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外遷,媒體自以為是的主意?

關於央企總部“離京”爭論近年來屢有發酵,但往往都只停留在“傳聞”層面,或者説是部分媒體人一廂情願的解讀,現實情況是央企根本“遷不動”。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近日在回應這類説法時稱“不會用行政手段解決,將尊重企業意願”。但現實是,對央企來説,留在北京是最優的企業決策,能在北京佔據一席之地,恐怕是央企目前最普遍的“意願”。

  

扎根在京的央企總部不願意遷出北京,一方面是北京地方不願放棄這些央企的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央企本身有着難以割捨的行政依賴。央企總部往哪走,背後是政府與市場複雜關係的一個縮影。央企往往給人以“一半是政府、一半是企業”的感覺,歷來央企比照政府設立機構,行政等級森嚴,央企既是小政府,更是小社會。這麼多央企將總部設在北京,近水樓&,無論是參加重要會議還是獲知政策信息,央企都有相當的便利。央企總部放在北京,在物資採購、工程承包、職務安排、資金運作方面,也方便央企與行政主管部門之間”暗通款曲“。這種行政優勢,是蹩於地方的企業無法比擬的。行政優勢可以轉化為市場乃至財政惠利,從而使京城央企更具市場競爭力。

  

此外,央企在京,大多數中高管都享受着首都市民的“特權”---拿到一本北京戶口,而一旦擁有北京戶口,央企員工的子女要比其他地方的學生們更容易踏入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大門。獨生子女時代,還有比子女教育更讓人焦慮憂心的事嗎?央企在京,這種攸關下一代的特權即可保留。為了孩子,央企也不會輕易離京。

  

因此,如果坐等央企主動遷出北京,就好比看到有人主動放棄北京戶口一樣,對央企來説,堅守北上廣不是虛榮,而是務實。因為央企本身存在的“權力接親”的問題,可以想象,如果僅僅指望央企自發的市場行為,外遷無異於異想天開。

總部外遷或許能倒逼央企改革

但換一個角度思考,央企總部撤離首都,這有利於真正意義上“政企分開”,讓央企身上少些官僚和官氣,也讓央企去“行政化”色彩,真正實現市場化經營。央企總部外遷,並非只是為北京減少人口的權益之計,同時也可能成為推動“央企”改革的一步先手棋。在過去十幾年裏,央企通過“行政兼併”也好,市場兼併也罷,形成了一個個經濟上的“航空母艦”。只是“大”未必強,“多”未必好。一些央企成了擠壓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龐然大物”。在新一輪改革中,不動“央企”,就無所謂改革,而“動央企”,又談何容易?

  

其實央企總部撤離北京的建議,早有學者提出,北京不僅是政治資源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經濟資源最集中的地方,説明中國離市場化還很遠,權力對資源的配置還是非常強的,市場還沒有成為完全主體,在廣被詬病的“跑部錢進”之風中,除各個國家部委之外,央企亦成為地方重點攻關對象,央企分散地方,有利打破權力對於經濟的干預,加強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試想一下,如果央企真的離了北京就不能生存,那麼這些企業真正的競爭硬實力又會有多強呢?

  

央企總部搬離北京,對解輕人口壓力、降低北京房價、緩解市區擁堵等能否起到立桿見影的作用,還不好説,但央企總部外遷,對於區域經濟起到的帶動作用卻是十分明顯,央企依靠其雄厚的實力,巨大的投資能力,對平衡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對中西部的振興,作用都不可小覷。當然,北京一方面集中過多的中央機關、央企、高校,霸佔眾多資源,一邊又嫌人多,好事佔全,似不現實。資源分散了,人們自然追逐他方,北京的這些問題當然有可能迎刃而解,央企總部外遷也許就能起到解決這些問題的“龍頭”作用。

  
編後語

用《上海金融報》的評論來説,央企總部普遍不願意遷離北京,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觀念上仍然希望繼續充當“官商”角色,仍渴望繼續腳踩“計劃”和“市場”兩隻船。央企總部離京,也許只不過是輿論場自以為是解決某一問題的主意,但從均衡配置社會資源這個角度來説,讓一部分央企總部遷出北京,未 必不是倒逼其改革的一個好主意。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