣賞起來有困難,但音樂、聲腔、表演、情感流露等等,他們能感受得到。”

 

一次大膽的試驗

  除了在愛丁堡向世界推廣崑曲,最近幾個月,魏春榮另一項重要任務是排演北方崑曲劇院原創當代題材崑曲《李佩先生》,她在劇中飾演“中國科學院最美的玫瑰”李佩。

  李佩是“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夫人,著名語言學家,曾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英語教師,被譽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她創辦的“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師資班為應用外語教學和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李佩先生》的故事從李佩與郭永懷於國難中在西南聯大的邂逅鋪陳開來,重點講述李佩在郭永懷因公殉職後化悲痛為力量,在國內應用語言學領域不斷開拓,積極推動中美教育交流合作、輸送優秀科技人才到海外留學等事跡。

  20241016日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當天《李佩先生》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正式公演。《李佩先生》不只是向先輩致敬,同時也是北方崑曲劇院用新的舞&呈現方式向當代觀眾演繹崑曲、拓展崑曲邊界、探索崑曲更多可能性的一次大膽的試驗。

  魏春榮向《環球》雜誌記者介紹,“我們還是原汁原味的崑曲,因為我們的音樂、唱腔是原汁原味的,我們唱的是崑曲的曲牌。但我們演的是現代人,所以就缺少了傳統戲曲固有的那些道具、服飾,比如水袖就沒有了——不可能給中山裝加一個水袖。”

  “怎樣用程式化的手段來演繹現代人?我們勢必要作出一些調整,比如蘭花指,‘你看,先生’”,魏春榮一邊用“輕微幅度”的蘭花指向前指去,一邊向記者介紹,“如果要指一個什麼東西,我們可能就這麼指”,她隨即又作出一個“全”的蘭花指手勢,“但是就不會這麼指,這麼指可能就有點跳脫”。

  《李佩先生》還請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表演藝術家龔麗君做唸白部分的&詞指導。“春香~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魏春榮以《牡丹亭》中一句經典唸白為例,“為什麼最後要拉長?因為她要感嘆。但《李佩夫人》這個戲就不一樣了,我們要找到適合的邏輯重音。龔麗君老師給我們講了兩天,讓我們有了對於話劇&詞的一個認知,可作為借鑒。”

  魏春榮總結道,《李佩先生》保留了戲曲程式的精髓,但其外化的形態要收一些,“保留百分之三四十吧”。

  在魏春榮看來,原創當代題材劇目是崑曲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我們要先把經典劇目的傳承做好,然後才可能有更多的手段、更多的積累去做創新。我們要找到崑曲適合當代的一個路徑,不管能不能做好,都一定要去嘗試,不能回避。”

 

向年輕一代播撒崑曲的種子

  910日,北方崑曲劇院攜手北京市新英才學校,特別呈現了一堂以崑曲《李佩先生》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向學生們展示崑曲的獨特魅力。課堂上,魏春榮帶着學生們學習了崑曲的幾個身段手勢,男孩女孩們一同翹起蘭花指,歡笑聲中,崑曲的種子或許就在某個孩子心中埋下。

  如今,早已獲得無數榮譽的魏春榮,肩負起了向年輕一代傳播崑曲的重任。

  9月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一堂“經典藝術講堂”上,魏春榮和她在北方崑曲劇院的老搭檔、國家一級演員邵崢一起,就崑曲《獅吼記》為觀眾們帶來一堂生動的課程。台下坐著的,有頭髮花白的老人,也有求知若渴的年輕人和天真懵懂的小學生。

  魏春榮對《環球》雜誌記者説,當代年輕人思想開放、涉獵廣泛,喜歡中國傳統戲曲的也有不少,以《李佩先生》的推廣為例,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劇組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拍攝排練小視頻發到社交&&、創作推廣主題歌等。

  在魏春榮看來,《李佩先生》是用古老的崑曲藝術來演繹當代人的精神內涵,“我們有那麼多的傳統劇目,傳統劇目在當時是什麼?不也是當代劇目嗎?誰説現在的當代劇目幾百年後不會成為傳統劇目呢?”

  越來越喜愛和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年輕人一個顯著特徵,很多年輕人也認為自己有責任去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在愛丁堡,來自全球的20位青年代表成為“崑曲推廣全球青年使者”。“這些年輕人在愛丁堡了解了崑曲,非常喜歡,他們自願成為崑曲推廣大使,去傳播和發散崑曲藝術。”魏春榮説。

  此外,魏春榮告訴記者,北方崑曲劇院一直非常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劇院年輕演員佔了80%,這些年輕人都很求上進。”因此,對崑曲的未來發展,她並不焦慮。

  如今一些傳統戲曲演員通過演出及參加綜藝節目“出圈”走紅,北方崑曲劇院有無參加綜藝的計劃?魏春榮告訴記者,目前還沒有去考慮,“可以做,但是怎麼做,要深思熟慮。不管做什麼,都要尊重這一門藝術,不是為了去取悅誰。首先我們還是要把戲做好。”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