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放促改革 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持續推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2 09:56: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開放促改革 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持續推進

字體:

  11月13日,首批跟蹤巴西市場指數的兩隻ETF將上市交易,為境內投資者投資巴西市場提供工具。與此同時,2025年以來,已有3隻投資A股的ETF先後在巴西上市,讓巴西投資者能夠投資中國市場。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11日,全市場跨境ETF數量已經達到190隻,合計規模9160.12億元。其中,2025年以來新增加的産品就高達52隻。涵蓋的區域已從最早的中國香港、美國擴展到了沙特、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再到本次的巴西,布局新興市場跨境ETF正在成為新趨勢。

  跨境ETF産品的蓬勃發展,是中國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持續推向縱深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從市場、産品到機構,我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水平不斷提升,讓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者關注中國資産和中國市場,進一步提升了A股市場的競爭力,為中國經濟和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是我國資本市場最早施行的開放制度之一,是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綜合性資産配置渠道。日前,證監會印發《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優化工作方案》,通過優化投資前准入流程,實施准入分類管理,優化交易結算,便利投資運作,擴大投資範圍,努力為各類境外投資者提供更加透明、便利、高效的制度環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市場共有913家合格境外投資者,覆蓋境外基金管理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政府投資機構、主權基金、養老基金、國際組織等各類投資者,境內資産規模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從QFII持倉來看,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QFII機構在856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現身,較去年底的781家明顯增加。此外,外資機構合計持倉市值高達1504億元,相比2024年底增加超330億元,增幅達28.4%。

  在産品開放方面,證券監管部門積極拓展境內外基金互認、ETF互挂等機制,支持香港推出首個A股指數期貨,跨境投資産品不斷豐富,更好地滿足投資者風險管理和多元化資産配置需求。穩步擴大期貨期權特定品種的開放,目前已有24個特定品種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交易。

  在機構開放方面,我國目前已經全面取消證券基金期貨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外商獨資的公募基金、券商等機構紛紛來華展業。稍早之前,證監會正式批覆核準設立瑞穗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這也是國內第6家外資獨資證券公司。數據還顯示,“十四五”期間,證監會新增核準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

  “開放包容是高質量資本市場的重要特徵。”證監會主席吳清近日&&,要穩步擴大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要堅持以我為主、循序漸進,推動在岸與離岸市場協同發展,促進資本高效流動、要素合理配置和制度互學共鑒,提高我國資本市場國際競爭力。支持企業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穩慎拓展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外資和外資機構參與我國資本市場的便利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交易所,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吳清&&,將優化互聯互通機制,提升境外上市備案質效,深化內地與香港市場務實合作,努力推動形成在岸與離岸協同發展、開放與安全良性互動的發展新格局。

  中國資本市場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興。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是“十五五”時期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重要舉措。多位業內人士&&,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的推進,將重塑A股市場的生態結構,改善市場定價效率,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陳靂&&,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背景下,雙向開放水平的提升將從多維度重塑A股市場生態結構:一方面,主權基金、養老金等長期外資的持續流入會顯著優化投資者結構,降低散戶主導帶來的短期投機性波動,強化市場“穩定器”效應,引導市場更注重企業長期價值;另一方面,外資對新能源、高端製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偏好,會倒逼資本向創新驅動型産業集中,加速低質效産能出清,提升A股整體“含科量”與全球産業競爭力。

  他還&&,開放進程會推動A股在交易結算、信息披露、ESG監管、退市機制等方面向國際成熟市場接軌,倒逼上市企業提升治理水平,優化市場定價效率與資源配置精準度;此外,A+H股互聯互通的深化會進一步收窄兩地估值價差,形成“優質企業吸引長期資金、長期資金催生優質企業”的雙向正循環,讓A股市場在國際化進程中更趨成熟、規範與穩健。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雙向高水平開放將推動A股市場實現三重蝶變:短期看,外資持股比例提升將加速“機構化”進程,改善市場定價效率;中期看,國際化規則倒逼上市公司治理升級,推動“規模擴張”轉向“質量驅動”;長期看,將形成“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良性循環,使A股成為全球資本配置的核心樞紐。不過,這也需要更好地把握開放節奏,防範跨境資本波動風險,確保開放與安全並重。這既是機遇,也是對我國資本市場治理能力的考驗。(記者 吳黎華)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