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資本市場的天然基因。“十四五”期間,我國資本市場推出一批牽引性強、含金量高的標誌性改革開放舉措,在服務新質生産力、促進資源高效配置、支持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出積極作用,市場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
改革只有進行時。“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也是資本市場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各方期待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向優向高、走深走實,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強勁金融力量。
縱深推進投融資改革
投資和融資是資本市場發展的關鍵兩翼,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十四五”期間,相關部門從投資端、融資端固本培元,加快推進新一輪資本市場改革,不斷增強市場吸引力、包容性。
融資端改革持續深化。股票發行註冊制由試點到全面推開。同時,聚焦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接續推出“科創十六條”“科創板八條”“並購六條”等舉措,並於今年6月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進一步增強優質科技型企業的制度包容性、適應性。
直接融資功能顯著增強。近五年,交易所市場股債融資合計達57.5萬億元,直接融資比重穩中有升,較“十三五”末提升2.8個百分點,達到31.6%。資本市場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含科量”濃郁。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業或者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目前A股市場戰略性新興産業上市公司數量約2700家,市值佔比超四成。
投資端改革取得突破。一系列利好舉措密集落地:制定實施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建立完善以投資收益為核心的考核評價體系,三階段降費改革全面落地。同時,着力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長錢入市痛點堵點,積極推進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至全國等。
“引長錢、促長投”的改革效果加快顯現。截至今年8月底,各類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1.4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2%。“中長期資金是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投資力量,也是維護市場平穩健康運行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加速構建‘長錢長投’的市場生態,能夠為穩股市提供有力支撐。”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資本市場依然存在支持科技創新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直接融資佔比仍有提升空間等問題。“資本市場作為與新質生産力最適配的融資引擎,其功能有待進一步激活。”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要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未來應以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為抓手,健全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的産品和服務體系,更好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同時要繼續優化制度安排,更大力度培育耐心資本。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此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下一步,將以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為牽引,不斷提升基礎制度、市場功能、監管執法等各方面的適應性、包容性,促進資源更加高效配置,讓優質企業和各類資金更好迸發活力、實現價值。
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上市公司是市場之基、投資價值之源。“十四五”期間,監管部門以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為抓手,扶優限劣、固本強基,不斷夯實市場“穩”和“活”的微觀基礎。
一方面扶優,大力支持和引導上市公司借助並購重組、市值管理等工具做優做強,提升投資價值。2024年9月,證監會發布“並購六條”,提升監管包容度,支持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産、提升投資價值;2025年5月,證監會發布修訂後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産重組管理辦法》,上市公司並購重組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審核效率持續提升,支付與資金退出方式更為靈活。
並購重組市場持續升溫。自“並購六條”發布以來,目前已披露約230單重大資産重組,呈現出産業整合加速、上下游協同發展等特點,尤其是聚焦主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産業並購成為主流。以中芯國際為例,今年9月,中芯國際披露,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中芯北方49%股權。其獨立董事認為,本次交易有利於公司主營業務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公司的業務規模,提升市場競爭力,增強持續經營能力。
“在資本市場加速發展的浪潮中,並購重組作為産業延鏈補鏈的關鍵,直接關乎創新産業發展機遇的把握和産業升級的進程。”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蘆哲&&,從微觀層面來看,通過並購重組,企業迅速吸納稀缺的技術與市場資源,可以強化市場地位,提升企業價值,實現盈利擴張和估值重構。從宏觀層面看,並購重組不僅是資源優化配置與産業升級的關鍵環節,更是國家在擴大全球經濟影響力過程中的重要步驟。
市值管理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監管部門引導上市公司關注自身投資價值,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推動公司投資價值合理反映公司質量。2024年11月,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進一步壓實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投資者回報能力和水平。
從實踐來看,上市公司積極利用分紅、回購、定增、增持等多種方式探索市值管理,主動回報投資者意識明顯增強,“十四五”期間,上市公司通過分紅、回購派發紅包合計達10.6萬億元,比“十三五”增長超過八成。
另一方面限劣。“十四五”期間,紮實開展兩輪退市制度改革,進一步嚴格退市標準,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嚴格出清“害群之馬”“空殼僵屍”,推動實現進退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格局。近5年,共有207家公司平穩退市。
“退市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已成為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抓手。”章俊認為,未來退市制度改革要繼續深化,一是可強化多維退市標準,重點在財務、交易、違法違規等維度優化規則,確保退市標準科學合理;二是完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機制,加大對虛假披露和重大違規行為的懲戒力度,形成高壓震懾效應,提升市場誠信水平;三是健全以市場為主導的退市機制,強化優勝劣汰效應,提升資本市場整體健康度與資源配置效率。
穩步擴大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新增核準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外資持有A股市值3.4萬億元,269家企業境外上市……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間,我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妥有序推進市場、産品和機構雙向開放,資本市場“朋友圈”越來越大。
“引進來”蹄疾步穩。“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大門不斷打開:全面取消行業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優化滬深港通、滬倫通、基金互認等互聯互通機制,建立完善境外上市備案制度。越來越多全球資本投資中國、共享成長。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數量已逾900家;今年上半年,外資凈增持境內股票和基金101億美元。
外資配置中國資産的意願還在增強。摩根士丹利近期進行的調研顯示,超過九成參與調研的投資者願意增加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敞口,這一比例為2021年以來的新高。威靈頓投資管理也認為,基本面顯示,中國長期前景更為樂觀,對於希望穿透媒體敘事、洞察本質的投資者來説,中國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重大重估故事的主角。
“走出去”步伐穩健。“十四五”期間,有關部門不斷完善監管制度,拓寬境外上市融資渠道,支持企業用好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2023年3月,證監會發布實施境外上市新規,進一步放寬境內企業境外發行上市在投資者、存量股流通、幣種等方面限制,保障境外融資渠道暢通,提升企業整體合規水平。
境內企業出海熱情高漲。“十四五”期間,共有269家企業境外上市。自境外上市新規實施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已完成242家境內企業境外上市備案,其中有83家為科技企業。“走出去”成效在營收上表現更為直觀: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實現境外收入4.9萬億元,同比增長4.5%,佔比連續3年提升。
“‘十四五’期間,把握全球資本配置調整窗口期,不斷提高資本市場的開放度與吸引力,對外開放水平邁上新&階。”章俊&&,未來要繼續深化我國資本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銜接,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可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推動市場基礎設施、制度規則進一步接軌國際成熟市場;二是暢通科技企業跨境融資通道,吸引境外上市企業回歸境內資本市場;三是擴大外資准入範圍、降低資本跨境流通的制度性壁壘。(記者 李華林)