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會議強調,在肯定形勢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嚴重,保障糧食安全難度加大,宏觀債務水平持續上升,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惡化、食品藥品質量堪憂、社會治安狀況不佳等突出問題仍沒有緩解。
會議認為,2014年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緩慢復蘇態勢,但也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新的增長動力源尚不明朗,大國貨幣政策、貿易投資格局、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方向都存在不確定性。要充分考慮明年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努力抓住機遇,從容應對各類風險和挑戰。
2012年會議認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立足全局,突出重點,扎紮實實開好局。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兩個轉變,即從高速增長轉為平穩增長,從規模擴張式發展轉為質量效益型發展。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正是針對這兩個轉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穩”就是要繼續穩住經濟增長和物價總水平,“進”就是堅決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
2011年,我國經濟繼續朝着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呈現增長較快、物價趨穩、效益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預計全年經濟增長速度略高於9%。結構調整進一步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迅速成長。就業、醫療、住房等重大民生問題逐步解決。截至10月底,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已超過1000萬套,實現了目標任務。但是,經濟運行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部分企業生産經營困難,房地産調控等也處於關鍵時期。
與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表述所不同,2010年會議提出明年我國在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將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貨幣雙政策由過去兩年來的“積極與適度寬鬆”搭配變為“積極穩健”相配,這一改變意味深長。
“貨幣政策由兩年來的‘適度寬鬆’轉向‘穩健’,是對當前流動性過於寬鬆、物價屢創新高等複雜形勢的積極應對。”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在當前流動性過剩,通脹預期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貨幣政策轉向穩健,意在讓經濟運行的貨幣環境回歸常態,有利於穩定價格總水平,保持經濟的平穩健康運行。
2009年中國經濟順利實現了“V”形反轉,增長率將在8%以上,主要是得益於兩方面原因。第一,政府及時、果斷地&&了主要以擴大投資需求來對衝出口需求萎縮的措施,2009年全年的投資增長率可能高達34%,比2003~2008年高出3個百分點,由投資增長貢獻的經濟增長率全年應在80%左右。第二,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自2009年三季度開始走出次債危機陰影,貿易需求有所增長,給中國沿海地區注入了經濟活力,這是三季度以後中國經濟增長更加迅速的主要因素。
在200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已指出,這兩個導致中國經濟能走出低谷的因素,在2011年以後都會出現反轉,因此2011年以後可能難以保住持續較高的增長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