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談及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報告指出,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係,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持續穩增長、穩就業、穩預期。
作為具有“風向標”意義的報告,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一直備受市場關注。今年以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持續發力,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效果逐步顯現。金融總量較快增長,9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分別增長8.7%和8.4%,人民幣貸款餘額270.4萬億元。社會融資成本處於低位,9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同比分別下降約40個和25個基點。信貸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有力支持了重點領域、重大戰略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展望後續貨幣政策,報告重申,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社會融資條件相對寬鬆。根據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持續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密切關注海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變化,持續加強對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和金融市場變化的分析監測。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引導銀行穩固信貸支持力度,保持金融總量合理增長,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和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未來一段時間,預計央行將繼續釋放中長期流動性,優化流動性期限結構,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裕,更好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在題為“科學看待金融總量指標”的專欄中指出,當前我國人民幣貸款餘額已達27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達437萬億元,隨着基數變大,未來金融總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這也與此前央行行長潘功勝在陸家嘴論壇的發言一脈相承。
市場專家對記者&&,金融是實體經濟的鏡像,我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實體經濟需要的貨幣信貸增長也在發生變化。不能靜態對比金融總量的絕對增速,或是一味追求金融總量高速增長。貨幣金融環境要與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未來要更加注重盤活低效利用的存量金融資源。
對於信貸支持的重點領域,報告也做出部署。紮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力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優化並用好支持科技創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加強科技金融領域數據開發利用的政策引導,加快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優化碳減排支持工具,豐富綠色金融産品譜係,研究制定重點高碳行業金融機構碳核算規則,穩妥推進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建設。引導普惠小微貸款、民營經濟貸款合理增長,研究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及助力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發展政策舉措。(記者 向家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