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離開音樂,我不知道我應該怎麼生活,真的。”
廖昌永19歲時第一次走入上海音樂學院的大門。在這之前,他只是一個喜歡唱歌的農村小孩,看見鳥兒就唱鳥,看見魚兒就唱魚,看見草兒唱小草。這一路上,廖昌永唱着歌,憑着熱愛與天賦,考入了上海音樂學院。
從上海音樂學院學生到院長,從喜愛唱歌的農村少年到一名成熟的歌唱家,廖昌永在藝術生涯與職業規劃上以“平常心”掌握方向、突破瓶頸,堅定着自己要走的音樂道路。
是站在聚光燈下還是講&之上,在廖昌永這裡從來不是一個單選題。他每年都會把一定時間留給舞&,去積累更多實踐經驗。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舞&經驗轉化為教學,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能得到很多的感悟來反哺自己的演唱。
能登上萬人矚目的舞&,也能站上三尺講&;能收到雷鳴般的掌聲,也能引導學生的歌聲。兩者各有千秋,卻也能因為“平常心”三個字山海相和。
不為外界所動、不為情緒所困,音樂,以其無界的旋律和節奏,如清泉般流淌在心間。7月24日,新華網將攜手竹葉青茶對話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歌唱家廖昌永,共同品味那份音符跳躍中的清醒和定力。
《論道平常心》通過與文化領域代表性人物深度對談,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讀懂這些名家大家經歷波瀾壯闊後的平常心,對所在領域堅持堅守,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平常心。
【糾錯】 【責任編輯:錢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