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紡織業崛起的邏輯

2024-09-29 16:32:31 來源: 《環球》雜誌

 

2019年3月17日,在埃及阿斯旺的西蘇海勒村,一名男子在展示紡織工藝

/《環球》雜誌記者張猛(發自開羅)

編輯/馬琼

  德國電視一台近日報道稱,德國時裝協會正加速將其服裝生産鏈從亞洲地區部分轉移至北非,以尋求新的供應鏈布局。這一戰略調整背後,是德國與埃及長達30多年的服裝生産合作歷史,且自2021年以來,這一合作顯著加強。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從埃及進口的服裝量,較往年上升了11%

  代表德國時裝行業350家企業的德國時裝協會&&,其成員企業不僅繼續深化在埃及的生産布局,還積極將生産活動拓展至突尼斯、摩洛哥等其他北非國家,以期通過多元化的生産基地策略來增強供應鏈的韌性和靈活性。

  近年來,隨着全球勞動力成本上漲、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以及全球産業鏈的不斷調整與重構,歐美企業紛紛採取多元化布局與供應鏈縮短策略,以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

  在這一背景下,北非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日益完善的産業鏈基礎設施、極具成本競爭力的勞動力資源,以及政府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政策,迅速成為歐美紡織企業尋求轉型升級、優化産業布局的重要選擇。

 

地理優勢與戰略扶持

  北非地區,特別是埃及、摩洛哥與突尼斯等國,地處地中海沿岸,緊鄰歐洲市場。比如,摩洛哥扼守直布羅陀海峽,距離西班牙最短距離僅有14公里。這一地理優勢縮短了其與歐洲之間的運輸距離,降低了運輸成本。這種緊密的地理&&,也使得這些國家能夠迅速捕捉並響應歐洲市場的需求變化,確保供應鏈的高效與靈活。

  此外,北非地區作為連接歐洲、中東與非洲三大市場板塊的樞紐,其市場輻射力跨越多個經濟區域,為國際貿易的廣泛交流與合作搭建了廣闊的舞&。

  紡織業作為北非多國經濟增長和外匯創收的關鍵支柱,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扶持。比如,作為世界知名的長絨棉生産及出口國,埃及深刻認識到紡織業對於國家經濟的重大貢獻,積極策劃並實施了一系列紡織業發展戰略。

  紡織工業作為埃及歷史悠久的傳統支柱産業之一,産值約佔埃及國內生産總值(GDP)的3%。埃及中央銀行數據顯示,2021/2022財年,紡織品出口額近35億美元,約佔出口總額的7.9%。值得一提的是,埃及擁有非洲最大的棉花和紡織工業集群,其産業鏈覆蓋從棉花種植到紡紗、織布和成衣加工的全過程,彰顯了其卓越的垂直整合實力與産業鏈成熟度。

  為進一步振興紡織業經濟,埃及採取了全方位、多維度的戰略舉措。在棉花産業鏈源頭,政府大力支持擴大棉花種植面積,強化品質監控以及提高棉花補貼政策,確保棉花原料的充足供應與高品質。2023年,埃及棉花産量達到210萬公擔(1公擔相當於100公斤),充分證明了這些措施的有效性。

  同時,埃及還積極推動紡織工業的現代化轉型,自2019年起啟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合國家紡織企業資源,將原本分散的23家公司整合為8家,並向國有棉花和紡織工業控股公司注入鉅額資金,用於設備升級、廠房改造及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據埃及政府透露,重組後的紡織廠於2022年底至2024年初陸續投産,並淘汰舊有低效設備,顯著提升了整體生産能力。

  秉承傳承與創新並重的理念,埃及不僅注重保護紡織文化遺産,將上埃及地區的手工紡織技藝申報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還積極展望未來,規劃在馬哈拉庫卜拉市建設全球領先的紡織廠,配備頂尖設備專注於長絨棉與超長絨棉生産,預計日産能可達30噸,這將為埃及紡織業帶來更多的國際訂單與合作機會。

  作為埃及“2025願景”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還計劃投入鉅資建設紡織工業綜合城市,涵蓋新工廠建設、舊設備改造及工人培訓等多個方面,為埃及紡織業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青春引擎”

  世界實時統計數據網站(Worldometer)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8月,非洲總人口數已達15.2億,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8.3%,其平均年齡僅為19.2歲。這一背景下,埃及、摩洛哥與突尼斯以各自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中東地區第一、非洲第三人口大國,埃及擁有超過1.05億人口,其中半數以上為25歲以下的年輕群體,每年向市場輸送約50萬名大學畢業生,包括眾多技術和管理人才,為紡織業和其他行業提供了豐富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公司2020年的報告就明確指出,埃及憑藉顯著的人口優勢,已成為中東和北非地區服裝産量增長最快的國家。

