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考生並不是選學校,而是選城市,填志願時想的是去哪個城市度過四年時光,而不是能不能學到真本事。一些高校,在首都就吸引人,要是原樣搬遷到偏遠地區,老師還是那些老師,學校還是原來的學校,教學科研能力和水平原樣,馬上就沒有人報了,錄取分會下降到慘不忍睹的高度。
現在考生並不是選學校,而是選城市,填志願時想的是去哪個城市度過四年時光,而不是能不能學到真本事。一些高校,在首都就吸引人,要是原樣搬遷到偏遠地區,老師還是那些老師,學校還是原來的學校,教學科研能力和水平原樣,馬上就沒有人報了,錄取分會下降到慘不忍睹的高度。
醫生和教師這兩個職業是被道德化得最為嚴重的。對於任何職業,應該有一個針對該職業的、合理的職業道德標準,而且應該有一個與這一職業的要求和貢獻相當的報酬體系。在此之外的其他道德標準都應被視為道德綁架的範疇。
熱點事件背後,謠言是怎麼誕生的。當謠言披上科學、民族、倫理甚至所謂真相的外衣,還有多少人能保持清醒和警惕?互聯網時代,我們看似知道的越來越多,但事實上離真相卻越來越遠。
生産線上的男青年,相當一部分都到馬路上跑快遞了,勞動力能不缺嗎?購物原本是消費者自己應付出的簡單勞動,現在電商抽取一大批20至35歲的勞動生力軍投入簡單勞動,美其名曰促進消費,實際上降低了全社會的生産要素……政治家從宏觀層面,應該很容易算清總體數據的此消彼長。
中國人聰明但創新生産力卻落後,問題在於:我們的知識體系中,認識和改造物質的知識和技能僅僅是上不了&面的副産品,因此沒有成長科技人才的環境,也沒有適應科技發展需要的選拔組織和運行機制。
政商名流追捧的都是權利,這些扭曲現象的本質是“權”的扭曲。如果“權”的使用與授予得不到規範,那麼王大師將不會是最後一個大師,還會有許許多多的後來者。大師的神通與光環説到底就是權力階層手中的“權”,這些權作用到任何一個人頭上,最終也會變成同樣耀眼惑人的神通與光環。
教育作為一種有價值的勞動,理應得到與其價值相當的回報。如果對互聯網+的期待更多在於教育的成本看似“越來越”廉價而使得對於優秀的教育內容的回報變得與付出不相稱時,這對於教育而言恰恰是釜底抽薪的傷害。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句無情無義的古話是該扔進垃圾堆、還給歷史了,因為現代中國不需要這種離心離德的話。而“只信天地神、走哪兒我是爺”的小農思想,也是無知和愚昧的社會心態,我們也不需要。互尊互敬互利互惠互相促進,才能擺脫煩惱和恥辱。
靠玩金融和虛擬經濟,放棄完整的産業鏈,這種情況用中醫名詞形容就叫“陰虛火旺”……如果只用高超的金融手段從別國掘取錢財,而沒有自己的實業支撐,還是得回頭去買産業鏈完整的國家的産品,就像挖了別人家的墻角,又得給人把磚送回去。
傳統企業數據不全不是不搞大數據的理由。就像鄉下交通不便就建公路一樣,應該是雙向互引的關係。大數據不能等各企業的小數據都齊全以後才來做,那樣國家經濟發展怎能快得了?先建設出大數據的骨幹,讓企業看到有可以利用來增加自己利益的誘因後,企業自然會搞出自己的小數據來連接大數據,得到利益。
很多人談德能教育,這沒有錯。但“德”的教育側重的是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與社會道德氛圍的形成;“能”則更多依靠技能、經驗傳授。所以,道德教育不光需要老師,還需要家長和社會。
中國人的購買力已經在各個旅游國家被反復證明,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讓各大外資企業紛紛以此為主要競爭戰場,但是中國製作企業卻是坐在家門口將市場拱手想讓,太可惜。
中國的城鎮化基本表現就是城市越來越大,外表越來越光鮮,可是市民生活沒有更便利,農民工在城市安家沒有更容易,是時候放慢腳步,不要一味建設城市,多把焦點放在人的身上,畢竟城鎮化最終應該是人的城鎮化。
在人們都喜歡錦上添花的時候,雪中送炭更顯人性、值得尊敬和點讚。與其説以親身經歷開誠布公給予今天需要安慰的失意考生,不如説是在播種希望,告訴那些失意的考生,高考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小米和華為雖是競爭雙方,但是並不是對立的兩面, 華為的上升不是小米的下跌換來的,是中國整體競爭力提高的表現,小米也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將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作為重點。
中國人講“富不過三代”,是因為很多中國商人是因權力而致富,權利被清算,財富來源就被切斷。所以,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土豪們對待錢的方式,而是改變他們依靠權力賺錢的方式!
