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5/ 13 08:31:03
來源:新華網

【數·百年】中國人口的“多”與“少”

字體:

  2021年5月11日,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揭曉——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1200萬人,勞動年齡人口8.8億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佔63.89%,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5467人……

  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評價稱,十年來,我國人口總量持續增長,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品質穩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人口結構調整變化,性別結構改善,年齡結構是“兩升一降”。人口流動集聚的趨勢更加明顯,城鎮化水準持續提高。

  人口增長與計劃生育

  中國目前擁有14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但是中國的人口數量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多。

  中國歷朝歷代的統計口徑都不太一樣,這就導致了中國古代人口數據的準確性一直存疑。根據《中國人口史》,西漢初年,中國的人口數量才不到2000萬,直到明朝中期人口數量才增長到約1億人。

  從2000萬到1億,這一階段經過了1300年。期間朝代更疊、戰爭頻繁,總體上人口數量增長非常緩慢。但是此後,從明朝中期的1億人口增加到清末的3億人口,卻只用了不到400年的時間。從全世界來看,這都是驚人的增長速度。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增長更是切到“快進”狀態,出生率逐年遞增、死亡率快速下降。根據我國1953年進行的第一次全國性人口普查,當年我國人口已由解放前的4.7億發展到6.02億。

  這一數字大幅超出了預期。事實上,此時的社會生産力還未能匹配人口的高速增長,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供給不足的現象十分突出。

  “我國人口增長過速,將影響生産建設、資金積累、勞動就業、人民物質文化水準和科學技術提高,必須加以控制,實施計劃生育。”這段話出自為人熟知的《新人口論》,于1957年7月5日發表在人民日報。在此前一個月舉行的一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文章作者,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馬寅初就係統闡述了自己的這一觀點。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1954年-1978年期間,我國凈增3.5億左右人口。

  1990年,宋丹丹、黃宏表演的小品《超生遊擊隊》登上春晚舞臺。

  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表《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産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提倡每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把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12月寫入憲法,開啟了中國“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新紀元。在當年公布的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中顯示,我國人口已突破10億。

  時間來到2002年9月,《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正式實施。

  人口普查顯示,實施計劃生育以來,人口出生率由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33‰下降到了2000年底的14.03‰,成功實現了“九五”期間提出的將人口控制在13億的奮鬥目標。人口總量壓力緩解的同時,我國人口受教育水準顯著提升、人民健康狀況持續改善。

  2003年6月7日,在北京第十五中學參加高考的考生等待進入考場。這一年,高考考生總數為613萬,比上一年增加了近90萬。

  如果説改革開放40年來,是巨大勞動力總量帶來的人口紅利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那麼,建立在素質與健康提升之上的“人才紅利”,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堅實基礎。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隨著時代變遷,人們討論的主題從膨脹的人口該何去何從,逐漸變成怎樣才能更加以人為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人口紅利與素質提升

  從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依舊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勞動力群體規模仍然龐大。

  值得注意的還有這麼幾組數據:

  從人口總量上看,人口總量增速放緩,但仍然保持平穩增長。2020年,全國人口達到14.1億人,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過去10年間,我國人口年均增長0.53%,略低于上一個10年0.57%的平均增長率。

  從人口壽命上看,十年來,我國人口預期壽命也在持續提高,2020年,80歲及以上人口有3580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萬人,比重提高了0.98個百分點。

  從醫療衛生水準上看,根據國家醫保局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口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6億人,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

  從脫貧攻堅成就上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7.5億人成功脫貧,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

  從人口品質上看,2020年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10年前的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從2010年的4.08%下降為2.67%。

  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準的提升,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規模擴大,提升了整體人口素質水準。

  而與支撐了過去幾十年勞動密集型産業快速崛起的“人口紅利”相比,新時代正逐步顯現的“人才紅利”將支撐起未來幾十年技術密集型産業的發展,幫助我國實現産業升級。同時,我們要看到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保持韌性的關鍵。

  “我國人口的主要變化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的歷史進程,反映了推動高品質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歷程,也符合人口自身發展趨勢和人口與經濟社會相互作用的客觀規律。”寧吉喆説。

  我們這一代的“少”與“多”

  2020年我國人口出生率降至8.50‰。

  根據我國人口發展變化趨勢,中央曾在2011年開始在全國推開“雙獨二孩”,2013年作出“單獨二孩”的調整,並自2015年起開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

  政策變化反映到了人口結構變化中:我國14歲以下人口從1982年的3.41億人下降到2019年的2.35億人,而2020年這一數字回升到2.53億人,比2010年增加3092萬人,比重上升了1.35個百分點。

  寧吉喆説,我國出生人口中“二孩”佔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但總和生育率下降,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已經處于較低水準。

  這裏所謂總和生育率,是指一個國家(地區)的女性,在育齡期間(國際傳統上一般以15歲至44歲或49歲為準)生育子女的平均數量,它也被認為是反應人口發展趨勢一個重要指標。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調查,我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意願子女數為1.8,只要做好相應的支援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發揮出來。

  除了兒童還有老人。

  數據顯示,65歲以上人口則從1982年的4991萬人增長到2020年的1.9億人,已佔總人口的13.5%。分區域看,2019年已經有7個省區市步入人口深度老齡化階段(65歲以上人口佔比大于14%),而在“十二五”時期,這個數據還是“0”。

  2013年12月31日,湖北襄陽,護城河邊練習樂器的老人。視覺中國

  根據預測,中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在“十四五”期間將突破3億。

  老齡化,它所衍生的如年輕勞動力不足、勞動力價格抬升、迫在眉睫的養老金壓力等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受到了各方重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我國養老金體係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急需強化第二、第三支柱。應盡快擴大企業年金的參與率,引入“自動加入”機制,同時盡快出臺第三支柱的頂層設計。

  他建議,從“負債型”養老金向“資産型”養老金過渡。同時,盡快引入多繳多得激勵機制,並考慮擴大國資劃轉規模。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應該挖潛第二次“人口紅利”的空間,挑戰中往往蘊含著機遇。

  正如寧吉喆表示,老齡化將減少勞動力供給數量、增加家庭養老負擔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壓力,但也會促進“銀發經濟”發展,擴大老年産品和服務消費,有利于推動技術進步。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關于人口發展戰略的內容提到:“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這關乎每一個家庭的幸福,也關係你我每一個人。(【財經翻譯官】閆雨昕/文 白明輝/數據動圖 王曄/海報)

【糾錯】 【責任編輯:黃博陽 】
0102000100400000000000000111002311274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