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頻道榮譽出品  
  四季度以來,上市公司高管們套現的步伐沒有絲毫停歇。一邊是一些公司股東高喊價值被低估,一邊卻是高管們紛紛減持,這説明什麼呢?雖然高管套現一向被投資者視為“不祥之兆”,但是多位上市公司高管卻表示,有些減持的確是不看好公司,但很多減持僅僅是正常的套現行為,“很多高管也是打工仔,賣股掙錢沒有什麼錯”。 …[詳細]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6日,A股共有770家上市公司被其重要股東減持,累計減持次數達4737次,套現金額約956億元,已超越去年927億元的水準。換言之,平均每個交易日便有3.29家公司遭遇減持。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年內上市公司增持金額僅為158.67億元。本以為,年底市場的大跌能止住上市公司高管減持的速度,但事實並非如此。數據顯示,截至12月16日,95家公司12月以來公布了238封減持公告,減持部分股票參考市值達25.19億元。剛過去的11月,股東和高管的減持更盛。據統計,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合計拋售10.79億股,套現總額超過123.3億元。 …[詳細]
  1月5日,創業板指數跌破700點關口,再創歷史新低。2011年以來,創業板指數跌幅已超過四成,逾半數新股破發。但是,這似乎並未影響股東和高管們的減持熱情。同花順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創業板公司股東和高管累計減持4.16億股,套現96.27億元。由于持股成本很低,無論股價的跌幅有多深,很多創業板公司的股東和高管賣股票依然可以賺得缽滿盆溢。 …[詳細]
  縱觀各公司高管辭職的原因,不外乎是"個人原因"、"工作原因"、"工作調動"等含糊其詞的表述。作為公司高管,可在離職的時候利用手裏的權力,使用各種手段,或投機,或鑽法律和制度的空子,大撈一把;作為上市公司的高管,更可披上合法的外衣,堂而皇之地謀取私利。股民們在被股市低迷折磨得心力憔悴,而高管們卻迫不及待地將紙上富貴變為現實,不免令人氣憤。 …[詳細]
  一方面,職業經理人對雇主守約的預期的不佳是導致職業經理人撕毀合約的首要因素。雇主對職業經理人的挑選只能通過借鑒職業經理人以往的管理業績來進行判斷,這往往促使雇主對職業經理人産生了較高的預期,當職業經理人的實際業績遠遠低于預期時,雇主就會毀約;而且我國職業經理人的再選擇成本與毀約成本低,這也使得雇主在出現低于預期情形下更傾向于毀約。另一方面,職業經理人較低的毀約成本與市場約束機制的不健全為職業經理人的誠信缺失提供了滋生與發展的氛圍。當職業經理人進行毀約時,新雇主承諾的收益就是毀約的收益,那麼毀約收益與毀約成本之間的權衡成為了職業經理人是否毀約的關鍵。一般而言,新雇主開出的收益條件會大于老雇主的,這使得職業經理人的毀約成本大大降低,間接慫恿了職業經理人毀約行為的發生。 …[詳細]
  如此大規模的高管離職、套現,投資者又如何有信心長期持股,高管的做法足以讓投資者心寒。讓投資者擔心的事情總是接連發生,上市公司高管似乎對自己的職位並不看重。是他們太聰明,認定股市還會繼續走低;還是他們深刻認識到自己公司並非適合長期持有優質資産;或者是,他們認為已經完成了創業的目標,未來的人生將進入到享樂階段,不再謀求進取?只有一種可能説得過去,就是高管們清楚,自身公司的股價嚴重高于其自身價值,未來公司的業績和成長性也難以追上虛高的股價。 …[詳細]
  面對瘋狂的“閃辭”和減持,管理層首先要做的就是堵塞法律漏洞。比如修改《公司法》,規定從上市公司辭職的高管每年轉讓的股票數額不能超過其持有總量的10%,或者離職後一年內不允許股份轉讓與出售。至于不少上市公司高管從公司辭職後到另外一家上市公司繼續擔任高管的行為也應該從法律上進行約束與規范。其次,筆者建議對限售股減持徵收“資本利得稅”,盡管這是有爭議的政策建議。畢竟上市公司高管們取得的股份成本非常低廉,有的甚至只有1元的成本,而二級市場流通股的發行價格通常都是10倍以上的市盈率,如此大的差價,徵收“資本利得稅”合情合理。 …[詳細]
投票與調查

 
擴展閱讀
話中音
  新年伊始,上市公司高管扎堆請辭現象愈演愈烈,且多為總經理、董事長等公司重量級人物。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1月12日,滬深兩市共有36家上市公司的43位董事、監事和高管因各種原因辭職。記者調查發現,拋開一些因年齡、換屆、人才流動等正常人事變化導致的高管辭職,許多高管不正常辭職尤其是集體辭職的背後,都隱藏著許多違規問題或者巨大經營風險。上市公司高管辭職現象愈演愈烈,不利于公司正常穩定經營和長遠發展。如果辭職是為了便利套現,則對證券市場造成的傷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