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航空公司發布“空嫂”招聘公告,內容顯示,本次專項招聘的職位是客艙乘務員,面向25~40周歲女性,已婚已育優先。公告中,該崗位無工作經驗要求,無專業限制。
此前,“國考報考年齡放寬至38歲”的新聞登上熱搜。根據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6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告,報考者年齡上限提高到38周歲,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放寬到43周歲以下。這是國考首次放寬報考者35歲的年齡限制。
求職市場上,“中年危機”“年齡焦慮”一直是困擾勞動者的現實問題。該航空和公務員招考對於年齡限制的放寬,無疑釋放出積極的信號。然而,記者採訪發現,目前求職市場上仍存在不少隱性年齡歧視的現象。對此,專家建議,應從多角度入手,推動反就業年齡歧視“更進一步”。
逐步放寬招聘年齡限制
“此次放寬年齡限制,是為了順應航空業快速復蘇的趨勢,滿足就業多元化需求。且大齡已婚已育從業者在客艙中更具備親和力。”該航空公司招聘負責人公開&&。
“在實際工作中,空乘人員更需要的是應變能力和體力,這些和年齡、婚育情況沒有太大關係。”有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員告訴記者。
我國勞動法、就業促進法明確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2024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相關文件中提出“消除地域、身份、性別、年齡等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國考放寬年齡限制前,已有多地多行業放寬招聘年齡限制。例如,公務員招錄中,上海市2025年度考試錄用執法類公務員的年齡要求從18~35周歲放寬至18~38周歲;企業招聘中,多家知名融資租賃公司在社會招聘啟事中將年齡限制放寬至40~45歲,或直接取消年齡限制。
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4》顯示,1985年至2022年,全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從32.25歲上升到了39.72歲。
“多行業放寬招聘年齡限制,具有良好的社會導向意義。”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湯閎淼&&,這一舉措既回應了中年群體對職業發展的合理期待,也契合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結構變化的現實。他認為,在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上升的當下,放寬招聘年齡限制,反映出就業市場從“年齡導向”向“能力導向”轉型的趨勢。
隱性限制仍然存在
“招聘要求沒有寫年齡限制,但很多公司看了簡歷後就説‘不合適’。”37歲的席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有11年相關工作的經驗,卻在一家公司的應聘中敗給了只有1年客服經驗的23歲求職者。
和席女士有同樣經歷的人不在少數。40歲的程序員劉先生不久前就面臨了“中年危機”:工作近10年的公司向他發送了辭退通知。“明面上的理由是‘公司經營業績不好’,但這個年紀被裁員,是同行們面臨的普遍問題。”他坦言。
為什麼企業會對中年勞動者設招聘門檻?某公司人力資源從業者透露,企業的考量較為複雜:一是薪酬成本,中年勞動者工作年限長,相應地,公司需要支付的薪酬通常更高;二是相比於應屆生,中年勞動者對新企業的文化認同更低,融入團隊速度更慢。
“此外,招聘中年勞動者往往更需要考慮其家庭因素,尤其是已婚女性,部分企業會擔心後續生育帶來的額外用工成本。”該從業者提到,自己曾面試過一個硬性條件很優秀的女性求職者,但由於對方有一個孩子,領導擔心她會再生二胎,最後還是選擇了其他人。
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張燁陽&&,雖然我國法律明確禁止就業年齡歧視,但目前就業市場上仍存在大量不易察覺的隱性歧視,例如,企業通過算法自動篩除超齡簡歷,或在面試中以“條件不合適”為由拒絕大齡候選人等。“這種歧視普遍存在取證難、定量難、處罰難、糾正難等問題,勞動者考慮到維權成本,往往會放棄追究企業責任。”張燁陽説。
破除年齡歧視“更進一步”
“中年員工經驗豐富、工作狀態相對更穩定,是企業運行中必不可少的‘中堅力量’。”一位建築類企業總經理向記者&&,企業在招聘時,應該結合崗位特徵和求職者能力綜合考量,而不是只看年齡。
湯閎淼&&,面對實際存在的隱性就業歧視現象,讓反年齡歧視“更進一步”,則需要從招聘企業、&&、政策法規等多個層面發力。
張燁陽認為,應進一步明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在同等工作能力的前提下,不得將年齡作為限制性因素。“可以探索從具體行業、具體工種上明確年齡規範,加強企業招聘指導。”
實踐中,部分招聘&&的隱性歧視借助算法外衣難以識別。“&&層面,應強制算法審計、建立歧視推定和&&舉證規則,才能打破‘看不見、告不贏’的困境。”湯閎淼認為。
“政府和行政監管部門則應在照顧企業合理關切和需求的情況下,通過樹立典型、加強宣傳、帶頭示範等手段,共創新型就業生態,引領社會從觀念上改變‘唯年輕論’的心態。”張燁陽&&,而當求職者在招聘階段遇到明顯年齡歧視時,可以向勞動監察部門進行投訴。
“此外,對大齡勞動者的標籤化、刻板化稱謂也值得警惕,如在工作內容相同的情況下,將已婚女性稱為‘空嫂’。”湯閎淼建議,以航空公司為例,可統一使用“乘務員”等崗位中性稱謂,以能力為導向,避免將職業身份與年齡、婚育情況進行不當綁定。(記者 秦亦姝 張小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