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津冀一體化迅速破題,從江湖到廟堂,有關的討論不絕於耳。一體化並不是京津冀的單響,早先我國就有“珠玉”——長三角、珠三角在先,國外日本東京圈、美國波士華城市群的建設也是前輩。在此之際,我們將眼光投向其他地域,看看它們的“京津冀”是如何成長壯大起來的,看看這些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2月26日,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並作重要講話,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式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整整一個月後,河北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明確全省11個設區市的功能定位,其中確定保定將承接北京部分行政功能。與此同時,北京、天津和國家發改委的相關計劃,亦在緊鑼密鼓制定當中。
  被稱作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的京津冀地區,在2014年春天迎來春天。[點擊詳細]
他山之石:國外篇

英國:逆城市化發展小城鎮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着家用汽車的普及,英國人口開始大量向小城鎮遷移,大中城市周邊的衛星城鎮迅速興起。日本、中國等國追求核心城市“大”時,英國倫敦城市群追求小城鎮“小而精”。為進一步帶動小城鎮的發展,英國政府實施了逆城市化行動,將政府部門或其下屬機構向小城鎮轉移;高校等公共事業單位隨後開始了遷移;英國大企業總部落戶小城鎮也漸成趨勢。[點擊詳細]

美國:自然發育産業分工

城市間分工協作是波士華城市群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紐約不僅為自己,而且為都市圈中的其他城市提供資金支持,提供從傳媒到交通運輸等重要的對外&&途徑。華盛頓提供政治産品、政治庇護以及和政治政府相關的經濟利益。波士頓主要為大家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技術、思想,其他中心城市更多側重製造業。産業分工,一方面使各市專注於自己的強項與都市圈外的競爭者比試;另一方面各市互相支持,形成合力。[點擊詳細]

他山之石:國內篇

珠三角、長三角:互補性強

長三角在發展初期主要通過上海的工業輻射,國有企業的帶動,江浙在經濟戰略層面上的開放推動了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長三角城市群在人口、經濟、社會生活、文化和城市層級體系的發展相對均衡,而雄厚的物質基礎則是長三角城市群得以實現均衡發展的關鍵。但需要強調的是,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是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從綠色發展的角度看,這點不可取。
  珠三角發展是通過香港的外貿、服務業的帶動,形成強大的訂單産業。現在反觀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它們的共同點是互補性很強。
  京津冀之間的互補性不明顯。北京的服務業輻射主要是在城市內,對周邊城市的帶動較小。天津的工業輻射也主要是對下轄區域的輻射,對河北的帶動不大。北京是政治中心,天津是港口城市,在優勢上河北無法與這兩座城市比擬,這也是發展相對落後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京津冀一體化中,一定要強調京津對河北的輻射功能,這個非常重要。[點擊詳細]

可否攻玉?

一體化落實須防“三變”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布局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一體化”這三個字,強調的是實現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因而,必須警惕“京津冀一體化”變“房地産化”,防止房價先行,炒作樓市;警惕“京津冀一體化”變“特大城市”,應尊重市場規律,走出“行政區”掣肘;警惕“京津冀一體化”變“各自為戰”,找準各自城市定位,重在統籌協調發展。[點擊詳細]

珠玉在前,參照須謹慎

京津冀一體化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而區域之間發展如何協調,決不能拿國際城市案例(大東京、大紐約等)作為參照,而應從中國特殊的行政等級管理體制來看待。在中國,行政層級的級別決定了資源配置能力的高低,而GDP的地方本位主義決定了區域之間的競爭關係要大於合作關係。在我國的“城市群”裏,大多是産業同構、同質和競爭的關係,包括發展得較好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點擊詳細]

【責任編輯】陳玲
用市場化手段推進一體化

用市場化手段推進一體化

京津冀一體化難推動的內因是大量優質資源和中央權力集中於北京;外因是京津冀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沒能像長三角那樣形成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梯形結構,而是以北京為圓心形成的圓柱形經濟結構。因而,要充分結合市場手段推進京津冀的一體化進程。[點擊詳細]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