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歐元的五大里程碑
戰後經濟恢復之初,歐洲各國之間的貨幣還不能自由兌換,各自都還有外匯業務。為了促進歐洲國家間的貿易,成立於1948年的、主要宗旨在於監督馬歇爾計劃執行情況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現經濟合作組織的前身)的18個成員國,於1950年9月19日建立了歐洲支付聯盟,通過國際清算銀行,以共同商定的計算單位結算貿易,這個組織導致了貨幣的自由往來。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隨着歐洲各國外匯市場的日益興旺,歐洲貨幣協定取代了支付聯盟。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當時的羅馬條約把歐洲廣泛的一體化作為共同體的目標,並規定在12年到15年的過渡期後建立關稅同盟。
1962年歐共體委員會邁出了貨幣融合的第一步。在關稅同盟第二階段的行動計劃中,歐共體委員會提出建立廣泛的經濟和貨幣聯盟的建議。但由於當時佈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尚未受到衝擊,歐共體各成員國並不想立即實現這一步驟。20世紀60年代末,以美元為中心貨幣的世界貨幣體系發生危機後,當時的盧森堡首相皮埃爾 維爾納再次發出歐洲貨幣融合的倡議。這個被後人稱為“維爾納計劃”的方案要點是:資本完全自由流通,各成員國貨幣趨同直至確定一個固定匯率,貨幣儲備集中,通過某種“歐洲聯邦儲備局”確定中心貨幣政策和對第三國的共同貨幣政策,最終實現建立統一貨幣。這些正是1991年12月《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的基本思想。維爾納計劃被視為通向歐元道路上的第一座里程碑。1971年3月,歐共體首腦會議通過了到1980年分階段實現貨幣聯盟的原則性決議。
第二個里程碑是歐洲匯率機制的出現。由於1971年的美元危機、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以及接踵而至的石油大幅度漲價導致的通貨膨脹,妨礙了上述決議的如期實施,各成員國逐漸放棄了與美元的固定&&,而任其自由浮動。1972年3月,歐共體部長會議確定成員國之間貨幣的浮動幅度最高為2.25%。但由於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這種機制未能保持下去,一些國家退出匯率機制,致使歐共體分裂為兩個貨幣集團:以德國馬克為中心包括荷比盧三國貨幣和丹麥克朗在內的硬通貨集團,又稱為“馬克集團”;其它4個國家則任其貨幣自由浮動。
1978年歐洲貨幣體系的誕生是第三個里程碑。由德法兩國倡議的這個體系的目的是同美元脫鉤,德國馬克被確立為該體系的標準。其基本模式是上述的蛇形浮動幅度,即匯率的浮動幅度上下限各為2.25%,各成員國中央銀行都有義務扶助弱幣,如干預行動無效,各國則重新確定匯率。當時只對意大利網開一面,允許其浮動幅度上下可達到6%。與此同時,歐洲貨幣單位“埃居”誕生。歐洲貨幣體系的出現是歐洲貨幣政策的真正突破,因為其靈活性證明,它足以抵禦外匯市場的風暴而生存下去。從這個體系誕生到冷戰結束這段時期,國際環境對歐洲十分有利:外匯市場相對平靜,原料價格低廉,工業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降到歷史上的最低點,歐共體內部經濟政策的趨同過程也在這一階段真正開始。在這些有利條件的推動下,歐共體終於開始向統一貨幣的偉大目標進軍了。
1987年,歐共體通過了《統一的歐洲文件》,經濟及貨幣聯盟的目標以條約的形式莊嚴地確定下來。一年後,歐共體首腦會議委託當時的歐共體委員會主席德洛爾為首的工作小組研究具體實施方案。德洛爾計劃提出分3階段創建貨幣聯盟,一是資本自由流通,二是建立統一的貨幣局,第三步建立名符其實的貨幣聯盟。德洛爾計劃與當年的維爾納計劃一脈相承。它反映了歐共體已基本接受德國戰後貨幣制度的特點:高度獨立的中央銀行,突出穩定的貨幣哲學,歐洲中央銀行就是德國聯邦銀行的翻版,並選擇了德國的金融中心法蘭克福作為其總部所在地。這是第四個里程碑。
1991年12月10日,歐共體成員國首腦聚會荷蘭小城馬斯特裏赫特,莊嚴簽署了《關於歐洲聯盟的條約》,即後來常説的《馬約》。這部條約確定了完成經濟貨幣聯盟建設的具體步驟。歐共體變成了歐盟,歐元取代了埃居。1999年1月1日,歐洲經貨聯盟開始了其第三階段,各成員國貨幣的匯率最終鎖定,歐洲中央銀行接過確定貨幣政策的大權。明年1月1日歐元紙幣和鑄幣的正式流通,標誌着經貨聯盟建設的完成。《馬約》是歐元路上的最後一座里程碑。準確地説,歐元的誕生日是1999年1月1日,明年的1月1日只是其紙幣和鑄幣正式流通的日子。
德國的輿論説得好,當歐洲人都使用同一種貨幣之日,“我們是一家人”的感覺才會油然而生,而這種感覺正是建立政治聯盟必不可少的推動力。
《人民日報》 (2001年06月08日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