  除了埃及,紡織業作為摩洛哥傳統支柱産業之一,在該國經濟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摩洛哥全國遍佈約1900家紡織企業,穩固了17.5萬人的就業基礎,彰顯了其強大的就業吸納潛力。摩洛哥人口結構的年輕化與高素質化特徵顯著——64%的人口低於34歲,擁有1200萬勞動人口以及超過300所高等教育機構,為紡織業提供了智力與勞動力的雙重保障。此外,摩洛哥政府自20239月起,在工業、商業和自由職業領域實施新的最低工資標準,不僅保障了勞動者的基本權益,更激發了勞動力市場的活力與創造力。

  突尼斯則以其在紡織業領域的出色表現,成為國際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該國擁有約1800家紡織服裝企業,其中超過八成專注於出口市場。突尼斯勞動力的優勢在於其高素質、高技能且相對較低的薪資成本,這使其在國際紡織市場上具備良好的競爭力。此外,突尼斯政府還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與技能提升工作,構建了包含210家公立與134傢俬營培訓機構在內的培訓體系,每年為紡織業輸送大量技能型人才,為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營商環境升級

  為加速紡織業的發展並吸引外資涌入,北非多國政府紛紛打出投資優惠政策的“組合拳”,其中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尤為亮眼,這些國家通過減免稅收、資金補貼、土地政策優化等方式,為外商投資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

  埃及政府以《可持續發展戰略:埃及2030願景》為藍圖,將“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外資”確立為經濟發展的三大核心政策之一。為此,埃及不僅正在傾力打造現代化工業園區,還配套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為紡織業提供了堅實的硬體基礎。埃及官方數據顯示,自2016年初至2019年中期,埃及紡織業的外國直接投資促成了452家新公司的成立。

  摩洛哥政府秉持開放包容的投資政策,除少數戰略産業外,所有行業均對投資者開放,並精心制定了各領域的發展規劃。此外,摩洛哥還設立了投資項目庫和專題作戰室,為投資者提供政策諮詢與服務支持,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投資熱土的領先地位。

  近日,美國國務院發布的《2024年摩洛哥投資環境報告》顯示,穩定的政局、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招商引資舉措幫助摩洛哥吸引大量外來投資,使其成為地區重要貿易樞紐和進軍非洲市場的“橋頭堡”。根據摩外匯管理局統計,今年前5個月,摩洛哥吸引外來直接投資達10.1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僅為4.8億美元。

  突尼斯同樣不甘示弱,新&&的投資法以縮減行政程序、減輕賦稅壓力、放寬外資購地用地限制等措施,為紡織業吸引外資開闢了更加寬廣與便捷的通道。這一舉措成效顯著,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的《2020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9年突尼斯吸收外資流量為8.45億美元,其中法國、德國和意大利成為其外資流入的主要來源國。

  此外,北非各國政府還普遍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改善交通、通信等關鍵領域的服務水平,為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貿協定助力

  北非國家通過與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為紡織品出口贏得了包括零關稅在內的多項優惠政策,極大地推動了其紡織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埃及作為自由貿易的積極推動者,已成功加入多個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體系,包括埃及—歐盟夥伴關係協議、大阿拉伯自由貿易區協定、非洲自由貿易區協定,以及美國、埃及、以色列“合格工業區”協議等。這些協定的簽署,使得埃及的紡織品向美國、歐盟、非洲和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出口時,可以享受零關稅或低關稅待遇,促進了紡織産品的海外銷售。

  摩洛哥則以高度的經濟開放性脫穎而出,已與包括美國、歐盟等5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自貿協定,覆蓋了10億人口的龐大市場。通過消除貿易壁壘、促進商品與服務的自由流通,摩洛哥不僅為其對外貿易鋪設了更加順暢的道路,還極大地拓寬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空間與機遇。

  在對外貿易戰略布局中,突尼斯高度重視與歐盟的緊密合作,並於2008年啟動了突歐自由貿易區。歐盟作為突尼斯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來源地,佔據了其對外貿易總額的約80%,特別是在紡織領域,突尼斯已成為法國紡織産品的第二大供應國和歐盟紡織市場的第五大重要供應商。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中國與北非地區的經貿合作日益緊密,也為北非紡織業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