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高端製造:歐洲工業轉型啟明燈
這是在荷蘭埃因霍溫拍攝的一座3D打印房子的外觀
文/楊成玉 莊文
編輯/馬琼
荷蘭的埃因霍溫,憑藉其獨特的創新生態與卓越的企業集群,尤其是匯聚了如全球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等高科技企業,傲然屹立於西歐乃至全球裝備製造之巔,成為高端製造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這一非凡成就,不僅彰顯了埃因霍溫在技術創新與産業升級方面的領先地位,更為整個歐洲工業界樹立了轉型升級的典範與啟明燈。
西歐地區産業鏈集群化發展
作為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策源地,歐洲尤其是西歐地區憑藉其先發優勢與深厚積累,在航空航天、汽車製造、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長期保持着全球領先地位。這些科技附加值較高的優勢産業支撐,還使得西歐地區成為全球公認的三大製造中心網絡之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着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西歐地區以降低生産成本、尋求廉價生産資料、佔領新興市場為主要目的的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製造業外遷明顯,逐漸顯現“製造業空心化”趨勢。儘管自21世紀初以來,西歐地區製造業整體呈現相對放緩趨勢,但在諸如光刻機、大型商用飛機、精密儀器等一些高端裝備領域,仍保持着較強大的國際競爭力。這一非凡實力的背後,既根植於政府層面高瞻遠矚、面向未來的戰略布局,也離不開企業及技術人員的工匠精神。
在“製造業空心化”趨勢下,西歐地區不再具有大規模布局工業項目的能力和環境。德國、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等國家的産業發展不再追求“大而全”的産業規模化戰略路線,而是結合自身資源稟賦以及對全球産業演變趨勢的判斷聚焦未來,瞄準特定具有發展潛力的産業,在特定區域專注於某一特定産業鏈開展“小而精”的集約路線,以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孵化新興産業創新項目、促進産業升級、增強經濟競爭力為目標,推動形成特定産業鏈規模發展。
由此,西歐地區逐漸建立起一批在前沿創新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鏈集群。這些産業鏈集群通過區域化協同,塑造産業集聚優勢,以搶佔未來全球工業發展的制高點。
目前,西歐地區産業鏈集群分佈密集,除了荷蘭的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法國法蘭西島信息製造業集群、德國巴伐利亞州汽車製造中心等,都是西歐高端製造和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
埃因霍溫的現代工業轉型
20世紀80年代,美國與日本敏銳地把握住了信息革命的發展脈搏,共同塑造了光刻機領域雙寡頭格局。彼時,美國光刻機巨頭珀金-埃爾默(Perkin-Elmer)和美國地球物理公司(GCA),日本的佳能和尼康在全球芯片光刻機市場風光無限。時至今日,荷蘭的阿斯麥從昔日一家默默無聞、鮮為人知的光刻機小公司,成功趕超美日競爭對手,佔據全球光刻市場70%~80%的份額,其光刻技術在行業內遙遙領先,堪稱一騎絕塵。
客觀上,阿斯麥的成功不僅源於企業本身的積累與探索開拓,還源於埃因霍溫政産學研密切結合的創新生態系統,以及荷蘭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傳統。
埃因霍溫具有“産城融合”基因。得益於交通區位優勢,19世紀末飛利浦公司在埃因霍溫成立。隨着飛利浦公司的發展壯大,埃因霍溫政府適時推行的“大埃因霍溫”城市聯盟,為承載産業發展創造條件的同時,也推動埃因霍溫邁向現代工業城市行列。“産”與“城”共同發展,為埃因霍溫高科技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前期基礎。
埃因霍溫重視打造政産學研的融合發展模式。20世紀末,埃因霍溫地區逐漸形成以飛利浦為中心的裝備製造企業集群。為解決分散性問題,埃因霍溫政府攜手飛利浦於1998年成立高科技園區。高科技園區在成立之初便注重營造開放的創新氛圍,旨在實現知識資源的高度集中。
與此同時,埃因霍溫科技大學、方提斯大學及鄰近的蒂爾堡大學等高校,普遍側重應用科學研究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企業發展培育了大量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在政産學研融合發展模式下,政府、企業、高校發揮各自優勢,為埃因霍溫日後躋身科技創新大城奠定了基礎。
埃因霍溫還建立了開放創新生態系統。荷蘭崛起於大航海時期,國際貿易、國際合作的意識根植於其文化基因之中。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面向全球不同類型的企業開放,形成了一個由跨國公司、大企業、中小企業、初創企業、研究機構和服務型企業組成的開放創新生態系統。目前,園區內聚集了超過140家入駐企業,吸引了來自80多個國家的1萬多名高科技人才,平均每天産生4項專利,佔全荷蘭專利産出的40%。由於園區積極倡導開放式創新的知識體系,並與多家研究機構緊密合作,它已被公認為“全歐洲舉足輕重的科技園區”。
埃因霍溫啟示歐洲製造業未來
誠然,阿斯麥的成功是埃因霍溫現代工業轉型的結果。放眼整個歐洲,不難發現其産業戰略可謂在相當程度上敏銳捕捉到了未來全球産業發展的大勢。阿斯麥公司的卓越表現,正是這一戰略眼光與布局下,歐洲製造業邁向更高層次的生動例證。
當前科技革新和數字經濟的興起,為以芯片製造為代表的高端裝備製造開闢出新的應用場景和巨大需求。特別是,前沿算法驅動的高端芯片橫空出世,主要國家不惜通過財政補貼等措施強化競爭,推進芯片産業開發與建設,投身逐力未來全球競爭高地的芯片産業“軍備競賽”中。
歐洲製造業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當前的産業戰略。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帶來的連鎖反應,使得歐洲正瞄準數字化與綠色低碳的“雙轉型”戰略,以此作為製造業未來發展的核心方向。
一方面,歐洲各國正密集推出綠色産業政策,角逐碳中和制高點。在中國綠色産業處於全球優勢地位、美國借《通脹削減法案》促進綠色産業發展的壓力下,歐洲以搶抓全球綠色經濟新機遇、對衝全球綠色産業政策競爭壓力、謀求能源安全長遠保障為目標,圍繞綠色産業發展的頂層戰略設計和資源統一調配,落實《凈零工業法案》《關鍵原材料法案》、“歐洲氫能銀行”一攬子綠色産業提振政策,聚焦提升綠色産業發展能力,構成本土綠色産業發展的總體政策框架。歐盟正積極扶持自身綠色産業發展,戰略目標聚焦於提升歐洲綠色産業在本土市場的份額、降低對外部相關産品的依賴。
另一方面,圍繞捍衛數字主權理念,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數字主權是歐洲推動新興技術發展和數字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標。法國、德國強調嚴格執行《數字市場法案》《數字服務法案》《人工智能法案》,為數字經濟發展及監管“立規設則”,為數字技術監管和標準化方面制定全球標準規範,力爭使歐盟成為全球數字監管的領導者。同時,嚴格監管境內大型數字&&,對跨國互聯網巨頭髮起違規調查,罰金將用於反哺和支持歐盟數字&&的發展。
埃因霍溫的轉型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埃因霍溫的經驗又是不可複製的。當前,全球都面臨着産業轉型的考驗。展望未來,誰能在這場轉型中異軍突起,成功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從埃因霍溫成功案例的啟示中可以看到,這不僅依賴於構建一個有利於開放創新和科技巨頭成長的生態系統,更關鍵的是要精準定位産業戰略,並高效實施與之相匹配的産業政策。
(楊成玉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莊文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