中國的人才很多,可是創新型人才卻很稀缺,我們一直談論的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只是基礎。真正具備推進整個社會創新的是中國大大小小的企業,他們敢於、樂於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創新研發,中國的創新發展才有明天。
歷史巨輪滾滾向前,該衰敗的無法阻擋,也無需阻擋。該做的是如何順勢而為,着重在新字上。吸取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教訓,新鄉村主義,不能再次僅僅成為城裏人的時尚話語和高大上的標籤,可以被消費,但也要有貢獻。呼籲關注鄉村,直接投身鄉村實踐等,都是路徑。
人性中必然存在的弱點使得權力必然導致腐化,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沒有一種權利應長久不變而成為至高權力,權力應得到監督和制約。美國如此,中國也是如此。 高明的論斷!這才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雖然我反對空談的文章,但這樣涉及思想深處的論述,還是很高的!
我個人對於未來中國未來的發展持樂觀謹慎的態度,我也不相信現有的一些問題會永遠持續下去,過於悲觀的論斷不利於解決問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現在的中國越來越開放,包容,有活力,特別是年輕一代!
只要中央下了決心徹底反腐,腐敗分子誰也走不了鉤,一個個都得像魚一樣被釣出來。這是一場持久戰。而且,存量沒有了還生新的哩。黨的反腐決心和黨的領導是關鍵,任何阻礙反腐的奇談怪論都如浮雲。至於與中央頂牛兒的一些人,不會比落馬的貪官慘得輕
一味追求經濟總量的大,不如追求人均生活水平、社會公平、資源佔有、環境優美、生態平衡等方面的優。我國人口總量應逐步減少,減到一定水平後再考慮零增長也不遲,而非現在就搞“穩步增長”或“維繫更替”。至於養老、失獨、男女比例、上學等問題,需要依靠制度設計和科技發展,而不是增加人口來解決。
我們國家不是英雄主義國家,也不崇尚單兵作戰,我們從來就是整體跨進。這個事情不能有焦燥的情緒,只有“互聯網+”布局成功,企業間的竟爭會帶着産業快速升級。
就好像大家高高興興的在參加一個熱鬧的婚禮,然後您冷不丁的冒出一句:“婚禮只不過是個形式,是給別人看的,過不好照樣離婚。”有些話從理論上講是對的,但真要説出來非常缺少人情味。您自己也説中國人情感內斂,那我們在朋友圈裏表達一下,分享一下,又有什麼不可呢?您怎麼肯定當天送禮物、送鮮花、朋友圈裏大聲秀祝福的人平時也不盡孝呢?
正義戰爭取得的勝利果實需要有人去捍衛,閱兵正表達了對一段歷史的記憶和敬仰,彰顯了一種以武止戈的英雄氣概。閱兵並不是有些國家所鼓吹的那樣充滿陰謀,不能用冷戰思維對待相關國家對勝利日的慶祝活動。
隨着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多元發展已成為主流。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調整好自己的角色,由“參與型”轉變為“服務型”;企業要合理制定發展計劃,培育健康的企業文化。我們要鼓勵良性互動、真實高效的政商關係,從而消除那些毫無原則的扯皮推諉。
股市的長牛需要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才是股市發展的重要動力。另外,“政策牛”並不意味着股市不會出現調整和暴跌,盲目唱多的投機者該冷靜下來,面對事實,客觀、理性分析,牛短熊長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