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創板592家公司的三季度“成績單”正式揭曉。板塊整體業績呈現升勢,單季度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75%,充分彰顯“硬科技”企業的強勁動能。

上交所資料圖
——板塊業績強勢反彈。
科創板公司前三季度的業績表現,凸顯了“硬科技”企業成長韌性與發展質量。2025年前三季度,科創板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050.11億元,同比增長7.9%,延續開板以來連續增長態勢;實現凈利潤492.68億元,同比增長8.9%。
尤為亮眼的是,科創板公司第三季度單季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75%,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若剔除4家光伏龍頭公司,則板塊整體營收、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4.6%、30.6%。
從業績分佈看,科創板呈現出“增長面廣、結構優化”特徵。前三季度,超七成公司實現營收增長,近六成公司凈利潤增長;158家公司凈利潤增幅超過50%,46家公司扭虧為盈。頭部企業與成長型企業形成良性互補。
其中,科創50指數成分公司營收和凈利潤佔板塊整體比重分別保持在46%和50%的高位,繼續發揮“壓艙石”作用。科創100指數成分公司展現高成長彈性,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2%和134%,成為板塊增長的“先鋒隊”。
——創新動能持續培育。
研發投入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引擎”。前三季度,科創板研發投入總額高達1197.45億元,是板塊凈利潤的2.4倍,研發強度中位數高達12.4%,持續大幅領跑A股各板塊。
聚焦各領域,多個科創板公司取得突破性進展:禾元生物自主研發的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獲批上市;國盾量子實現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聲半導體單光子探測器量産,關鍵指標刷新紀錄。
參觀人員在湖北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參觀(2025年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今年6月,科創板“1+6”改革啟動,設立科創成長層,精準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展。
從業績表現看,35家科創成長層未盈利企業用“時間”換“空間”,用“研發”換“未來”,發展勢頭喜人,“成長層”名副其實。35家公司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9%,凈利潤同比大幅減虧65%;在增收縮虧的同時,研發強度中位數高達44.3%。
——重點産業構築競爭優勢。
科創板公司在各個“硬科技”細分賽道嶄露頭角。
聚焦集成電路産業,121家相關企業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5%,凈利潤同比增長67%,産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力、自主可控步伐堅實。在芯片設計領域,受益於下游需求提振,八成企業前三季度實現營收增長,六成實現凈利潤增長,整體凈利潤同比增長141%。
這是位於上海的中微公司臨港基地科技展廳。(周林彥 攝)
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載體,算力、數據傳輸、存儲、應用實現全鏈增長。科創板公司在産業鏈中發揮着關鍵技術攻堅和提升行業滲透率的重要作用。
今年前三季度,生物醫藥行業相關企業營收同比增長11%,凈利潤同比增長48%。創新藥企業大單品頻出、出海提速,商業化進程顯著加快。相關公司前三季度共推動9款1類新藥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完成16單出海BD交易(商務拓展交易),潛在交易總額超130億美元,帶動營收同比增長18%,凈利潤大幅減虧65%。
技術人員在位於江蘇蘇州的百濟神州蘇州多功能産業化基地內工作(資料照片)。(曹夢琦 攝)
聚焦新能源行業,17家光伏相關企業凈虧損幅度顯著收窄,第三季度環比縮虧28%;鋰電行業需求回暖疊加價格築底回升,前三季度19家相關企業營收同比增長7%,凈利潤10.20億元,實現扭虧為盈,其中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7%,凈利潤額同比增加8億元。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隨着各項政策的持續發力與企業內生動能的不斷釋放,科創板將進一步承載起培育“硬科技”龍頭企業的使命擔當,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記者劉羽佳、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